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接口装置,包括信号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括接口端和接线端,所述第一壳体的接口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包括接口端和接线端,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口端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子,第一壳体的接线端与第二壳体的接线端活动连接,第一壳体的接线端可相对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转动,信号线设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第一接口的第一接线端子通过信号线与第二接口的第二接线端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活动连接的结构,解决了连接线的连接头扭转连接带来的问题,使得连接线插接方便,提高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数据线传输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转接口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IT行业的发展,数码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每种数码产品的数据接ロ都不一样,为了方便数码产品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连接线;很多情况下,使用者所拥有的连接线的接ロ与数码产品的接ロ不一定相配,尤其是高清数据接ロ,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转接口装置,由于这些转接口装置的两端的接ロ都是固定于ー个壳体内,使得两端的接ロ位置相对固定,当连接线在布线时,可能产生连接线的位置与转接ロ装置的接ロ位置不一致,需要将连接线的连接头旋转一定角度,以达到与转接口装置连接;当连接线的连接头在以扭转的方式与转接口装置插接时,会造成连接线的连接头变形,使 用不方便,減少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接口装置,该转接口装置的接线端ロ可相对转动,从而方便连接线的连接,提高连接线的使用寿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接口装置,包括信号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ロ,所述第一接ロ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括位于一端的接ロ端和位于另一端的接线端,所述第一壳体的接ロ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ロ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包括位于一端的接ロ端和位于另一端的接线端,所述第二壳体的接ロ端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子,第一壳体的接线端与第二壳体的接线端活动连接,第一壳体的接线端可相对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转动,信号线设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第一接ロ的第一接线端子通过信号线与第二接ロ的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接线端的中部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设有与连接孔相配合的中空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设有中空的旋转轴,连接块位于连接孔内且两侧的旋转轴插入第一壳体的接线端。进ー步地,在第一壳体的连接孔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相应的旋转轴相配合的旋转孔,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有第一外翻边,所述旋转轴插入旋转孔,旋转轴的第一外翻边与第ー壳体的内侧面相抵。更进一歩地,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有限位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限位体相配合的限位块。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接线端的ー个侧面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设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的端部设有用于限位的第二外翻边,所述空心转轴插入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外翻边与第一壳体的内侧面相抵。进ー步地,所述空心转轴的端部设有限位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面设有与限位体相配合的限位块。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有连接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接线端的中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壳体的一端设有与连接孔相配合的中空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设有中空的旋转轴,连接块位于连接孔内且两侧的旋转轴插入第一壳体的接线端;所述连接壳体的另一端的ー个侧面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设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的端部设有用于限位的第二外翻边,所述空心转轴插入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外翻边与连接壳体的内侧面相抵。进ー步地,所述空心转轴的端部设有限位体,所述连接壳体的内侧面设有与限位体相配合的限位块。进ー步地,在第一壳体的连接孔的两侧分别设有与相应的旋转轴相配合的旋转孔,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有第一外翻边,所述旋转轴插入旋转孔,旋转轴的第一外翻边与第 ー壳体的内侧面相抵;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有限位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旋转轴的限位体相配合的限位块。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由第一上壳体和第一下壳体组成,第一上壳体的接ロ端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接线端子的上安装孔,第一壳体的内侧面在接ロ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卡爪,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内侧面在接ロ端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接线端子的下安装孔,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配合形成用于安装接线端子的安装孔,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内侧面在接线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卡爪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第一上壳体在接线端的两侧设有上安装槽,第一上壳体的接线端的中部设有上连接孔,所述第一下壳体在接线端的两侧设有下安装槽,第一下壳体的接线端的中部设有下连接孔,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配合形成用于安装旋转轴的安装槽,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配合形成所述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限位块设置于上安装槽和/或下安装槽的侧面。更进一歩的,所述下安装槽设有L形连接块,所述上安装槽的端面设有与L形连接块相配合的安装ロ ;L形连接块的一端固定于下安装槽的端面,L形连接块的另一端插入安装ロ。进ー步地,连接壳体由连接上壳体和连接下壳体组成,所述连接上壳体的内侧面设有卡爪,所述连接下壳体的内侧面设有与该卡爪相配合的卡槽,连接上壳体和连接下壳体卡接;所述连接上壳体的一端设有设有上弧形槽,所述连接下壳体的一端设有设有下弧形槽,上弧形槽和下弧形槽形成所述连接块。进ー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由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组成,第二上壳体的内侧面设有卡爪,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内侧面设有与该卡爪相配合的卡槽,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卡接;所述第二上壳体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下壳体设有定位孔,定位柱插入定位孔内。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第一壳体可以相对第二壳体旋转的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连接线的连接头扭转连接带来的问题,使得连接线插接方便,提高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的第一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的第一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的连接壳体的第一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的连接壳体的第一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的第一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的第一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I——第一接ロ2——第二接ロ11——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12——连接孔13——限位块14——旋转孔15——安装孔22——旋转轴23——连接块241-第一外翻边25-限位体26——空心转轴3——连接壳体111-第一下壳体112-卡槽113——下安装槽114——下连接孔115-卡爪116-第一上壳体117——上安装槽118——安装ロ119——上连接孔31——连接下壳体32——上弧形槽33——下弧形槽34——连接上壳体211——第二下壳体212-定位孔213-第二上壳体214——定位柱112——L形连接块242——第二外翻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I至图21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ー步地说明。实施例I :如图I至3所示,一种转接口装置,包括信号线、第一接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括位于一端的接口端和位于另一端的接线端,所述第一壳体的接口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包括位于一端的接口端和位于另一端的接线端,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口端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子,第一壳体的接线端与第二壳体的接线端活动连接,第一壳体的接线端可相对第二壳体的接线端转动,信号线设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第一接口的第一接线端子通过信号线与第二接口的第二接线端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法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中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