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新广专利>正文

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88673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23:14
斜樑、后斜杈、水平后杈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车架的前端与圆管壳固定。前车杈上部、脚蹬架、联接圆杆下部在圆管壳内用铰轴和圆球联系;联接圆杆上部与上部有车把的推拉管下部铰接,推拉管与联接圆杆既能结合成刚体推拉杆,又能前后相对摆转,推拉杆使前车杈拧转实现转向;脚蹬架与推拉杆组成推拉杠杆;前车轮安装在前车杈中。后车轮、棘轮同轴安装在水平后杈中。在水平后杈前部滑杆上有滑块,连杆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推拉杠杆的下部、滑块铰接。上齿板、下齿板前端与滑块铰接,其后部有齿部分上下夹持棘轮,上齿板和下齿板后用磁铁隔间隔相吸。带靠背的车座安装在三角形车架顶端。脚蹬、手推拉杠杆,通过连杆、滑块、齿板驱转棘轮使车前行。(*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技术,特别是一种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大都是脚蹬链轮驱动的,脚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驱动力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车速很慢。现有的自行车常常发生脱链和卡链故障。现有的后轮驱动自行车,人骑时,上身须前倾或直挺,这样不舒适易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自行车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骑行舒适不易疲劳、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给力大,手脚双动更健身。·本技术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I至图8示。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 3-2 ;圆球43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如图I示,前车轮I为传统自行车车轮或为电动机式车轮,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如图3不,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3的下部固定。如图2示,轴42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2和圆球43,轴42与圆球43固定,轴42放置于径向缺口 3-2 ;在轴42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2_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2-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0、右脚蹬41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0、右脚蹬41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如图3示,联接圆杆5的下端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与圆球43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I示,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I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环圈5-2隔一环沟5-3包围。如图I示。推拉管12下部有径向缺口 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_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径向缺口 12_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径向缺口 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_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此机构的具体结构原理与现有的按压式签字笔的相同,在此不赘述。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如图I示,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37-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37-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27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27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27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30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9联结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的左、右两侧。如图I示,滑块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外周面,并且滑块38与前部滑杆37-3配成滑动配合;一号连杆25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8与转套6的边耳6_1联接, 且使一号连杆25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如图I、图4、图5示,一号连杆25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8中圆柱38-2上,然后用拧在中圆柱38-2头部的中螺母45挡住,并使一号连杆25与中圆柱38-2配成转动配合;上齿板36的前端(朝车前进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上圆柱38-1上,然后用拧在上圆柱38-1头部的上螺母44挡住,并使上齿板36与上圆柱38_1配成转动配合;下齿板35的前端(朝车前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下圆柱38-3上,然后用拧在下圆柱38-3头部的下螺母46挡住,并使下齿板35与下圆柱38_3配成转动配合;使上齿板36的后部有齿部分和下齿板35的后部有齿部分夹持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在上齿板36的后端下侧面固定上磁铁32a,在下齿板35的后端上侧面固定下磁铁32b,上磁铁32a与下磁铁32b隔间隔相互吸引;如图I不,上齿板36的齿向车前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上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下齿板35的齿向车后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下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一个一号后车轮31a,如图6示,后车轴34a穿过后车轮31a和棘轮33a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从图I看,棘轮33a的齿顺着顺时针方向(从图I看)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37-1均用一号轴承47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37-2均用二号轴承48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右端。或者,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二号后车轮31b_l和三号后车轮31b_2,如图7示。框架52 (按图8定义)的左边与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8定义)杈枝37-1固定,框架52的右边与后斜杈28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28_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37-2固定;差速器53的外壳固定在框架52内;二号后车轴34b-l的右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二号后车轮31b-l、左轴承49后与差速器53的左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二号后车轴34b-l的左端与后与二号后车轮31b-l的中心固定,左轴承49安装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 ;三号后车轴34b_2的左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三号后车轮31b-2、右轴承50、二号棘轮33b、联轴套51后与差速器53的右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三号后车轴34b-2的右端与三号后车轮3lb-2的中心固定,右轴承50安装在右杈枝37-2和右杈枝28-2,三号后车轴34b-2不接触二号棘轮33b和联轴套51,联轴套51将二号棘轮33b的左端与差速器53的输入转轴(图中未画)联接。如图I示,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圆朝向车座27 —侧联结万向球节16,二号连杆17的斜上端与万向球节16联系;如图I图8示,螺销21穿过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并与其焊接;三号连杆22的左端套在螺销21上并与其配成转动配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右(按图8定义)侧面与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按图I定义)左(按图8定义)侧面光滑贴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的左(按图8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其特征是: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3)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前车轮(1)为传统自行车车轮或为电动机式车轮,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3)的下部固定;轴(42)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3?2)和圆球(43),轴(42)与圆球(43)固定,轴(42)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2)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2)?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2?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0)、右脚蹬(41)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0)、右脚蹬(41)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联接圆杆(5)的下端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与圆球(43)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 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1)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环圈(5?2)隔一环沟(5?3)包围;推拉管(12)下部有径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径向缺口(12?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径向缺口(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37?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37?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27)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27)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27)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30)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右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9)联结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的左、右两侧;滑块(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外周面,并且滑块(38)与前部滑杆(37?3)配成滑动配合;一号连杆(25)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8)与转套(6)的边耳(6?1)联接,且使一号连杆(25)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一号连杆(25)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8)中圆柱(38?2)上,然后用拧在中圆柱(38?2)头部的中螺母(45)挡住,并使一号连杆(25)与中圆柱(38?2)配成转动配合;上齿板(36)的前端套在滑块(38)上圆柱(38?1)上,然后用拧在上圆柱(38?1)头部的上螺母(44)挡住,并使上齿板(36)与上圆柱(38?1)配成转动配合;下齿板(35)的前端套在滑块(38)下圆柱(38?3)上,然后用拧在下圆柱(38?3)头部的下螺母(46)挡住,并使下齿板(35)与下圆柱(38?3)配成转动配合;使上齿板(36)的后部有齿部分和下齿板(35)的后部有齿部分夹持一号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广
申请(专利权)人:刘新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