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矩释放装置以及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钢丝绳上的扭矩无法释放,导致吊钩与起升绳易发生打转现象的技术问题。该扭矩释放装置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摩擦力消减结构,第一接头上固定有呈旋转体状的外凸部,第二接头上设置有内凹部,外凸部嵌于内凹部内;外凸部周向外表面上背离内凹部开口处的部分固定有第一防脱件,内凹部周向内表面上背离内凹部底面的部分固定有第二防脱件;摩擦力消减结构设置于第一防脱件及第二防脱件之间。该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钢丝绳、起重臂及吊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的释放与其相连接的钢丝绳上的扭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涉及ー种扭矩释放装置以及设置该扭矩释放装置的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履带式起重机是ー种采用履带行走底盘的桁架式臂架结构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内通常均会使用钢丝绳连接结构将吊钩与起重臂连接在一起,由于起重臂会通过钢丝绳将吊钩吊起来然后升高,所以该钢丝绳也被称为起升钢丝绳(简称起升绳)。目前,起升钢丝绳普遍采用交绕方法制作而成。现有技术中,在安装起重机时起升绳会在多个滑轮组间穿绕,起升绳在滑轮组间穿绕后总会或大或小地存在一个与起升绳的绕向相反的扭矩。 当通过钢丝绳与吊钩相连接的起重臂不断抬高吋,穿过滑轮组引向卷扬机的起升绳垂直分力会不断増大。随着重物起升,钢丝绳会不断收缩并挤压滑轮组内的滑轮。这必然会加剧起升绳的扭矩作用,使钢丝绳会产生与其绕向相反的旋转趋势。由于起升绳的ー个单头总是固定在吊钩或起重臂上,所以钢丝绳产生的扭矩总是无法消除。当扭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扭矩会造成吊钩与起升绳共同旋转的现象,该现象也被称为打转现象,此类打转现象会导致吊钩以及吊钩上吊装的重物的具体位置难以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ー种扭矩释放装置以及设置该扭矩释放装置的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钢丝绳上的扭矩无法释放,导致吊钩与起升绳易发生打转现象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摩擦カ消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接头上固定有呈旋转体状的外凸部,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内凹部,所述外凸部嵌于所述内凹部内;所述外凸部周向外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开ロ处的部分固定有第一防脱件,所述内凹部周向内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底面的部分固定有第二防脱件;所述第一防脱件凸出所述外凸部的周向外表面,所述第二防脱件凸出所述内凹部的周向内表面,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防脱件以及所述第二防脱件之间,且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能减小所述第二防脱件和/或所述内凹部绕所述外凸部的周向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防脱件和/或所述外凸部转动产生的摩擦力。优选地,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为轴承,其中所述轴承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滚动体;所述轴承的所述第一端盖以及所述第二端盖均呈环状且均套接在位于所述第一防脱件与所述第二防脱件之间的所述外凸部上;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防脱件相抵接或互相固定,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其中另一与所述第二防脱件相抵接或互相固定。优选地,所述轴承为球轴承。优选地,所述外凸部呈圆柱状,所述第一防脱件呈圈状且其套接于所述外凸部上,且所述第一防脱件的内表面与所述外凸部之间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外凸部上至少设置有ー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一防脱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孔数目相同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连接的第一防松螺钉将所述第一防脱件与所述外凸部互相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防脱件呈圈状且其套设于所述外凸部上,所述第二防脱件能相对于所述外凸部绕所述外凸部的周向方向转动,所述第二防脱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内凹部的内表面之间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至少ー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防脱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数目相同的第二螺孔,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二螺孔螺纹连接的第二防松螺钉将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防脱件互相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螺孔为通孔,所述外凸部上还设置有锁定孔,贯穿所述第二螺孔并嵌于所述锁定孔内且与所述第二螺孔、所述锁定孔之间均形成可拆卸连接的销子将所述外凸部与所述第二防脱件互相锁定。优选地,所述锁定孔为螺孔,所述销子为与所述锁定孔螺纹连接的螺纹销。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头上还设置有至少ー个润滑通孔,所述润滑通孔位于所述内凹部的内表面上的端ロ朝向所述轴承内的所述滚动体。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包括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钢丝绳、起重臂以及吊钩,其中所述第一接头为双耳连接接头,所述双耳连接接头的双耳部与所述起重臂或所述吊钩固定连接,所述扭矩释放装置内的所述外凸部固定于所述双耳连接接头上背离所述双耳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接头为单耳连接接头,所述单耳连接接头的单耳部与所述钢丝绳绳头上的索套固定连接,所述扭矩释放装置内的所述内凹部设置于所述单耳连接接头上背离所述单耳部的一端。优选地,所述起重机为履带式起重机。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中,第一防脱件与第二防脱件两者之间设置有摩擦力消减结构,摩擦力消减结构能够减小第二防脱件和/或内凹部绕外凸部的周向方向相对于第一防脱件和/或外凸部转动产生的摩擦力,故而当第一接头(可以为双耳连接接头与单耳连接接头其中之一)与吊钩相连接,第二接头(可以为双耳连接接头与单耳连接接头其中另ー)与起重臂相连接吋,钢丝绳上的扭矩可以实时通过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两者的相对转动而释放掉,因为第二接头可以通过绕第一接头的外凸部的周向方向转动的方式释放掉钢丝绳上积累的扭矩,由此便可以避免钢丝绳上的扭矩积累过多而引发打转现象,进而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钢丝绳上的扭矩无法释放,导致吊钩与起升绳易发生打转现象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的各主要零部件组装为完整的扭矩释放装置的组装过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完整的扭矩释放装置沿A-A线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完整的扭矩释放装置沿B-B线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的组装过程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与钢丝绳连接时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图I 图5以及列举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ー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容易释放扭矩的扭矩释放装置以及设置该扭矩释放装置的用于起重机的钢丝绳连接结构。如图I 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扭矩释放装置,包括如图I所示的第一接头I、第二接头2以及摩擦力消减结构(图中为球轴承)3,其中第一接头I上固定有呈旋转体状(优选为圆柱状)如I和图2所示的外凸部11,第二接头2上设置有内凹部(本例中为沉孔状)21,外凸部11嵌于内凹部21内。夕卜凸部11周向外表面上背离内凹部21开ロ处的部分固定有如图2所示第一防脱件10,内凹部21周向内表面上背离内凹部21底面的部分固定有第二防脱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矩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摩擦力消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接头上固定有呈旋转体状的外凸部,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内凹部,所述外凸部嵌于所述内凹部内;所述外凸部周向外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开口处的部分固定有第一防脱件,所述内凹部周向内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底面的部分固定有第二防脱件;所述第一防脱件凸出所述外凸部的周向外表面,所述第二防脱件凸出所述内凹部的周向内表面,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防脱件以及所述第二防脱件之间,且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能减小所述第二防脱件和/或所述内凹部绕所述外凸部的周向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防脱件和/或所述外凸部转动产生的摩擦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矩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摩擦力消减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接头上固定有呈旋转体状的外凸部,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内凹部,所述外凸部嵌于所述内凹部内; 所述外凸部周向外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开口处的部分固定有第一防脱件,所述内凹部周向内表面上背离所述内凹部底面的部分固定有第二防脱件; 所述第一防脱件凸出所述外凸部的周向外表面,所述第二防脱件凸出所述内凹部的周向内表面,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防脱件以及所述第二防脱件之间,且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能减小所述第二防脱件和/或所述内凹部绕所述外凸部的周向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防脱件和/或所述外凸部转动产生的摩擦力。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扭矩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力消减结构为轴承,其中 所述轴承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滚动体; 所述轴承的所述第一端盖以及所述第二端盖均呈环状且均套接在位于所述第一防脱件与所述第二防脱件之间的所述外凸部上; 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防脱件相抵接或互相固定,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其中另一与所述第二防脱件相抵接或互相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球轴承,所述外凸部呈圆柱状,所述第一防脱件呈圈状且其套接于所述外凸部上,且所述第一防脱件的内表面与所述外凸部之间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上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一防脱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孔数目相同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连接的第一防松螺钉将所述第一防脱件与所述外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波,章琢,宋威,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