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气动泵的油压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243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5:23
本案公开了一种带有气动泵的油压千斤顶,其特征为:在气动泵部件的下端部之油泵联接件以螺纹副同底座部件实施联结,油泵联接件上部外螺纹段穿入气缸筒下部中孔与大螺母之内螺纹形成螺纹副旋合,使大螺母下端面压紧设置在气缸筒内端面上的密封垫大螺母内端面将位于油泵联接件上部的密封组件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上方设置有气缸弹簧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在气缸筒的下部设有阻尼消音垫和紧定螺钉,气缸筒内壁上开设有容纳动力密封件的环形槽,该动力密封件之内圆孔与气动活塞之外圆柱形成运动密封,气动活塞的上端段设有外锥体;在气缸筒内孔上设有导通动力气流的环形气道;气动泵部件通过螺钉组件、气密垫使本体后座盖与气缸筒固联。(*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被使用中可借助外接气动动力源顶升重物的油压千斤顶,具体来说是一种带有气动泵的油压千斤顶
技术介绍
油压千斤顶作为常用的起重类工具,应用广泛、型式繁多,其中,随车用起重装备通常采用手动立式油压千斤顶。值得注意的是,当油压千斤顶在被应用的环境中若具备电力装置或高压气源等条件时,人们很乐意使用电动油压千斤顶或气动油压千斤顶,因为这种工具顶升车辆的效率较高,省事、省时,成为车辆维修人员的好帮手。那么,作为对接油压 千斤顶的气动动力泵,其内部结构该如何组合才恰到好处?这对该领域中的设计人员来说是发人深思的。现有技术表明目前以驱动油压千斤顶活塞杆组件顶升重物的为油泵提供气动动力的配套气动泵一般都具备气动泵本体后座盖、气缸筒、油泵联接件、气缸弹簧、气动泵芯及其密封件、气动活塞及其密封件、放气阀杆、气缸盖和各相关的气流通道。以中国专利ZL03272363. 6 “提供油压动力的直排式气动泵”为例,“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所述的气缸筒壁上在活塞的环形凹槽处与放气阀杆之间设有气体通道;所述的后座上设有数个排气孔,直接导入打开的封气塞的气体,并在后座上设有通道与气缸盖上相应数量的排气孔相通。”,该专利中的“气体通道10”、“通道11”和“放气阀杆2”、“封气塞8”及有关结构要素都是在该专利主张中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本专利申请案设计人员克服技术偏见,优化设计油压千斤顶气动泵中应该被简化的结构要素,从而成为在本案设计中的重要创新点。考量类似对比文件的已有技术方案,分析认为由于某些较为保守的气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的脱节,忽视了油压千斤顶气动泵在泵动油泵泵芯过程中“泵芯行程较短,承压面积较小”等因素,片面强调在气缸弹簧力的推动下要实现气动泵泵芯活塞回程位移的顺畅就一定采用差动式放气阀门使气动泵进气腔内不断涌入的动力气被完全及时地排出。那样,进气泵的设计就搞得较为复杂、结构工艺性差、加工成本高,在实际使用中还有气缸活塞被卡、差动放气阀的开启不及时等都会直接影响气动油压千斤顶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气动泵式油压千斤顶,在传统结构气动泵结构基础上,减少多个组合元件及相关结构要素,既降低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结构工艺成本,又不失气缸活塞在高速往复运动中气动泵芯对千斤顶油泵吸油、压油过程的准确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带有气动泵的油压千斤顶,包括底座部件、油缸部件、活塞杆部件、顶帽部件、外套部件、储油室、手动泵部件、气动泵部件,其特征为在气动泵部件的下端部之油泵联接件以螺纹副同底座部件实施联结,油泵联接件上部外螺纹段穿入气缸筒下部中孔与大螺母之内螺纹形成螺纹副旋合,使大螺母下端面压紧设置在气缸筒内端面上的密封垫,大螺母内端面将位于油泵联接件上部的密封组件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上方设置有气缸弹簧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在气缸筒的下部设有阻尼消音垫和紧定螺钉,气缸筒内壁上开设有容纳动力密封件的环形槽,该动力密封件之内圆孔与气动活塞之外圆柱形成运动密封,气动活塞的上端段设有外锥体;在气缸筒内孔上设有导通动力气流的环形气道;气动泵部件通过螺钉组件、气密垫使本体后座盖与气缸筒固联。其中,在气缸筒的本体上部设有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其中,气动活塞为注塑成型的工程塑料件,在注塑时镶嵌金属件直接在注塑模中与气动活塞结为一体;其中,镶嵌金属件之中部设有过桥螺纹孔,其中部为一可容纳泵芯头的定位盲孔; 其中,气动油压泵芯之泵芯头的外圆柱面制有能与过桥螺纹孔形成螺纹副的过桥外螺纹;其中,在本体后座盖之顶部设有动力气源接入口 ;其中,气缸筒之下部左侧设有以螺纹副结合的紧定螺钉,使被压的阻尼消音垫压住第一消音通道和第二消音通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优化的气动泵结构简单、功能确切、结构成本较低,对产品规模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有较大的贡献。附图说明实施例的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相对图I拆去第一拉簧、第二拉簧和进气管道组件后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相对图I放大的“B-B”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相对图I放大的“G-G”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在图2上的“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在图I上放大的“ C-C”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在图2上放大的“F-F”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在图2上放大的“E-E”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在图2上放大的“D-D”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在图5上比例为2 I的局部放大图I。附图各标号所示零部件名称如下I底座部件,2油缸组件,3活塞杆组件,4顶帽组件,5外套组件,6储油室,7手动泵组件,8气动泵部件,9油泵联接件,10泵体联接件上部外螺纹段,11气缸筒,12气缸筒下部中孔,13大螺母,14密封垫,15大螺母内端面,16密封组件,17气缸弹簧,18套管式定位管柱,19阻尼消音垫,20紧定螺钉,21第一出气通道,22第二出气通道,23动力密封件,24气动活塞,25镶嵌金属件,26过桥螺纹孔,27盲孔,28泵芯头,29气动油压泵芯,30过桥外螺纹,31环形气道,32气密垫,33本体后座盖,34螺钉组件,35动力气源接入口,36第一拉簧,37第二拉簧,38进气管道组件,39手动泵腔,40第一吸油油路,41第一吸油单向阀,42油缸工作油腔,43第一压油油路,44第一压油单向阀,45气动泵油泵腔,46第二吸油油路,47第二吸油单向阀,48第三吸油油路,49第二压油油路,50第二压油单向阀,51第三压油油路,52第四压油油路,53支油路,54安全调压阀,55第一回油油路,56弹簧腔,57回油阀油路,58回油阀,59回油阀腔,60第二回油油路,61第一消音通道,62第二消音通道,63气缸弹簧腔,64外锥体,65工作气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将有助于对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和效果的理解,但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由实施例各附图可见,气动泵部件8被应用于手动立式油压千斤顶,气动泵部件8顶部设有进气管道组件38,其油泵联接件9通过螺纹副实施与油压千斤顶之底座部件I的固定联接;底座部件I上设有完整的连通储油室6和手动泵腔39的第一吸油油路40和第 一吸油单向阀41,设有完整的连通手动泵腔39和油缸工作油腔42的第一压油油路43和第一压油单向阀44 ;设有完整的连通储油室6和气动泵部件8之气动泵油泵腔45的第二吸油油路46、第二吸油单向阀47和第三吸油油路48,设有完整的连通油缸工作油腔42和气动泵油泵腔45的第二压油油路49、第二压油单向阀50、第三压油油路51、第四压油油路52,并在第三压油油路51的支油路53上设置了可预调阀口开启压力的安全调压阀54,在此安全调压阀54的弹簧腔56内开设有通向储油室6的第一回油油路55 ;又在底座部件I上设置了连通油缸工作油腔42的回油阀油路57,在回油阀58之回油阀腔59内设有连通储油室6的第二回油油路60 ;油缸组件2与底座部件I以螺纹副实施固定联结;活塞杆组件3之活塞头外圆柱与油缸组件2的内圆柱孔实施间隙配合;顶帽组件4之内圆柱孔与活塞杆组件3之外圆柱实施间隙配合,顶帽组件4之内螺纹与油缸组件2之头部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气动泵的油压千斤顶,包括底座部件、油缸部件、活塞杆部件、顶帽部件、外套部件、储油室、手动泵部件、气动泵部件,其特征为:在气动泵部件(8)的下端部之油泵联接件(9)以螺纹副同底座部件(1)实施联结,油泵联接件上部外螺纹段(10)穿入气缸筒(11)下部中孔(12)与大螺母(13)之内螺纹形成螺纹副旋合,使大螺母(13)下端面压紧设置在气缸筒(11)内端面上的密封垫(14),大螺母内端面(15)将位于油泵联接件(9)上部的密封组件(16)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13)上方设置有气缸弹簧(17)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18);在气缸筒(11)的下部设有阻尼消音垫(19)和紧定螺钉(20),气缸筒内壁上开设有容纳动力密封件(23)的环形槽,该动力密封件(23)之内圆孔与气动活塞(24)之外圆柱形成运动密封,气动活塞(24)的上端段设有外锥体(64);在气缸筒(11)内孔上设有导通动力气流的环形气道(31);气动泵部件(8)通过螺钉组件(34)、气密垫(32)使本体后座盖(33)与气缸筒(11)固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保良陈有源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通润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