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具备有:腿部护罩;内罩,其把弯曲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形成为一体,弯曲壁部被配置在前轮的后方,一对侧壁部从该弯曲壁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从前方与腿部护罩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连结;前罩,其至少从前方覆盖车体架的前端部,其中,不增加零件个数而提高内罩的侧壁部前边缘部的刚性。该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中,前罩(31)把前罩主部(31a)和左右一对下方延伸部(31b)形成为一体,前罩主部(31a)把车体架(F)的前端部从前方覆盖,左右一对下方延伸部(31b)从前罩主部(31a)的两侧向下方延伸来把车体架(F)的前端部从左右两侧覆盖,两下方延伸部(31b)的前端部沿内罩(30)的两侧壁部(30b)的前边缘部延伸并与两侧壁部(30b)的前边缘部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具备有腿部护罩,其从前方覆盖坐在乘车用车座的乘员的腿部;内罩,其把弯曲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形成为一体,弯曲壁部具有向后方侧凹下弯曲的横截面形状且被配置在前轮的后方,一对侧壁部从该弯曲壁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从前方与所述腿部护罩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连结;前罩,其至少从前方来覆盖车体架的前端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知道有这种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4143089号公报 内罩中弯曲壁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左右一对侧壁部的连续设置部,即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具有把行驶风向内侧或外侧分散的功能,由于容易受到行驶风的影响,所以希望不增加零件个数,而提高内罩的侧壁部前边缘部的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该情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不增加零件个数,而提高内罩的侧壁部前边缘部的刚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具备有腿部护罩,其从前方覆盖坐在乘车用车座的乘员的腿部;内罩,其把弯曲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形成为一体,弯曲壁部具有向后方侧凹下弯曲的横截面形状且被配置在前轮的后方,一对侧壁部从该弯曲壁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从前方与所述腿部护罩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连结;前罩,其至少从前方覆盖车体架的前端部,其中,所述前罩把前罩主部和一对下方延伸部形成为一体,前罩主部把所述车体架的前端部从前方覆盖,一对下方延伸部从所述前罩主部的两侧向下方延伸来把所述车体架的前端部从左右两侧覆盖,所述两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沿所述内罩的所述两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延伸并与所述两侧壁部的前边缘部抵接。这是第一特点。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前罩具有的所述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背面与所述内罩具有的所述侧壁部的前边缘部抵接。这是第二特点。本专利技术在第二特点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内罩具有的所述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形成有与所述前罩具有的所述下方延伸部的前端部背面抵接的平坦的抵接面。这是第三特点。本专利技术在第二或第三特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内罩具有的所述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和所述前罩具有的所述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的抵接部的上下宽度,被设定成与把所述前轮从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从侧面看的上下宽度大致相等。这是第四特点。本专利技术在第二 第四任一特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前罩一体形成有内侧延伸部,其从所述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使该下方延伸部的内侧向后方延伸,该内侧延伸部利用从其前方操作的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在所述内罩的弯曲壁部。这是第五特点。本专利技术在第二 第五任ー特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前罩具有的所述下方延伸部被配置成从所述侧壁部的外面离开,以在所述内罩具有的所述侧壁部的外面与所述下方延伸部的后边缘部之间形成向上下长地延伸井向后方敞开的开ロ部。这是第六特点。且本专利技术在第一 第六任ー特点结构的基础上,把控制所述发动机的控制单元支承在比所述内罩具有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前罩具有的所述下方延伸部更靠内侧的所述车体架,把所述控制単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从侧面看所述侧壁部和所述下方延伸部重叠的部分。这是第七特点。实施例的螺栓部件46与本专利技术的紧固部件对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点,由于为了把车体架的前端部从左右两侧覆盖而前罩一体具有的左右ー对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沿内罩一体具有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延ィ申,并与这些侧壁部的前边缘部抵接,所以能够提高内罩的侧壁部前边缘部的刚性。且由于是通过在现有使用的内罩和前罩的形状上想办法来提高刚性,所以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 カ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点,由于前罩的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背面与内罩的侧壁部的前边缘部抵接,所以成为位于上方的前罩与位于下方的内罩的外侧重叠,由下方延伸部把侧壁部覆盖,能够抑制雨水从前罩与内罩的接合面侵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点,由于在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形成的平坦抵接面与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背面抵接,所以能够高效率地提高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点,由于内罩的侧壁部的前边缘部和前罩的下方延伸部前边缘部,与前挡泥板从侧面看的上下宽度以大致相等的宽度抵接,所以能够高效率地提高接受通过前罩的侧面聚集的行驶风的部分处的内罩侧壁部前边缘部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点,由于前罩一体形成有内侧延伸部,该内侧延伸部从下方延伸部的前边缘部使该下方延伸部的内侧向后方延伸,并且该内侧延伸部被紧固在内罩的弯曲壁部,所以难于从外部看到前罩和内罩的紧固部,提高外观的美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点,由于在内罩的侧壁部的外面与前罩的下方延伸部的后边缘部之间形成有向上下长地延伸井向后方敞开的开ロ部,所以能够得到前罩和内罩看起来为细长的视觉效果,即使车体罩中两轮机动车的前部周边部分被大型化,也能够改变从外观得到的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点,由于在内罩的侧壁部和前罩的下方延伸部的内侧把控制发动机的控制单元支承配置在车体架,把控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从侧面看侧壁部和下方延伸部重叠的部分处,所以对于来自前罩和内罩外侧的外力而能够有效地保护控制单J Li ο附图说明图I是两轮机动车的侧视图;图2是从图I的2箭头方向看前罩、内罩和前挡泥板的图;图3是内罩的侧视图;图4是从3的4箭头方向看内罩的立体图;图5是图I的5-5线放大剖视图6是图I的6-6线放大剖视图;图7是图I的7-7线放大剖视图;图8是从图I的8箭头方向看分解状态的下部腿部护罩和上部腿部护罩的图;图9是省略了前罩状态下图2的9箭头方向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6乘车用车座 28车体罩 29腿部护罩 30内罩30a弯曲壁部 30b侧壁部 31前罩 31a前罩主部31b下方延伸部 31c内侧延伸部 38前挡泥板 43抵接面 46紧固部件即螺栓部件 47开ロ部79控制单元E发动机 F车体架 W上下宽度 WF前轮具体实施例方式ー边參照附图广图9 一边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和左右各方向是指从乘坐在两轮机动车的乘员所看的方向。首先在图I中,小型摩托车型的两轮机动车的车体架F包括其前端的头管11、前端部与该头管11结合的主车架12、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12后部的交叉管13、前端部分别与该交叉管13的两端部连续设置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4、14。中空的转向轴杆15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头管11,在该转向轴杆15的上端部连结有棒状的转向车把16,支承前轮WF的前叉17与所述转向轴杆15的下端部连结。所述主车架12成一体地被形成有从所述头管11向后下倾斜的下行车架部12a、从该下行车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2b,所述主车架12是把单一的管弯曲成形而成。所述后车架14成一体地被形成有从所述交叉管13向后上倾斜地向上方延伸的上升车架部14a、从该上升车架部14a的上端以比该上升车架部14a平缓的倾斜角度一边向后上倾斜ー边向后方延伸的车座横梁部14b,所述后车架14是把单一的管弯曲成形而成。在所述车体架F的两后车架14…的前部即上升车架部14a的下部支承有単元摇摆式的动カ单元P,其由配置在后轮WR前方侧的发动机E和配置在所述后轮WR左侧的传动机构M构成。动カ单元P能够ー边上下摇动ー边经由联杆机构18摇动地被支承,后轮WR被支承在该动カ单元P的后部。在左右一对后车架14…中左侧后车架14的车座横梁部14b的后部与所述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具备有:腿部护罩(29),其从前方覆盖坐在乘车用车座(26)的乘员的腿部;内罩(30),其把弯曲壁部(30a)和一对侧壁部(30b)形成为一体,弯曲壁部(30a)具有向后方侧凹下弯曲的横截面形状且被配置在前轮(WF)的后方,一对侧壁部(30b)从该弯曲壁部(30a)的左右两侧边缘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从前方与所述腿部护罩(29)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连结;前罩(31),其至少从前方覆盖车体架(F)的前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罩(31)把前罩主部(31a)和一对下方延伸部(31b)形成为一体,前罩主部(31a)把所述车体架(F)的前端部从前方覆盖,一对下方延伸部(31b)从所述前罩主部(31a)的两侧向下方延伸来把所述车体架(F)的前端部从左右两侧覆盖,所述两下方延伸部(31b)的前边缘部沿所述内罩(30)的所述两侧壁部(30b)的前边缘部延伸并与所述两侧壁部(30b)的前边缘部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滝泽浩太,细谷征央,立石康,鬼头玄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