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9513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外壳、弹性密封圈、内芯和压盖。外壳、弹性密封圈和内芯同轴分别开设有通孔。弹性密封圈和内芯开设的通孔的孔径均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外壳开设的通孔包括自下而上同轴对接的第一外壳通孔部和第二外壳通孔部,第一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且小于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内芯的外径匹配。弹性密封圈和内芯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第二外壳通孔部内,内芯远离弹性密封圈的一端与压盖抵接,且压盖与外壳可拆卸式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可以在不损坏光纤的前提下将光纤固定,以免在对光纤施加拉力时,损坏光纤的包层和芯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纤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光纤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位置灵敏型闪烁体中子探测器是利用波移光纤阵列来探測中子的入射位置的一种探测装置。在该中子探測器中所使用的波移光纤自身尺寸较小,直径通常在O.广5_之间,且柔软易损。波移光纤通常由芯层和包层构成,其中芯层是波移光纤的关键部分,是由波移物质和透明度较高的聚苯こ烯构成,质地较脆。波移光纤的包层通常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构成,该部分主要对芯层起保护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波移光纤的光传输效率。一般芯层的直径占整个波移光纤的95%以上,而包层仅占]Λ5%。在探测器·制作过程中,在波移光纤阵列的排布过程中,在对光纤施加张カ载荷的过程中,要求不能损坏波移光纤的芯层和包层结构。对于光纤上张力的施加,最常规、最原始的方法是手工通过单根光纤的拉伸,单根光纤的固定,来逐一完成整个光纤阵列,但显然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同时由于手工对每根光纤的拉カ很难保持一致性,这样绷出来的光纤阵列平面的水平度较差,直接影响位置灵敏型闪烁体中子探測器的位置測量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本技术的ー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不损坏光纤的前提下将光纤固定的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外壳、弾性密封圈、内芯和压盖;所述外壳、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同轴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开设的通孔的孔径均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所述外壳开设的通孔包括自下而上同轴对接的第一外壳通孔部和第二外壳通孔部;所述第一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且小于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所述内芯的外径匹配;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内,所述内芯远离所述弹性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压盖抵接,且所述压盖与所述外壳可拆卸式连接。更进一歩地,光纤固定装置的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内芯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的凸缘。更进一歩地,光纤固定装置的所述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圏。更进一歩地,光纤固定装置的所述外壳与所述压盖通过螺纹可拆卸地连接。更进一歩地,光纤固定装置的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标定所述压盖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压紧程度的刻度线。采用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可以在不损坏光纤的前提下将光纤固定,以免在对光纤施加拉カ时,损坏光纤的包层和芯层。附图说明參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只是为了示出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图I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中的外壳与内芯相互配合后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装配好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的步骤一、ニ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的步骤三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的步骤四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的步骤五的示意图;其中I——外壳;11——刻度线;2——弹性密封圈;3-内芯;4——压盖;5——光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ー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技术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在制作位置灵敏型闪烁体中子探测器时,需要进行大面积波移光纤的阵列排布。为达到良好的位置分辨和较高的探测效率,希望光纤在排布后满足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而光纤不经拉伸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每根光纤在固定前需要施加一定的张力,在不损坏光纤的前提下,使同一方向上的所有光纤得到一致的张カ并保持在ー个理想的设计平面上。由于所使用的光纤头部预先已做过特殊处理,不允许在施加张カ的时候对其产生任何损坏,也不允许在施加张カ的时候导致光路受损。因此需要考虑ー种特殊的结构,既能对光纤施加拉カ,又能保护光纤传输效率不受损失。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纤固定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外壳I、弾性密封圈2、内芯3和压盖4。外壳I、弾性密封圈2和内芯3同轴分别开设有通孔。弾性密封圈2和内芯3开设的通孔的孔径均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弾性密封圈2可以米用任何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可米用橡胶。外壳I开设的通孔包括自下而上同轴对接的第一外壳通孔部和第二外壳通孔部。第一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且小于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第二 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内芯3的外径匹配。弾性密封圈2和内芯3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第二外壳通孔部内。内芯3的远离弹性密封圈2的一端与压盖4抵接,且压盖4与外壳I可拆卸式连接。压盖4通过挤压内芯3,使得内芯3将弹性密封圈2挤压至第二通孔部的底部。弹性密封圈2由于受到内芯3和第二通孔部底部的挤压而产生形变,从而对光纤5产生沿着光纤5横截面的法向方向的压力,使得光纤在受到一定的轴向拉カ时,不会沿着其轴向产生滑动。作为ー种优选方案,压盖4与外壳I可采用螺纹连接,从而使得弾性密封圈2对光纤5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压力。參见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中的外壳I与内芯3相互配合后的剖面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光纤固定装置的外壳I上的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槽,内芯3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导向槽相配合的凸缘。导向槽与凸缘的结构可以保证在压盖4在旋入过程中,内芯3不会随之转动也不会产生侧向位移,从而保证在整个旋入和压紧过程中,弾性密封圈2始終只沿轴向受压,不会有水平方向上的窜动,进而保证光纤5不受损伤。參见图3所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装配好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外壳I与压盖4可拆卸地固定,例如可采用螺纹连接将二者固定,从而使得弾性密封圈2对光纤5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压力。作为ー种实施方式,光纤固定装置的外壳I上设有用于标定压盖4与外壳I之间的压紧程度的刻度线11。外壳I与压盖4之间的压紧程度取决于将施加到光纤5上的拉力。如果需要较大的拉力,则外壳I与压盖4之间的压紧程度较大,从而使弹性密封圈2产生较大的形变,进而对光纤5产生较大的压力;反之,如果需要较小的拉カ,则外壳I与压盖4之间的压紧程度较小,从而使弾性密封圈2产生较小的形变,进而对光纤5产生较小的压力。刻度线11可以对外壳I与压盖4之间的压紧程度进行量化,使得使用者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外壳I与压盖4之间的压紧程度。參见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光纤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装配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弹性密封圈、内芯和压盖;所述外壳、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同轴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开设的通孔的孔径均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所述外壳开设的通孔包括自下而上同轴对接的第一外壳通孔部和第二外壳通孔部;所述第一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预定光纤孔径匹配且小于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的孔径与所述内芯的外径匹配;所述弹性密封圈和所述内芯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通孔部内,所述内芯远离所述弹性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压盖抵接,且所述压盖与所述外壳可拆卸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骁妍孙志嘉唐彬陈元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