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大獭蛤和澳洲獭蛤杂交育种方法。大獭蛤生长快,价格高,但养殖受到底潮、风浪和疾病的影响,产量年波动大;澳洲獭蛤养殖方式简单,经济效益显著,但其幼体抗病力差,人工育苗困难。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两种獭蛤存在地理隔离和不同的繁殖生物学特点,进行种间杂交,选育出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的子代。本发明专利技术采取了亲贝的选购与运输、亲贝的驯养、人工受精与杂交、孵化与选优、浮游幼体培育、幼体变态与稚贝培育及海区中间培育等措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实现了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的獭蛤杂交。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占用资源不多,成本低廉,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海产双壳贝类二元杂交育苗方法,尤其是涉及,属于水产养殖繁育
技术介绍
大懒給(Lutmriamaxima jonas)和澳洲懒給(Lutraria phiIippinarum)隶属于瓣觸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通称“象鼻螺”,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为国内外都喜食的名贵海珍品。在自然界中,大獭蛤主要生活于我国南方海域的潮下带至水深10米的沙泥质海底,澳洲獭蛤主要生活于北部湾海域的越南海区,在澳洲等东南亚沿海均有分布。大獭蛤与澳洲獭蛤均为埋栖型,以单胞藻、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为食,生长迅速,1-1. 5年即可达商品贝 规格(16 24个/kg)。目前大獭蛤与澳洲獭蛤以其生长快、价格高等特性而成为一种新型的养殖品种,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大獭蛤于我国沿海一带进行浅海围网养殖并获得成功,但养殖受到底潮、风浪和疾病的影响,产量年波动大;澳洲獭蛤适宜沉筐方式养殖,养殖方式简单,经济效益显著,但其幼体抗病力差,人工育苗困难。獭蛤良种选育可根据两种獭蛤存在地理隔离和不同的繁殖生物学特点,进行种间杂交,进而选育出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的子代。但经过检索,目前国内外有关獭蛤属的研究进行得较少,獭蛤杂交育种相关技术未见披露。本专利技术解决獭蛤种间杂交关键技术,实现大獭蛤与澳洲獭蛤的杂交育种,获得健康子代,同时为不同地理种群獭蛤杂交育种提供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针对獭蛤杂交育种方法空白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批量培育杂交獭蛤苗种。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包括以下步骤(I)亲贝的选购与运输分别选择体表光滑无损伤,健康强壮,水管及斧足部完整且伸缩有力,规格为16-20个/kg的野生大獭蛤成年贝和野生澳洲獭蛤成年贝;采用常规带水空气压缩机充氧的运输方式或采用冰袋将水温降至16-20°C,带水充氧使含氧量达到5-10mg/L,并用保温箱包装的动输方式;(2)亲贝的驯养亲贝培养池水深I. 2-1. 7m,池底铺沙20-30cm,亲贝培育密度控制在底面积每平方米20-30个,亲贝送达培养池后,调节水温和盐度,使培养池水温和盐度与运输温度和盐度相近,每日进行温度与盐度的调节,温度提升不大于O. 8-1V,盐度调节不大于O. 8-1,当调节至与所在育种海区的自然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相同时,不再人为调节,亲贝培养期间每日冲洗沙底,换水1-2次,换水量100% -150%,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大獭蛤的亲贝培养池培育水体中投放50-100个cell/ml的单胞藻饵料;澳洲獭蛤的亲贝培养池培育水体中投放30-60个cell/ml的单胞藻饵料;(3)人工受精与杂交取驯养后10-20天的獭蛤亲贝,剖开各自分出雌、雄亲贝,按雄贝比雌贝I : 13-17的比例,分别从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时选用亲贝活力强,性腺发育好的个体,把卵子细胞放入浓度10-30mg/L的含氨海水中,静置激化10-15min,分别以澳洲獭蛤为父本、大獭蛤为母本,或澳洲獭蛤为母本、大獭蛤为父本进行杂交,从盛装精子的容器中倒出上层活力好,不互相黏结的精子,将精子液与卵子液混合均匀进行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过量;(4)孵化与选优控制孵化水温在20_30°C及孵化海水盐度25-32范围内,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由300-500目筛网制作的小网筐内进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气保证受精卵处于半悬浮状态,孵化池进行微流水,水温22-28°C时,经过8-14h后担轮幼虫出现,至18_24h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当受精卵完全发育“D”型幼虫后,收集幼虫,取上层集群的活力好的幼虫于幼虫培养池中培育,沉在下层活动力较差的幼虫淘汰; (5)浮游幼体培育将选优出来的幼虫按3-5个/ml海水的密度放入培养池中进行培育,培育期间每天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根据培养池中所剩的饵料量进行投喂,前期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2-4X IO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当幼虫到达壳顶幼虫期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3-6 X IO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培育期控制水温在23-30 0C,盐度在25-32,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每3天彻底换水一次;(6)幼体变态与稚贝培育浮游幼虫经过8-10天的培育,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幼虫壳长达到300-320 μ m时,利用虹吸法,收集上层活力好的幼虫放入新的培养池进行培育,培养池内每平方米挂2-3串附着基,附着在附着基上的幼虫在培养池中继续培育,期间每日流水一次,换水量80-100%,单胞藻饵料投喂根据稚贝摄食情况而定,附着的幼虫在未分化出双水管时,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5-8 X IO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当双水管形成后,饵料以Ih左右过滤完培养池内的所有饵料作为投饵标准;培育期间控制水温在20-30°C,盐度在25-32,经过20-40天培育,壳长长至2_3mm时,稚贝可投放至海区进行中间培育;7.海区中间培育潮水涨落对培育海区进行交换,潮水带入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提供稚贝生长所需的饵料,中间培育采用沉筐培育方式进行,沉筐利用竹、藤或塑料筐,规格是45-50cmX55-65cmX15-25cm,加干净中粗沙,厚度13_18cm,搬运至中培地点,当稚贝培育至2-3cm时,可出苗至海区进行养殖。在整个杂交培育期间,环境条件是海水温度20_30°C,盐度23-35,pH值8. 0-8. 6,溶解氧(D0)4-8,化学耗氧(COD)O. 5-1.0mg/L,氨氮(NH3_N)0. 2-0. 6mg/L,海水中的细菌通过施用海水益生菌,调节并提高海水中有益菌的比例,降低疾病发生率;所述海水益生菌指的是EM菌原液,施放量为每立方米海水中含益生菌浓度5-10 X IO8Cfu ;单胞藻饵料指的是自然生长环境下采收的亚心型扁藻、小球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或牟氏角毛藻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的含藻液体。附着基指厚度是直径是5_20cm做成的圆形或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中心穿洞塑料簿片,用塑料绳或金属线或纤维线穿过簿片中心而串成的塑料串。采取上述措施的本专利技术,首先,亲贝经过降温运输后,容易刺激产卵,经过缓慢升温和盐度调节后,减少水环境的突变刺激,避免自然产卵受精,同时可以保证精卵的质量。培养池沙底模拟野生环境,在环境的稳定的情况下,减少主动产卵的可能,并能更好的进行亲贝的驯化和暂养,减少死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实现了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的獭蛤杂交。本专利技术方法占用资源不多,成本低廉,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本专利技术对獭蛤养殖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繁荣经济、丰富海水养殖品种结构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I杂交育苗步骤I.亲贝的选择培育在广西北海近海海域捕捞上来的野生大獭蛤7. 5kg,越南下 龙湾海区采捕上来的野生澳洲獭蛤10kg,挑选作为亲贝的个体均具有个大、无病和完整度好、水管收缩活力好,性腺饱满的特点。亲贝放入水深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大獭蛤和澳洲獭蛤杂交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杂交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贝的选购与运输:分别选择体表光滑无损伤,健康强壮,水管及斧足部完整且伸缩有力,规格为16?20个/kg的野生大獭蛤成年贝和野生澳洲獭蛤成年贝;采用常规带水空气压缩机充氧的运输方式或采用冰袋将水温降至16?20℃,带水充氧使含氧量达到5?10mg/L,并用保温箱包装的动输方式;(2)亲贝的驯养:亲贝培养池水深1.2?1.7m,池底铺沙20?30cm,亲贝培育密度控制在底面积每平方米20?30个,亲贝送达培养池后,调节水温和盐度,使培养池水温是16?20℃,盐度是25?28,每日进行温度与盐度的调节,温度提升不大于0.8?1℃,盐度调节不大于0.8%?1%,当调节至与所在海区的自然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相同时,不再人为调节,亲贝培养期间每日冲洗沙底,换水1?2次,换水量100%?150%,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大獭蛤的亲贝培养池培育水体中投放50?100个cell/ml的单胞藻饵料;澳洲獭蛤的亲贝培养池培育水体中投放30?60个cell/ml的单胞藻饵料;(3)人工受精与杂交:取驯养后10?20天的獭蛤亲贝,剖开各自分出雌、雄亲贝,按雄贝比雌贝1∶13?17的比例,分别从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时选用亲贝活力强,性腺发育好的个体,把卵子细胞放入浓度10?30mg/L的含氨海水中,静置激化10?15min,分别以澳洲獭蛤为父本、大獭蛤为母本,或澳洲獭蛤为母本、大獭蛤为父本进行杂交,从盛装精子的容器中倒出上层活力好,不互相黏结的精子,将精子液与卵子液混合均匀进行 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过量;(4)孵化与选优:控制孵化水温在20?30℃及孵化海水盐度25?32范围内,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由300?500目筛网制作的小网筐内进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气保证受精卵处于半悬浮状态,孵化池进行微流水,水温22?28℃时,经过8?12h后担轮幼虫出现,至18?22h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当受精卵完全发育“D”型幼虫后,收集幼虫,取上层集群的活力好的幼虫于幼虫培养池中培育,沉在下层活动力较差的幼虫淘汰;(5)浮游幼体培育:将选优出来的幼虫按3?5个/ml海水的密度放入培养池中进行培育,培育期间每天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根据培养池中所剩的饵料量进行投喂,前期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2?4×10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当幼虫到达壳顶幼虫期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3?6×10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培育期控制水温在23?30℃,盐度在25?32,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每3天彻底换水一次;(6)幼体变态与稚贝培育:浮游幼虫经过8?10天的培育,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幼虫壳长达到300?320μm时,利用虹吸法,收集上层活力好的幼虫放入新的培养池进行培育,培养池内每平方米挂2?3串附着基,附着在附着基上的幼虫在培养池中继续培育,期间每日流水一次,换水量80?100%,单胞藻饵料投喂根据稚贝摄食情况而定,附着的幼虫在未分化出双水管时,保持饵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有5?8×104个细胞的单胞藻饵料,当双水管形成后,饵料以1h左右过滤完培养池内的所有饵料作为投饵标准;培育期间控制水温在20?30℃,盐度在25?32,经过20?40天培育,壳长长至2?3mm时,稚贝可投放至海区进行中间培育;7.海区中间培育:潮水涨落对培育海区进行交换,潮水带入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提供稚贝生长所需的饵料,中间培育采用沉筐培育方式进行,沉筐利用竹、藤或塑料筐,规格是45?50cm×55?65cm×15?25cm,加干净中粗沙,厚度13?18cm,搬运至中培地点,当稚贝培育至2?3cm时,可出苗至海区进行养殖;在整个杂交培育期间,环境条件是海水温度20~30℃,盐度23%?35‰,pH值8.0?8.6,溶解氧(DO)4?8,化学耗氧(COD)0.5?1.0mg/L,氨氮(NH3?N)0.2?0.6mg/L,海水中的细菌通过施用海水益生菌,调节并提高海水中有益菌的比例,降低疾病发生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慧婧,邹杰,杨家林,童万平,文雪,蒋艳,苏琼,陈瑞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