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139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该模型包括桥面顶板(1)、加劲肋(2)、横隔板(3)、铺装层(4)、弹簧座支撑(5);其中,桥面顶板(1)的下部横向设置有多排加劲肋(2),纵向设置有横隔板(3),横隔板(3)与加劲肋(2)形成正交异性结构,横隔板(3)的下部通过弹簧与第二弹簧座支撑(5b)连接,在横隔板(3)两旁的加劲肋(2)的下部分别通过弹簧与第一弹簧座支撑(5a)、第一弹簧座支撑(5c)连接;在桥面顶板(1)上铺有铺装层(4)。(*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足尺加速路面试验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钢箱体、浙青混凝土铺装协同作用模型的室内模型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疲劳破坏是影响钢桥面浙青混凝土铺装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铺装耐久性,需要对浙青混凝土铺装的疲劳特性进行研究。钢桥面浙青混凝土铺装体系疲劳特性研究主要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来进行。现有的钢桥面铺装室内试验模型都是将钢箱梁桥面作为铺装约束条件,没有考虑 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对铺装层受力特性的影响。而实际情况是,铺装层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始终和钢桥面板紧密相联,共同承载和变形,处于一种协同作用状态。不同的桥型或不同形式的主梁,钢桥面板参与主梁作用的程度不同,使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第一体系应力状态不同,从而引起桥面系的铺装层受力有很大的差异。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正交异性钢桥面系,由于桥型的不同或主梁形式的不同,其铺装层的破坏程度也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分考虑到钢箱梁桥面与铺装协同作用对铺装层受力特性影响的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及试验系统。该系统的试验模型能更为准确地反映整桥变形特征对铺装层的影响,以及近似的模拟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的实际工作状况,能够深化对钢桥面浙青混凝土铺装体系疲劳特性的研究。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该模型包括桥面顶板、加劲肋、横隔板、铺装层、弹簧座支撑;其中,桥面顶板的下部横向设置有多排加劲肋,纵向设置有横隔板,横隔板与加劲肋形成正交异性结构,横隔板的下部通过弹簧与第二弹簧座支撑连接,在横隔板两旁的加劲肋的下部分别通过弹簧与第一弹簧座支撑、第一弹簧座支撑连接;在桥面顶板上铺有铺装层。该模型为实桥钢箱梁整体结构中取出受力节段,长度3. 2m,宽度2. 4m。本技术系统包括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及施加荷载于模型之上的动力加载设备和测试设备;其中动力加载设备位于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的铺装层上方,用于对车轮荷载进行仿真加载;测试设备包括工业摄像机、温度应变片及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工业摄像机位于铺装层上方,用于对铺装层应变片及光纤传感器的埋于铺装内部,对铺装受力状况进行测试。所述的动力加载设备为门式动力加载设备,具体组成包括轨道、门式反力架、力口载头或液压设备中的中的任一种。有益效果所述的协同作用模型能够反映钢箱梁桥道系在承受荷载时的协同作用效果,模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钢箱梁桥面参与第一体系受力对铺装层受力特性的影响,通过进行模型几何设计、边界与支撑条件设计和加载条件设计,使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提供的协同作用模型方案示意图。图2是图I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I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有桥面顶板I、加劲肋2、横隔板3、铺装层4、弹簧支座支撑5、动力加载设备6、工业摄像机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及试验系统,其组成是由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及附属的加载设备、测试设备、控制设备组成所述的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由钢箱梁和桥面铺装组成。其中,钢箱梁沿长度方向为等截面,通过模型支架固定在可靠的地基上,桥面长度3. 2m,宽2. 4m。协同作用模型从实桥钢箱梁整体结构中取出典型受力节段,包括桥面顶板、U型肋、横隔板和铺装层的结构作为桥面板与铺装层协同作用模型。模型主要构件几何尺寸、材料参数与实体桥梁细部构造与几何尺寸一致。横隔板位于模型中部,通过弹簧支座支撑与地面接触;模型沿纵向1/4与3/4位置U型加劲肋下设置两组弹簧支座;模型横向两端通过千斤顶简支。所述的加载设备为大型门式动力加载设备,具体组成还包括轨道、门式框架、压头和液压设备。采用门式反力架式液压伺服加载试验系统,双作动器各500kN,整个反力系统能够满足IOOOkN静态试验力和400kN动态力的试验要求。具备全程可编程动态加载控制,作动器下端可设置轮胎加载头,实现实轮动态模拟加载。门式反力架设计宽度4m,双作动器有效工作间距范围50cm-300cm,可模拟单、双轮及双轮不同影响叠加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所述门式MTS加载设备固定在可靠的地基上。所述的测试设备包括工业照相机、温度应变片和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其数据采集与处理装置。所述的工业照相机为高速CXD型工业照相机,所述的温度应变片为温度与应变测试一体化的感应设备,所述工业照相机通过在单独的支架直接固定在可靠的地基上。所述的温度应变片布置于U型肋顶端以及横隔板顶端的铺装顶部,通过导线与数据采集仪连接。所述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设备由光纤和调制解调设备组成,采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0TDA。所述光纤预埋在钢板与铺装界面之间,按照蛇形布置,横向跨过加劲肋的顶端,竖向跨过横隔板顶端,光纤两端从协同作用模型边界引出并和调制解调设备连接。所述的控制设备还与加载设备、测试设备连接。所述的协同作用模型具有以下特点以考虑整桥变形的铺装结构力学响应作为参考值,依据应力相等和应变相等准则,通过改变桥面板主要构件的结构参数、模型边界条件、试验荷载大小等指标,得到协同作用实体单元模型试验方案。模型和仿真计算结果具有相似性铺装顶面最大拉应力相等、铺装顶面最大拉应变相等、对应位置应变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的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该模型包括桥面顶板I、加劲肋2、横隔板3、铺装层4、弹簧支座支撑5 ;横隔板3通过弹簧支座支撑5与地面接触;该横隔板3设有与地面平行的第一横隔板和与该第一横隔板垂直的第二横隔板;第一横隔板设有靠近地面的正表面和与该正面相对的反表面; 在第一横隔板的正表面设有加劲肋2,且在加劲肋2下设置弹簧座支撑5 ;在第一横隔板的反表面支撑有桥面顶板1,桥面顶板I上铺有铺装层4。第一横隔板两端通过千斤顶支撑。该模型为实桥钢箱梁整体结构中取出受力节段,长度3. 2m,宽度2. 4m。本技术提供的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室内试验系统,该系统包括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及施加荷载于模型之上的动力加载设备6和测试设备;其中,动力加载设备6位于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的铺装层4上方,用于对车轮荷载进行仿真加载;测试设备包括工业摄像机、温度应变片及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摄像机位于铺装层4上方,用于对铺装层4应变片及光纤传感器的埋于铺装内部,对铺装受力状况进行测试。所述的动力加载设备为门式动力加载设备,具体组成包括轨道、门式反力架、力口载头或液压设备中的中的任一种。实施例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室内试验系统,其组成是协同作用模型及其附属的加载设备、测试设备及控制设备组成。协同作用模型纵向3. 2m长、横向2. 4m宽,包括桥面顶板、4道U型肋、I道横隔板和铺装层的结构。模型主要构件几何尺寸如表I所示。U型肋顶端开口距离30cm,相邻U型肋顶端间距30cm。横隔板位于模型中部,且与地面不接触,通过弹簧支座支撑;另在纵向四分之一位置U型加劲肋下设置两组弹簧支座;模型两端通过千斤顶简支。铺装层总厚度5 7cm,分两层满铺与钢桥面板上。如图I所示。表I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其特征在于:该模型包括桥面顶板(1)、加劲肋(2)、横隔板(3)、铺装层(4)、弹簧座支撑(5);其中,桥面顶板(1)的下部横向设置有多排加劲肋(2),纵向设置有横隔板(3),横隔板(3)与加劲肋(2)形成正交异性结构,横隔板(3)的下部通过弹簧与第二弹簧座支撑(5b)连接,在横隔板(3)两旁的加劲肋(2)的下部分别通过弹簧与第一弹簧座支撑(5a)、第一弹簧座支撑(5c)连接;在桥面顶板(1)上铺有铺装层(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箱梁桥道系协同作用模型,其特征在于该模型包括桥面顶板(I)、加劲肋(2)、横隔板(3)、铺装层(4)、弹簧座支撑(5);其中,桥面顶板(I)的下部横向设置有多排加劲肋(2),纵向设置有横隔板(3),横隔板(3)与加劲肋(2)形成正交异性结构,横隔板(3)的下部通过弹簧与第二弹簧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振东罗桑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