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包括方向轴底座、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方向轴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梁和第二弧形支撑梁;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套装有旋转轴;旋转轴上套装有“U”形转臂;转臂的两末端设置有安装轮胎联接轴;转臂的两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第一弧形支撑梁与方向轴底座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上支座;第二弧形支撑梁与方向轴底座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上支座;第一阻尼器的上端与第一上支座连接,下端与第一下支座连接;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第二上支座连接,下端与第二下支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制造简单,轮胎运行平稳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转向减震总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前轮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插筒式的减震总成,这种结构由于左右转臂为独立结构,因此转向时,两个转臂的旋转轴独立动作。由于制造和装配的误差,两个旋转轴的同轴度难以精确控制,因此这将导致两个旋转轴的回转中心不一致,从而使摩托车在转向行驶的过程中轮胎的平稳性差。并且,由于轮胎的旋转中心与旋转轴的中心也不一致,进一步减小了轮胎的平稳性从而增大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左右转臂上安装减震总成,因此转臂需要弯曲造型以预留减震总成的安装空间,这将进一步增加制造和安装误差,从而进一步降低轮胎运行的平稳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使摩托车在转向行驶中运行平稳的摩托车 转向减震总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摩托车在转向行驶中运行平稳的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包括方向轴底座、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二阻尼器上设置有第~■减震弹黃; 所述方向轴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梁和第二弧形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相对所述方向轴底座的远端套装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套装有“U”形转臂; 所述转臂的两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可安装轮胎联接轴; 所述转臂的两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 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梁与所述方向轴底座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上支座;所述第二弧形支撑梁与所述方向轴底座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上支座; 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上支座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上支座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转臂为整体结构,因此可通过同一旋转轴完成转向传动,从而解决了左右转臂旋转中心不一致而导致的轮胎不平衡的问。为提高强度,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梁和第二弧形支撑梁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架。为提高转臂强度,所述转臂的“U”形底部设置有转臂加强件。为便于安装制造,所述旋转轴套装在所述转臂的“U”形底部。为进一步提高轮胎的平稳性,所述方向轴底座的下部铰接有平衡连块;所述平衡连块距所述方向轴底座的远端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内间隙配合有平衡连杆; 所述平衡连杆整体上为“U”形结构;所述平衡连杆的底部套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所述平衡连杆的第一伸出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连接;所述平衡连杆的第二伸出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连接; 所述第一伸出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的第一平衡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阻尼器与所述第一下支座的第一阻尼连接点的后侧; 所述第二伸出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的第二平衡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器与所述第二下支座的第二阻尼连接点的后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由于转臂为“U”形结构,使左右转臂为一整体,从而使摩托车在转向时可通过同一旋转轴完成转向传动,因此转向时左右转臂同步运行,从而 提高了轮胎运行的平稳性;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也使转臂及转臂支撑梁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因此简化了制造工艺,并保证了制造精度,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轮胎运行的平稳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后侧示意图。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I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I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I至图6所示,一种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包括方向轴底座2、第一阻尼器Ila和第二阻尼器lib。第一阻尼器Ila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10a,第二阻尼器Ilb上设置有第二减震弹黃10b。方向轴底座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梁3a和第二弧形支撑梁3b。第一弧形支撑梁3a和第二弧形支撑梁3b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架4。第一支撑梁3a和第二支撑梁3b相对方向轴底座2的远端套装有旋转轴5,旋转轴5上套装有“U”形转臂7。旋转轴5套装在转臂7的“U”形底部。转臂7的“U”形底部设置有转臂加强件6。转臂7的两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内可安装轮胎联接轴8。转臂7的两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支座9a和第二下支座%。第一弧形支撑梁3a与方向轴底座2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上支座13a,第二弧形支撑梁3b与方向轴底座2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上支座13b。第一阻尼器Ila的上端与第一上支座13a连接,下端与第一下支座9a连接。第二阻尼器Ilb的上端与第二上支座13b连接,下端与第二下支座9b连接。方向轴底座I的下部铰接有平衡连块15,平衡连块15距方向轴底座I的远端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16内间隙配合有平衡连杆12。平衡连杆12整体上为“U”形结构。平衡连杆12的底部套装在第三安装孔16内,其第一伸出端12a与第一下支座9a连接,第二伸出端12b与第二下支座9b连接。第一伸出端12a与第一下支座9a的第一平衡连接点17a位于第一阻尼器Ila与第一下支座9a的第一阻尼连接点18a的后侧。第二伸出端12b与第二下支座9b的第二平衡连接点17b位于第二阻尼器Ilb与第二下支座9b的第二阻尼连接点18b的后侧。将减震总成通过方向轴I安装于摩托车上后,将轮胎19通过轮胎联接轴8安装在“U”形转臂7的左右转臂之间。摩托车行驶时,由于转臂7为“U”形结构,使传统的左右转臂为一整体,从而使摩托车在转向时可通过同一旋转轴完成转向传动,因此转向时左右转 臂同步运行,并且使左右两边阻尼器的受力点从转臂转移到左右两边的支座上,从而提高了轮胎运行的平稳性。另一方面,摩托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即使遇到颠簸,可能出现不平稳时,由于平衡连杆12的设置,轮胎一侧所受外力可通过平衡连杆12传导到另一侧,从而实现轮胎左右两侧同步,保证了轮胎运行的稳定性。以上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包括方向轴底座(2)、第一阻尼器(Ila)和第二阻尼器(lib);所述第一阻尼器(Ila)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IOa);所述第二阻尼器(Ilb)上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IOb);其特征是 所述方向轴底座(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梁(3a)和第二弧形支撑梁(3b);所述第一支撑梁(3a)和第二支撑梁(3b)相对所述方向轴底座(2)的远端套装有旋转轴(5 );所述旋转轴(5 )上套装有“U”形转臂(7 ); 所述转臂(7)的两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所述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内可安装轮胎联接轴(8); 所述转臂(7)的两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支座(9a)和第二下支座(9b); 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梁(3a)与所述方向轴底座(2)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上支座(13a);所述第二弧形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转向减震总成,包括方向轴底座(2)、第一阻尼器(11a)和第二阻尼器(11b);所述第一阻尼器(11a)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10a);所述第二阻尼器(11b)上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10b);其特征是:所述方向轴底座(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梁(3a)和第二弧形支撑梁(3b);所述第一支撑梁(3a)和第二支撑梁(3b)相对所述方向轴底座(2)的远端套装有旋转轴(5);所述旋转轴(5)上套装有“U”形转臂(7);所述转臂(7)的两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所述第一安装孔(14a)和第二安装孔(14b)内可安装轮胎联接轴(8);所述转臂(7)的两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支座(9a)和第二下支座(9b);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梁(3a)与所述方向轴底座(2)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上支座(13a);所述第二弧形支撑梁(3b)与所述方向轴底座(2)连接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上支座(13b);所述第一阻尼器(11a)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上支座(13a)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9a)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器(11b)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上支座(13b)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9b)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兴奎,
申请(专利权)人:周兴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