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和万能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8267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轧辊,该轧辊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上辊(1)和下辊(2),在上辊和下辊的轧制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用于标定上辊和下辊的相对位置的上辊标定面(100)和下辊标定面(200)。其中,上辊标定面和下辊标定面分别包括在上辊和下辊的径向方向上凹凸限位配合的用于限定上辊和下辊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万能轧机,该万能轧机具有上述轧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轧辊结构能够从轧辊的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限定上辊和下辊的相对位置,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万能轧机两辊轧制模式下的孔型对准误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轧钢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轧辊和万能轧机
技术介绍
万能轧机有两种轧制模式万能轧制模式和两辊轧制模式。万能轧制模式是由两支水平轧辊和两支立辊共同组成一个孔型,主要用于重轨、H型钢、工字钢等对称断面型材的轧制;两辊轧制模式通常由上下两支水平轧辊构成其孔型,主要用于非对称断面型材的轧制。万能轧制模式可以通过水平轧辊与立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的标定结构,进行零辊缝标定和孔型对准标定,其标定方案的误差较小,较为可靠。但在两辊轧制模式中,通常只有零辊缝标定结构,缺少另一个方向上的孔型对准标定结构。并且,万能轧机的导卫较长(约I. 5m),无法通过人工测量对孔型对准进行检查。因此,在这种轧制模式中,容易造成孔型对准误差,进而导致轧制过程中的出钢扭转、产品规格尺寸不合格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轧辊和万能轧机,用以降低万能轧机中的两辊轧制模式下的孔型对准误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轧辊,该轧辊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上辊和下辊,在上辊和下辊的轧制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用于标定上辊和下辊的相对位置的上辊标定面和下辊标定面。其中,上辊标定面和下辊标定面分别包括在上辊和下辊的径向方向上凹凸限位配合的用于限定上辊和下辊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优选地,上辊标定面和下辊标定面上分别包括用于标定上辊和下辊的轴线之间的间距的第三标定面和第四标定面。其中,第三标定面的一端形成上辊的轧制面的一端,第四标定面的一端形成下辊的轧制面的一端,第三标定面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标定面,第四标定面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标定面;并且第一标定面凸起于第三标定面,第二标定面凹陷于第四标定面。优选地,第一标定面、第二标定面、第三标定面和第四标定面的母线为直线;并且上辊标定面平行于下辊标定面。优选地,在第三标定面和第一标定面的连接部位,用经过上辊的轴线的平面剖开上辊所形成的截面上,第三标定面的母线和第一标定面的母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在第四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的连接部位,用经过下辊的轴线的平面剖开下辊所形成的截面上,第四标定面的母线和第二标定面的母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设置成90° -180°,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之和等于360°。优选地,第一夹角设置成90。-120°。优选地,在上辊和下辊完全对准的状态下,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之间的间距=第三标定面和第四标定面之间的间距Xsin (第一夹角一 90° );或者在上辊和下辊完全对准的状态下,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之间的间距=第三标定面和第四标定面之间的间距 Xsin (第二夹角一240。)。优选地,上辊和下辊的轧制面的两端都设置有上辊标定面和下辊标定面。优选地,上辊和下辊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中,在轴线方向上,上辊的位置固定,下辊能够相对于上辊移动。优选地,轧辊的孔型为乙字形。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万能轧机,该万能轧机具有上述轧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上辊和下辊的标定结构中,增加了用于标定孔型对准的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通过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的凹凸配合,限定了上辊和下辊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轧辊结构能够从轧辊的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限定上辊和下辊的相对位置,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万能轧机两辊轧制模式下的孔型对准误差。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轧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轧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上辊2 下辊100上辊标定面200下辊标定面11 第一标定面21 第二标定面13 第三标定面23 第四标定面α I第一夹角α 2第二夹角t 第一标定面和第二标定面之间的间距s 第三标定面和第四标定面之间的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参考图I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轧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该轧辊可应用于各种孔型,包括但不限于如图I中所示的较简单的孔型,和如图2中所示的复杂的乙字形孔型。该轧辊包括轴线相互平行的上辊I和下辊2,并且上辊I和下辊2能够沿轴向的方向相对移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辊I和下辊2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上辊I的位置固定,下辊2能够相对于上辊I移动。应该理解,上辊I和下辊2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可以自由移动。上辊I和下辊2具有回转形的轧制面。在上辊I的轧制面上,设置有上辊标定面100,在下辊2的轧制面上,设置有下辊标定面200。其中,上辊标定面100和下辊标定面200位置对应并相互配合,用于标定上辊I和下辊2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辊标定面100包括第三标定面13,下辊标定面200包括第四标定面23。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用于标定上辊I和下辊2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应用于垂直于上辊I和下辊2的轴线的方向上的零辊缝标定。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的母线为平行于上辊I和下辊2的轴线的直线。即,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为圆筒形的面。如图I和图2中所示,第三标定面13的一端形成上辊I的轧制面的一端,第四标定面23的一端形成下辊2轧制面的一端。这样,从上辊I和下辊2的端部可以测定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之间的间距,从而标定出上辊I和下辊2之间的孔型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继续参考图I和图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辊标定面100还包括第一标定面11,下辊标定面200还包括第二标定面21。其中,第一标定面11与第三标定面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标定面21与第四标定面23的另一端连接。并且,第一标定面11凸起于第三标定面13,第二标定面21凹陷于第四标定面23。这样,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 就形成上辊I和下辊2的径向方向上的凹凸限位配合。当进行辊缝标定时,随着上辊I和下辊2的距离的接近,由第一标定面11形成的凸起部位插入到由第二标定面21形成的凹陷部位,形成限定上辊I和下辊2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限位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应用于沿着上辊I和下辊2的轴线的方向上的孔型对准标定。应该理解,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第一标定面11凹陷于第三标定面13,第二标定面21凸起于第四标定面2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的母线与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的母线一样,也设置成直线。其中,由第三标定面13和第一标定面11相连接形成的上辊标定面100,平行于由第四标定面23和第二标定面21相连接形成的下辊标定面200。这样,可以在上辊标定面100和下辊标定面200之间形成均匀的间隙,当第三标定面13和第四标定面23完全对准时,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也完全对准。由此降低标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辊,该轧辊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上辊(1)和下辊(2),在所述上辊(1)和下辊(2)的轧制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用于标定所述上辊(1)和下辊(2)的相对位置的上辊标定面(100)和下辊标定面(2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标定面(100)和下辊标定面(200)分别包括在所述上辊(1)和下辊(2)的径向方向上凹凸限位配合的用于限定所述上辊(1)和下辊(2)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第一标定面(11)和第二标定面(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代文王彦忠冯伟张学斌薛艳贾济海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