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0534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船尾段和船头段采用大圆弧构造,在前进和后退过程中均有足够的空间余量;在传动链上设置有履带板,在前进或后退过程中,履带板能够卡入泥土中,增大摩擦力,保证了在爬坡过程中水陆两用船不会跌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水陆两用船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水陆两用船的船体底部包括三段,即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其中船头段以及船尾段为小圆弧构造,因此该水陆两用船在陆地上的爬坡性能不佳,容易产生跌落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ー种水陆两用船,该船体具有良好的爬坡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优选地,所述船头段以及船尾段的圆弧的圆周半径为3. 5米至3. 8米。优选地,所述船体的船身为4米至5米。优选地,所述船体的中间段长度为O. 5米至I. 5米。优选地,所述船头段与中间段之间为平滑连接。优选地,所述船头段与中间段之间为平滑连接。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两侧的传动链以及设置在传动链上的多个履带板,每个履带板具有与传动链相连接的一端以及与之相对并且向外凸出的另一端。优选地,所述履带板成长条形,履带板的高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与该传动链的传动方向相垂直。优选地,所述履带板由金属以及包覆在金属外的橡胶制成。优选地,每ー侧的履带板绕传动链的一周排布。本技术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船尾段和船头段采用大圆弧构造,在前进和后退过程中均有足够的空间余量;在传动链上设置有履带板,在前进或后退过程中,履带板能够卡入泥土中,増大摩擦力,保证了在爬坡过程中水陆两用船不会跌落。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的主视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以上附图中1、船体;11、船头段;12、中间段;13、船尾段;2、驱动装置;21、传动链;22、履带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I所示,ー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在前进或后退时下面有足够的空间位置进行爬坡,所以该船的爬坡性能良好。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和计算得知,船头段以及船尾段的圆弧的圆周半径为3. 5米至3. 8米。船体的船身为4米至5米。船体的中间段长度为O. 5米至I. 5米。当然为了爬坡的顺畅,船头段与中间段以及船头段与中间段之间为平滑连接。·船体的底部一般为浮体,浮体可以单体式构造,可以是多体式构造。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如附图I和2所示,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两侧的传动链以及设置在传动链上的多个履带板,每个履带板具有与传动链相连接的一端以及与之相对并且向外凸出的另一端。履带板成长条形,履带板的高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与该传动链的传动方向相垂直。由于履带板向外突出,在爬坡时履带板就能够压向泥土,并与泥土镶嵌成凹形,大大增加了摩擦力,在25°爬坡时不会产生下滑现象。履带板由金属以及包覆在金属外的橡胶制成。每ー侧的履带板绕传动链的一周排布。在陆地上的行走过程中,金属能够保证支撑住船体。同时,包裹在金属外侧的橡胶能够保证履带板在插入泥土过程中得到缓冲,减小船体的冲击,也起到了避震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船尾段和船头段采用大圆弧构造,在前进和后退过程中均有足够的空间余量;在传动链上设置有履带板,在前进或后退过程中,履带板能够卡入泥土中,増大摩擦力,保证了在爬坡过程中水陆两用船不会跌落。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ー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头段以及船尾段的圆弧的圆周半径为3. 5米至3. 8米。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船身为4米至5米。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中间段长度为O.5米至I. 5米。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头段与中间段之间为平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两侧的传动链以及设置在传动链上的多个履带板,每个履带板具有与传动链相连接的一端以及与之相对并且向外凸出的另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成长条形,履带板的高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与该传动链的传动方向相垂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由金属以及包覆在金属外的橡胶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用船,其特征在于每ー侧的履带板绕传动链的一周排布。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本技术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船尾段和船头段采用大圆弧构造,在前进和后退过程中均有足够的空间余量;在传动链上设置有履带板,在前进或后退过程中,履带板能够卡入泥土中,增大摩擦力,保证了在爬坡过程中水陆两用船不会跌落。文档编号B60F3/00GK202623825SQ20122030625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专利技术者郭卫, 倪杰, 吴培松, 董风亮, 穆金才, 杨勇 申请人:张家港市飞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用船,它包括船体、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底部包括位于船头的船头段、位于船尾的船尾段以及用于过渡连接船头段与船尾段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为平行于地面的线性区间,所述船头段以及所述船尾段为圆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卫倪杰吴培松董风亮穆金才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飞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