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瑞杰专利>正文

一种气浮转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2941 阅读:4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气浮轴承内环以及气浮轴承外环,其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固定于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定子;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内,所述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在该气浮轴承内环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转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由于承载平台为所述气浮轴承内环的顶面,这增大了承载平台的承载面积,从而增大了承载力,使刚性最强。此外,通过在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中充满气膜,该气膜具有一定的刚性,可提供一定的抗倾斜力矩,以支撑并限制气浮轴承内环,从而提高了该气浮转台转动的精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台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气浮转台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转台结构,大多是在底座上设置同轴的轴承内环和轴承外环,其中,所述轴承外环主要起支撑作用,而轴承内环的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其另一端则连接承载平台。然而,基于上述的转台结构,由于轴承内环与承载平台的接触面积较小,因而使承载平台的承载力减小,难以适应大承载力的要求;此外,由于驱动电机与轴承内环的一端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会使转台转动的精度偏差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精度高、承载力大的气浮转台结构。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气浮轴承内环以及气浮轴承外环,其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固定于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定子;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内,所述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在该气浮轴承内环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转子。在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包括立筒、设置于立筒上部的上盘、以及设置于立筒下部的下盘;所述立筒穿设过气浮轴承外环,所述上盘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所述下盘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所述上盘下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立筒的外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下盘的上表面与所述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之间构成连通的腔体空间。在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的外侧壁设置有进气孔,该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气浮轴承外环的内侧壁、以及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连通,且自进气孔导入的气体自所述出气孔导出而于腔体空间内形成气膜。在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底座带有安装螺孔,可以固定于固定物件。在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由于承载平台为所述气浮轴承内环的顶面,这就增加了承载平台的承载面积,从而增大了承载力,因而使刚性最强。此外,由于在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所述气膜具有一定的刚性,可提供一定的抗倾斜力矩,以支撑并限制气浮轴承内环,从而实现了间隙稳定、移动无摩擦的效果,因而提高了该气浮转台转动的精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气浮转台结构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I 底座2驱动电机3固定物件 4 螺栓5 螺孔6气浮轴承外环7气浮轴承内环8进气孔9 立筒10 上盘11 下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所附图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I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I上带有安装螺孔5,并且设置有驱动电机2的定子(图未示);固定物件3,用螺栓4固定于底座I上,用于支撑气浮轴承外环6 ;气浮轴承外环6,固定于底座I上,并且用固定物件3来支撑;气浮轴承内环7,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6内,并且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2的转子(图未示),所述转子与该气浮轴承内环固定连接,所述气浮轴承内环7与气浮轴承外环6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包括立筒9、设置于立筒9上部的上盘10、以及设置于立筒9下部的下盘11 ;所述立筒9穿设过气浮轴承外环6,所述上盘10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6的上表面,所述下盘11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6的下表面;所述上盘10的下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6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立筒9的外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6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下盘11的上表面与所述气浮轴承外环6的下表面之间构成连通的腔体空间(图未示)。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6的外侧壁设置有进气孔8,该气浮轴承外环6的上表面、气浮轴承外环6的内侧壁、以及气浮轴承外环6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出气孔(图未示);所述进气孔8与所述出气孔连通,且自进气孔8导入的气体自所述出气孔导出而于腔体空间内形成气膜。该气膜具有一定的刚性,并且可提供一定的抗倾斜力矩,以支撑并限制气浮轴承内环7,增大承载力,从而实现了间隙稳定、移动无摩擦的效果,因而提高了该气浮转台转动的精度。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将气浮轴承内环7的顶面设置成为承载平台,这大大地增加了承载平台的承载面积,从而增大了承载力,因而使刚性最强。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6的周缘开设通孔(图未示),所述底座I设置对应的螺纹孔(图未示),气浮轴承外环6采用螺栓穿设过通孔旋入螺纹孔而与底座I固定。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在工作时,气浮轴承内环7(即承载平台)旋转,而气浮轴承外环6为固定。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 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权利要求1.一种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气浮轴承内环以及气浮轴承外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浮轴承外环固定于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定子; 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内,所述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在该气浮轴承内环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转子。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包括立筒、设置于立筒上部的上盘、以及设置于立筒下部的下盘; 所述立筒穿设过气浮轴承外环,所述上盘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所述下盘覆盖于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 所述上盘下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立筒的外表面与气浮轴承外环的内侧壁之间、以及所述下盘的上表面与所述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之间构成连通的腔体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轴承外环的外侧壁设置有进气孔,该气浮轴承外环的上表面、气浮轴承外环的内侧壁、以及气浮轴承外环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连通,且自进气孔导入的气体自所述出气孔导出而于腔体空间内形成气膜。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物件的螺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气浮轴承内环以及气浮轴承外环,其中,所述气浮轴承外环固定于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定子;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内,所述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在该气浮轴承内环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转子。本技术所述的气浮转台结构中,由于承载平台为所述气浮轴承内环的顶面,这增大了承载平台的承载面积,从而增大了承载力,使刚性最强。此外,通过在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中充满气膜,该气膜具有一定的刚性,可提供一定的抗倾斜力矩,以支撑并限制气浮轴承内环,从而提高了该气浮转台转动的精度。文档编号F16C32/06GK202598045SQ20122014794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专利技术者张瑞杰 申请人:张瑞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浮转台结构,包括底座、气浮轴承内环以及气浮轴承外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轴承外环固定于底座上,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定子;所述气浮轴承内环套设于气浮轴承外环内,所述气浮轴承内环与气浮轴承外环之间的腔体空间内充满气膜;在该气浮轴承内环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转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杰
申请(专利权)人:张瑞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