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安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7094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包括墨菲氏管、瓶塞穿刺器、终端过滤器和静脉头皮针,墨菲氏管的上端通过上导管与瓶塞穿刺器连接,瓶塞穿刺器上带有护套,瓶塞穿刺器上还连接有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的底端与带有一个调节器的下导管连接,在下导管的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及静脉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菲氏管的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墨菲氏管上盖上设有注射件,墨菲氏管的内部设有滴管和自动排气装置,滴管穿过墨菲氏管上盖并与上导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减少护士的排气操作程序,不影响液体滴重,使用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来说是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
技术介绍
目前,静脉输液器输液的时候,由于输液管及墨菲氏管内储存有气体,墨菲氏管的主要作用是在输液过程中判断输液的流速及产生一个虹吸作用减缓输液压力,由于墨菲氏管的存在,所以输液过程就要求在静脉穿刺前做排尽空气的操作,这样增加了护士的操作程序,为方便护士的操作,针对此项问题,中国专利CN1337098A和CN101940807A分别公开了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输液器,但实际过程中这两项专利没有下端物体的阻挡,无法达到真正的“自动”之意。同时中国专利 ZL200720076629. X、ZL200820178061. 7、CN101190348A、CN201603212U等类似专利都是采用改变滴管流向及用墨菲氏管出口缝隙的张力作用改变 下水的速度而实现自动排气的功能,但由于改变滴管的流向后,导致有可能滴重不能够合格,该产品的生产虽易形成,但合格品不够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少护士的排气操作程序,不影响液体滴重,使用方便,降低生产成本的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包括墨菲氏管、瓶塞穿刺器、终端过滤器和静脉头皮针,墨菲氏管的上端通过上导管与瓶塞穿刺器连接,瓶塞穿刺器上带有护套,瓶塞穿刺器上还连接有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的底端与带有一个调节器的下导管连接,在下导管的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及静脉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菲氏管的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墨菲氏管上盖上设有注射件,墨菲氏管的内部设有滴管和自动排气装置,滴管穿过墨菲氏管上盖并与上导管连接。所述自动排气装置为一开口容器,在开口容器的侧面壁上设有排气槽,底部是封闭状态。所述排气槽纵向设置,排气槽的宽度< O. 8mm,排气槽至少设有3个。所述自动排气装置紧固在墨菲氏管的底部,自动排气装置的外壁面与墨菲氏管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且自动排气装置的外壁面与墨菲氏管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 3mm,自动排气装置的高度不高于墨菲氏管总高度的3/4,也不低于10mm,自动排气装置底部与墨菲氏管的出口面之间设有间隔距离。所述自动排气装置底部与墨菲氏管的出口面之间设有彡2mm的间隔距离。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由于在墨菲氏管的内部设有滴管和自动排气装置,这样墨菲氏管内的空气便可通过自动排气装置和墨菲氏管内侧壁之间的空隙向下排出,当药液将整个自动排气装置全部盖住后,药液突破自动排气装置上的缝隙,通过墨菲氏管和自动排气装置之间的空隙,迅速流入下导管,直至终端过滤器及静脉针,整个排气过程没有大的气泡形成,由此可见,通过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能够排除墨菲氏管内的空气,结构简单,减少护士的排气操作程序,不影响液体滴重,使用方便,制作时可以一次成型,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之自动排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墨菲氏管;2、上导管;3、护套;4、瓶塞穿刺器;5、连通管;6、空气过滤器;7、墨菲氏管上盖;8、注射件;9、滴管;10、调节器;11、下导管;12、终端过滤器;13、静脉头皮针;14、自动排气装置;15、排气槽;16、空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墨菲氏管I、瓶塞穿刺器4、终端过滤器12和静脉头皮针13,墨菲氏管I上端通过上导管2连接带有护套3的瓶塞穿刺器4,瓶塞穿刺器4的一端通过连通管5连接空气过滤器6,墨菲氏管I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7,墨菲氏管上盖7上设有注射件8。墨菲氏管I内部设有滴管9和自动排气装置14,滴管9穿过墨菲氏管上盖7并连接上导管2,墨菲氏管I底端连接带有一个调节器10的下导管11,下导管11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12及静脉头皮针13。如图2所示,自动排气装置14是一个类似于没有把手的杯子形状,其壁上有多个小于O. 8_宽的排气槽15,底部是封闭状态,放入墨菲氏管I后,其上缘外壁固定住,其外壁与墨菲氏管I内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不能大于3_,该装置底部离墨菲氏管I的出口面也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不能大于2mm。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打开护套3将瓶塞穿刺器4插入药液瓶后,连通管5上的空气过滤器6使得药液与外界大气相通,使液体的重力作用经上导管2和带有注射件8的墨菲氏管上盖7流入墨菲氏管I内,然后进入自动排气装置14,由于药液与自动排气装置14壁上的排气槽15产生表面张力,使得药液不能马上穿破,墨菲氏管I内多余的空气通过液面上部分缝隙从自动排气装置14和墨菲氏管I内侧壁之间的空隙16向下排出,当药液将整个自动排气装置14全部盖住后,药液突破自动排气装置14上的排气槽15,通过墨菲氏管I和自动排气装置14之间的空隙,迅速流入下导管11,直至终端过滤器12及静脉针13,整个排气过程没有大的气泡形成。在具体使用时,当药液流入墨菲氏管I内后,药液按上述工作原理实现了第一次自动排气的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包括墨菲氏管(I)、瓶塞穿刺器(4)、终端过滤器(12)和静脉头皮针(13),墨菲氏管(I)的上端通过上导管(2)与瓶塞穿刺器(4)连接,瓶塞穿刺器(4)上带有护套(3),瓶塞穿刺器(4)上还连接有空气过滤器(6),墨菲氏管(I)的底端与带有一个调节器(10)的下导管(11)连接,在下导管(11)的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12)及静脉头皮针(13),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菲氏管⑴的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7),墨菲氏管上盖(7)上设有注射件(8),墨菲氏管(I)的内部设有滴管(9)和自动排气装置(14),滴管(9)穿过墨菲氏管上盖(7)并与上导管(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排气装置(14)为一开口容器,在开口容器的侧面壁上设有排气槽(15),底部是封闭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槽纵向设置,排气槽(15)的宽度彡O. 8mm,排气槽(15)至少设有3个。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排气装置(14)紧固在墨菲氏管⑴的底部,自动排气装置(14)的外壁面与墨菲氏管⑴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且自动排气装置(14)的外壁面与墨菲氏管⑴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彡3mm,自动排气装置(14)的高度不高于墨菲氏管(I)总高度的3/4,也不低于10_,自动排气装置(14)底部与墨菲氏管(I)的出口面之间设有间隔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排气装置(14)底部与墨菲氏管(I)的出口面之间设有< 2mm的间隔距离。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包括墨菲氏管、瓶塞穿刺器、终端过滤器和静脉头皮针,墨菲氏管的上端通过上导管与瓶塞穿刺器连接,瓶塞穿刺器上带有护套,瓶塞穿刺器上还连接有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的底端与带有一个调节器的下导管连接,在下导管的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及静脉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菲氏管的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墨菲氏管上盖上设有注射件,墨菲氏管的内部设有滴管和自动排气装置,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排气医用输液器,包括墨菲氏管(1)、瓶塞穿刺器(4)、终端过滤器(12)和静脉头皮针(13),墨菲氏管(1)的上端通过上导管(2)与瓶塞穿刺器(4)连接,瓶塞穿刺器(4)上带有护套(3),瓶塞穿刺器(4)上还连接有空气过滤器(6),墨菲氏管(1)的底端与带有一个调节器(10)的下导管(11)连接,在下导管(11)的另一端连接终端过滤器(12)及静脉头皮针(13),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菲氏管(1)的顶端设有墨菲氏管上盖(7),墨菲氏管上盖(7)上设有注射件(8),墨菲氏管(1)的内部设有滴管(9)和自动排气装置(14),滴管(9)穿过墨菲氏管上盖(7)并与上导管(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安
申请(专利权)人:魏安陈贤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