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所述干燥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由上塔体(101),以及与上塔体(101)为一体的下塔体(102)组成,所述上塔体(101)上端设置有进料管(7),所述下塔体(102)的下端口设置有排料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塔体(101)内设置有多个布料伞(2),与布料伞(2)交错设置的集料器(3),所述上塔体(101)底部还设置有烟气均气器(4),所述下塔体(102)内设置有冷却进气器(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干燥塔成本高,操作复杂,效率低,以及出料温度高容易自燃的技术问题;该设备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换热效率高、安全性高、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褐煤干燥
,尤其涉及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内褐煤干燥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国外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干燥方式上,褐煤干燥方式主要有流化床、回转窑等,干燥介质主要有烟气、水蒸汽等。从干燥原理看,流化床干燥工艺存在大型化及流态控制问题,而回转窑干燥工艺其处理量受到加热气体量的限制,很难大型化应用。从干燥介质看,由于褐煤是一种极易析出挥发分的煤种,在采用含氧气体干燥过程时,如果出现局部氧化放热所导致的过热问题,容易引起挥发分燃烧,从而造成干燥系统的燃烧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现有褐煤干燥工艺多处于规模示范阶段,稳定运行问题是困扰这些工艺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褐煤干燥技术的应用情况看,目前尚缺少工程应用与经济性等方面均完善的工艺与技术。因此,从目前褐煤干燥工艺发展情况看,可大型化的、现场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的高效褐煤 干燥技术一直是研究与开发的主要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干燥塔成本高,操作复杂,效率低,以及出料温度高容易自燃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所述干燥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由上塔体,以及与上塔体为一体的下塔体组成,所述上塔体上端设置有进料管,所述下塔体的下端口设置有排料管,所述上塔体内设置有多个布料伞,与布料伞交错设置的集料器,所述上塔体底部还设置有烟气均气器,所述下塔体内设置有冷却进气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布料伞与集料器之间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进气器的下端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料伞内设置有交错且环形分布的通气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料器为倒锥形圆环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料伞的高度与直径比为O. 3 O.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料伞的直径与上塔体筒体直径比为O. 5 O.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料器的高度为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的O. I O. 5倍,所述集料器上锥口的直径与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相同,所述集料器下锥口直径为上塔体筒体直径的O. 15 O. 95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料伞与集料器间距为上塔体筒体直径的O. 3 O. 5 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惰性气体供入器设置于上塔体筒体高度的O. I O. 85倍处。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该设备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换热效率高、安全性高、运行费用低等优点。2、既显著降低褐煤中的水分,有效解决了出料温度高容易自燃的问题,3、大大降低了干馏提质加工产生废水的处理难度。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布料伞的主视图;图3为布料伞的俯视图;图4为集料器的主视图图5为集料器的俯视图;图6为烟气均气器的示意图;图7为冷却进气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塔体1,上塔体101,下塔体102 ;布料伞2 ;通气道201 ;集料器3 ;烟气均气器4 ;冷却进气器5 ;惰性气体供入器6 ;进料管7 ;排料管8。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该干燥塔包括塔体1,塔体I由上塔体101,以及与上塔体101为一体的下塔体102组成,上塔体101上端设置有进料管7,所述下塔体102的下端口设置有排料口 8,上塔体101内设置有多个布料伞2,与布料伞2交错设置的集料器3,上塔体101底部还设置有烟气均气器4,下塔体102内设置有冷却进气器5。布料伞2与集料器3之间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6。冷却进气器5的下端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6。布料伞2内设置有交错且环形分布的通气道201。集料器3为倒锥形圆环状。布料伞2的高度与直径比为O. 3 O. 9,从而有利于褐煤的自由下落,而不会附着在布料伞2的伞面上,随着褐煤干燥程度的变化,布料伞2的高度与直径比由上至下逐渐减小,随着高度的降低,布料伞2的直径与干燥塔筒体直径比O. 9 O. 3间改变,以确保干燥塔内达到一定的褐煤容量;布料伞2面圆周上分布着间断的气体通道,以增加传热面积及时间。布料伞2的直径与上塔体101筒体直径比为O. 5 O. 9,可以保证气体与褐煤有最大的干燥换热面积和干燥时间。集料器3的高度为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的O. I O. 5倍,集料器3上锥口的直径与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相同,集料器3下锥口直径为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的O. 15 O. 95倍。布料伞2与集料器3间距为上塔体101筒体直径的O. 3 O. 5倍。惰性气体供入器6设置于上塔体101筒体高度的O. I O. 85倍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的处理量可根据褐煤中水分含量的大小,通过控制排料量来实现。高水褐煤靠自重从上而下经多级布料伞和集料器后由塔顶下移到塔底,由于受到塔内分布伞和集料器折返影响,增加了下移的距离,从而确保了与热烟气接触时间,最终实现对一定粒度范围内的褐煤均匀干燥。干燥后的褐煤随着料位的下移进入塔下部冷却段进行冷却,温度降至低于60°C后,经排料器排出干燥塔外。热烟气由热风炉产生,高温烟气经过二次配风调整温度后,由塔下部逆流供入,经塔中下部烟气均气器进入塔内。高温热废气换热后经分离细煤粉后排入大气。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 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所述干燥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由上塔体(101),以及与上塔体(101)为一体的下塔体(102)组成,所述上塔体(101)上端设置有进料管(7),所述下塔体(102)的下端口设置有排料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塔体(101)内设置有多个布料伞(2),与布料伞(2)交错设置的集料器(3),所述上塔体(101)底部还设置有烟气均气器(4),所述下塔体(102)内设置有冷却进气器(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所述干燥塔包括塔体(I),所述塔体(I)由上塔体(101),以及与上塔体(101)为一体的下塔体(102)组成,所述上塔体(101)上端设置有进料管(7),所述下塔体(102)的下端口设置有排料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塔体(101)内设置有多个布料伞(2),与布料伞(2)交错设置的集料器(3),所述上塔体(101)底部还设置有烟气均气器(4),所述下塔体(102)内设置有冷却进气器(5)。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伞(2)与集料器(3)之间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6)。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进气器(5)的下端设置有惰性气体供入器(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伞(2)内设置有交错且环形分布的通气道(2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褐煤立式逆流分布干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明,许德平,王彩虹,孙路军,
申请(专利权)人:周建明,许德平,王彩虹,孙路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