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水净化回用装置,包括由管路连接的蓄水加药单元、混凝沉淀单元及膜过滤单元,所述蓄水加药单元依次包括调节池和絮凝剂加药装置;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底部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的末端连接,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为一个整体容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填料区、六角蜂窝斜管区、多孔子母管区及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膜过滤单元依次包括由管道连接的膜反应池、高位水箱及消毒池,膜反应池内设置有过滤膜,所述高位水箱的最底部高于所述过滤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传统混凝沉淀工艺结合膜生物处理器技术、并采用独有的高位水箱自动冲洗技术,不仅使可以适应系统来水变化大的因素,也可以保证系统出水稳定,出水效果好,可以直接回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专门对江河湖水进行净化及回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江河湖水季节性变化大、浊度大,常规的处理该类废水的装置有FA净水器,无阀过滤器等。该类净水器主要由絮凝、沉淀、排污、反冲、集水过滤于一体。该装置适应于 进水浊度彡3000mg/l,出水浊度彡3mg/l,由于受河水季节性变化影响,出水不稳定而且只能将COD、BOD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降到安全排放标准或中水标准,而无法完全消除排水中所含的微量溶解性污染物。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可彻底去除这些污染物,实现严格意义下的污水再生。用传统处理工艺和膜技术集成,可将污水或废水变成不同水质标准的回用水。膜生物处理器(MBR)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新工艺。用在污水废水处理领域,利用膜件进行固液分离,截留的污泥或杂质回流至(或保留)在生物反应器中,处理的清水透过膜排水,构成了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膜组件的作用相当于传统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二沉池。膜处理器均需要定期对膜进行反洗,以清理掉膜过滤区中滞留的杂质和污染物,否则长时间不清理,膜将会堵塞,使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并且降低膜的寿命。然而,普通的膜生物处理器的反洗系统需要专门的净水管路和水泵,通过水泵将净水喷射进入膜处理器,通过一定的水压来冲洗膜件过滤区滤料。这种方法需要敷设专门的管路、需要消耗净水、需要配备水泵及储水水箱,成本高,操作复杂。此外,常规的反洗频率一般为几天到几周反洗一次,反洗间隔时间较长,膜处理器过滤区滞留杂质较多,反洗不彻底,容易结块,使得废水处理效果降低,维修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提供了一种河水净化回用装置。本技术采用传统混凝沉淀工艺结合膜生物处理器技术、并采用独有的高位水箱自动冲洗技术,不仅使可以适应系统来水变化大的因素,也可以保证系统出水稳定,出水效果好,可以直接回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河水净化回用装置,包括依次由管路连接的蓄水加药单元、混凝沉淀单元及膜过滤单元,所述蓄水加药单元从河水入口开始,依次包括调节池和絮凝剂加药装置,所述絮凝剂加药装置设置在调节池的排水管道上,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底部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的末端连接,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为一个整体容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填料区、六角蜂窝斜管区、多孔子母管区及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膜过滤单元依次包括由管道连接的膜反应池、高位水箱及消毒池,所述膜反应池与所述沉淀区的出水口相连,膜反应池内设置有过滤膜,所述膜反应池中经过深化处理的清水通过泵抽入到高位水箱,高位水箱中的清水通过溢流口流入消毒池,在消毒池进行消毒后排放或回用;反洗所述膜反应池时,高位水箱中的清水回流至所述过滤膜对其进行反洗;所述高位水箱的最底部高于所述过滤膜。所述高位水箱最底部高于所述过滤膜I. 5^3. O米。所述膜反应池连接有风机向膜反应池内通入空气。本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水处理系统在出水处设置有专用的高位水箱,可作为过滤膜反洗用水,对膜组件自动冲洗,使系统控制简单,更便于操作,清洗效果好;不必单独设过滤膜反洗及清洗系统,节约投资;无反洗水泵等,节药运行费用。本系统出水可通过高位水箱看到出水效果,运行稳定,出水效果可以达到回用水标准;除高位水箱外其他设备均可做地埋式结构,节约了占地面积。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本技术由三部分串联组成。第一部分为蓄水加药单元,通过水泵将河水抽至调节池I中,在该单元出水管路上设置PAC、PAM加药装置;第二部分为混凝沉淀单元,加过PAC、PAM沉淀剂的污水从该单元端部进水,穿孔管布水,确保设备布水均匀,并且每个微孔处水流以一定的流速喷出,防止絮凝污泥的沉淀,原水中的细小矾花与污泥充分接触,进行絮凝反应,从小矾花变成大矾花,为斜管沉降创造有利条件;第三部分为膜过滤单元,膜过滤单元的来水由混凝沉淀单元出水自流进入膜反应区,由抽吸泵将净水抽至回用水池。沉淀池污泥和膜过滤区污泥,定期外排至地沟流入污泥处理系统。一、蓄水加药单元I、调节池I :河水通过调节池入口 2进入调节池I内,调节池I的作用为蓄积一定量的河水,当需处理的河水在不同时间水质、水量不一样时,可使污水处理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同时可以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在调节池I上方设置一台取水泵3,用于从调节池抽取需要处理的河水供给下一个水处理单元,取水泵3配置有饮水筒4,用于向取水泵3内灌水,使其壳内处于有水状态,能够正常工作。2、加药装置5 :从调节池I中抽出的待处理河水需加药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处理单元,加药装置5包括PAC加药装置6和PAM加药装置7。PAC加药装置6添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这是为了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煤粉悬浮物,PAC对高浊度、低水温、高色度都有较好的混凝效果,它形成絮凝体快且颗粒大而重,易沉淀,适用的PH值范围较宽。PAM加药装置7添加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其分子能与分散于溶液中的悬浮粒子架桥吸附,有着极强的絮凝作用。由于PAC和PAM都需要与水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混凝效果,并且不能同时加入水中,故而加PAC是在取水泵出口,加PAM是在管道混合器8。本加药装置为常规设备。二、混凝沉淀单元I、混凝区9 :加入PAC与PAM的待处理河水进入混凝区9的底部。待处理河水在从底部上升的过程中与PAC、PAM充分混合,从而沉淀出污泥。混凝区中部采用六角蜂窝填料斜管10,装填方式与水流方向相反,反应室内设置折板布置,前段采用峰对峰,可以增大水头损失和流速梯度值,中段采用相齐的平行折板,其板距离等于相对折板的峰距,末段采用平行直板,使流速梯度值由大到小,使药剂与水多方位接触,水中悬浮物絮凝成疏水性物质,上部出水经过溢流后至沉淀区11。2、沉淀区11 :沉淀区11进水装置采用多孔子母管12,呈45度下向开长槽,布水均匀且增加沉淀时间。原水中的絮凝物与多孔子母管12充分碰撞接触,经过多孔子母管12的布水装置沉降后,去除了几乎所有絮凝体及机械杂质。沉降物经沉入污泥斗13,靠重力将污泥排至污泥池或者地下道,从而保证泥渣杂质及时排除,维持稳定的杂质颗粒去除率。去 除了几乎所有絮凝体及机械杂质的水进入沉淀区后,经过出水堰槽14流入膜过滤区内。3、污泥斗13 :在沉淀区11的进水处被拦截下来的絮凝体和杂质沉降入污泥斗13中,污泥斗13接一条冲洗管路15,水从该管路进入污泥斗冲洗污泥管道,防止堵塞。污泥通过出泥口 16排出,排至污泥池或者地下道。三、膜过滤单元I、膜反应池17 :沉淀区11中的水通过出水堰槽14进入膜反应池17中。膜反应池17中设置有过滤膜18,过滤膜18采用申请号为201010160788. 4的一种软片膜法废水处理集约装置。膜反应池17配备有鼓风机19 (型号选用低噪声的回转式风机),鼓风机19向膜反应池17内通入空气,进行曝气,配合过滤膜18的净化作用,在该装置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所吸附、降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膜反应池17可用玻璃钢或者碳钢材质制造。2、高位水箱20 :高位水箱20的材质可以为PE或碳钢材质,污水在膜反应池17内通过过滤膜18后,经抽吸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水净化回用装置,包括依次由管路连接的蓄水加药单元、混凝沉淀单元及膜过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加药单元从河水入口开始,依次包括调节池和絮凝剂加药装置,所述絮凝剂加药装置设置在调节池的排水管道上,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底部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的末端连接,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为一个整体容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填料区、六角蜂窝斜管区、多孔子母管区及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膜过滤单元依次包括由管道连接的膜反应池、高位水箱及消毒池,所述膜反应池与所述沉淀区的出水口相连,膜反应池内设置有过滤膜,所述膜反应池中经过深化处理的清水通过泵抽入到高位水箱,高位水箱中的清水通过溢流口流入消毒池,在消毒池进行消毒后排放或回用;反洗所述膜反应池时,高位水箱中的清水回流至所述过滤膜对其进行反洗;所述高位水箱的最底部高于所述过滤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韦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