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泵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水箱内胆和设置在热水器水箱内胆外部的换热盘管,换热盘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沿热水器水箱内胆的外壁延伸并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换热通道;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各自具有凹槽端,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凹槽端的侧边通过从侧面卡接的卡钩连接。通过卡钩和边板将换热盘管预紧固定,从而确保换热盘管和水箱内胆紧密贴合,使热泵热水器系统更加高效节能和稳定运行。(*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泵热水器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由铝制扁管和集流管组成,扁管内有微通道孔。与常规换热器通道不同的是,微通道换热器微小通道的传热传质和流动有其特殊的“尺寸效应”,主要表现在一、热惯性随尺寸减小而减小。热惯性的减小使在常规尺寸下很难实现的过程如相变过程,可以在微小尺度下短时间内实现。二、热流密度较大。有研究表明,当流动尺寸即通道的截面积小到0. 5-1_时,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大50-100%。因而热泵热水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能有效减少系统制冷剂的充注量、减轻水箱重量,使系统更加高效节能、稳定可靠运行,大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现有替代外盘铜管的外盘式微通道换热器存在难以预紧或固定部件安装复杂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以解决微通道换热器存在难以预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水箱内胆和设置在热水器水箱内胆外部的换热盘管,换热盘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沿热水器水箱内胆的外壁延伸并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换热通道;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各自具有凹槽端,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凹槽端的侧边通过从侧面卡接的卡钩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边板,边板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相匹配地左右对称设置。进一步地,边板为凹槽形,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边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焊接,边板的第二端为L形板状,包括底边和侧边,其中底边与第一端相连接,侧边与第一端平行。进一步地,卡钩为两边缘带钩状的金属板,卡钩与边板的第二端相卡接。进一步地,换热通道包括由互相平行且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的换热管组成的换热管组。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隔板,隔板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内,将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分隔成不同的管段。进一步地,隔板的数量为奇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工质连接管和第二工质连接管,换热器通过第一工质连接管和第二工质连接管与热泵热水器的循环管路相连通。进一步地,隔板的数量为偶数,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工质连接管,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工质连接管,换热器通过第一工质连接管和第二工质连接管与热泵热水器的循环管路相连通。进一步地,换热盘管包括侧壁盘管和底部盘管。进一步地,侧壁盘管和底部盘管串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卡钩和边板将换热盘管预紧固定,从而确保换热盘管和水箱内胆紧密贴合,使热泵热水器系统更加高效节能和稳定运行。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热水器示意图;以及图2是图I的A-A向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I和图2,根据本技术的热泵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水箱内胆10和设置在热水器水箱内胆10外部的换热盘管,换热盘管包括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以及沿热水器水箱内胆10的外壁延伸并连通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的换热通道23 ;第一集流管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二集流管22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各自具有凹槽端,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凹槽端的侧边通过从侧面卡接的卡钩26连接。通过卡钩和边板将换热盘管预紧固定,从而确保换热盘管和水箱内胆紧密贴合,使热泵热水器系统更加高效节能和稳定运行。参见图I,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边板25,边板25在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上相匹配地左右对称设置。参见图I和图2,边板25为凹槽形,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边板25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21或第二集流管22焊接,边板25的第二端为L形板状,包括底边和侧边,其中底边与第一端相连接,侧边与第一端平行。边板25的数量为多对。参见图2,卡钩26为两边缘带钩状的金属板,卡钩26与边板25的第二端相卡接。卡钩26有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将一块与边板25长度相同金属板从中间将其弯折一定角度,然后将两个边缘再弯折呈钩状,与边板25的边缘相配合。换热通道23包括由互相平行且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相连通的换热管组成的换热管组。换热管组为微通道扁平管,能够更好地贴合在热水器水箱内胆10上,保证换热效率。热泵热水器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隔板24,隔板24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和/或第二集流管22内,将第一集流管21和/或第二集流管22分隔成不同的管段。隔板24的数量为奇数,第一集流管21或第二集流管22上设置有第一工质连接管33和第二工质连接管34,换热器通过第一工质连接管33和第二工质连接管34与热泵热水器的循环管路相连通。隔板24的数量为偶数,第一集流管21上设置有第一工质连接管33,第二集流管22上设置有第二工质连接管34,换热器通过第一工质连接管33和第二工质连接管34与热泵热水器的循环管路相连通。换热盘管包括侧壁盘管和底部盘管。侧壁盘管和底部盘管串联,也可以为并联。参见图I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其中换热盘管是由侧壁盘管(即微通道换热器)和底部盘管换热器组成。微通道换热器成形为包裹保温水箱的水箱内胆I的形状,它是由换热通道23、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组成。集流管 通过工质总进口 31与热泵循环管路连通,第二工质连接管34连通底部换热盘管;底部换热盘管的出口连通热泵循环管路,即与工质总出口管32相连。或底部换热盘管的进口与热泵循环管路连通,出口与侧壁盘管连通,侧壁盘管的第二工质连接管34与工质总出口管32连通热泵循环管路。集流管内可设置隔板24,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处焊接若干左右对称的边板25,边板25采用卡钩26固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换热盘管的成形为包裹保温水箱的水箱内胆10的形状,其两端设置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22,两个集流管的间距设置应便于换热盘管的装配。集流管内可设有隔板24,借助隔板24的阻隔作用,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流通截面相同或截面逐渐减小的换热流程,以提高工质与水的传热效率。集流管处设有若干左右对称的边板25,边板25数目依据换热盘管及水箱参数而定。换热盘管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装配,即预紧后,重合左右的边板25,使用卡钩26固定。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卡钩和边板将换热盘管预紧固定,从而确保换热盘管和水箱内胆紧密贴合,使热泵热水器系统更加高效节能和稳定运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水箱内胆(10)和设置在所述热水器水箱内胆(10)外部的换热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包括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以及沿所述热水器水箱内胆(10)的外壁延伸并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换热通道(23);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集流管(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具有凹槽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凹槽端的侧边通过从侧面卡接的卡钩(2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热泵热水器,包括热水器水箱内胆(10)和设置在所述热水器水箱内胆(10)外部的换热盘管,其特征在干,所述换热盘管包括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以及沿所述热水器水箱内胆(10)的外壁延伸并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换热通道(23);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集流管(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各自具有凹槽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凹槽端的侧边通过从侧面卡接的卡钩(2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边板(25),所述边板(25)在所述第一集流管(2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2)上相匹配地左右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25)为凹槽形,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边板(2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1)或所述第二集流管(22)焊接,所述边板(25)的第二端为L形板状,包括底边和所述侧边,其中所述底边与所述第一端相连接,所述侧边与所述第一端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26)为两边缘带钩状的金属板,所述卡钩(26)与所述边板(25)的第二端相卡接。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光,黄娟,覃开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