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定量取药药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个中间设置有取药管的外瓶体、套装在外瓶体内的内瓶体以及套装在内瓶体上端的大瓶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合口服固体片状药片、球状或扁球药丸及棒状如胶囊等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设计简单、高效的取药装置,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缩短取药时间,方便取药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快速准确地取药,减少突发急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定量取药药瓶。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国内医疗需求日趋高涨,医用资源匮乏,人力相当紧缺。例如,某相关专项研究选取了四川某三级医院临床科室总务护士 74名,通过临床观察、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结果发现,各科室取退不同药品所花费时间的统计差异较大;各科室总务护士每日平均取退药时间总耗过大;认为每日取退药花费时间占全日工作时间70%的总务护士居多。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在医院里 有必要实施有力措施简化流程、缩短工时、节省人力与物资,从而促进医院的良性运作,扩大社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据相关统计,患者服用药物时,取药的时间约占吃药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更有甚者,遇到突发心脏病等急危病症时很有可能来不及取药导致猝死,美国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心脏病急症,其中1/2是死于“医院外”。我国每天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其中70%的人因无法得到适当的救助而死于家中或现场。所以,简化取药过程,设计方便快捷的取药装置势在必行。在一般情况下,国内外的药瓶其瓶与盖的连接都是我们熟知的螺纹连接,取药时需要用力拧开盖,倒出药,数出所需颗粒,这样不仅费时,而且对于老年人来说,很有可能记错或数错药量,造成药品的浪费或药量不足,病症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快速准确地取药、使用方便的可调节定量取药药瓶。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一个中间设置有取药管的外瓶体、套装在外瓶体内的内瓶体以及套装在内瓶体上端的大瓶盖,所述的内瓶体的下端设置有通过中心管套装在取药管上的取药斗,内瓶体沿外瓶体向上移动,取药斗的下端的中心管和取药管的上端相连通,取药管内套装有活动塞,活动塞上设置有带有连接内螺纹的连接孔,穿置在外瓶体底端中心孔上的调节轴的一端套装在连接孔内并和连接孔采用螺纹连接,旋动调节轴,活动塞在取药管内上下移动,和取药管的上端口位置相对应,在大瓶盖上设置有取药孔,取药孔上嵌置有小瓶至JHL ο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如下使用本技术首先调整取药刻度,选取合适取药量,取药时,向上提取内瓶体到一定高度,轻轻晃动药盒,然后将药盒复位,药盒上小盖自动弹开,倒出管中药物,患者即可服用。本技术适合口服固体片状药片、球状或扁球药丸及棒状如胶囊等使用。本技术是一种结构设计简单、高效的取药装置,使用本技术可有效缩短取药时间,方便取药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快速准确地取药,减少突发急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使用本技术通过调整活动塞与外瓶体取药管的位置来控制预取药片所需的空间大小,保证每次取出药片数目一定。调节本技术调节轴,改变药瓶中活动塞与取药管的相对位置就能改变预取药片所需空间大小,调整所取药片的数量。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跳过开盖、数药过程,轻轻一提,便可取出所需药量。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技术大瓶盖上嵌置有小瓶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外瓶体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外瓶体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活动塞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活动塞的仰视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调节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本技术内瓶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本技术内瓶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本技术小瓶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1为本技术大瓶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为本技术内瓶体沿外瓶体上移示意图。附图13为本技术取药斗和取药管相连通示意图。附图14为本技术开启小瓶盖取药示意图。在附图中,I小瓶盖、2大瓶盖、3内瓶体、4外瓶体、5活动塞、6调节轴、7取药管、8取药斗、9凸台、10凹槽、11卡置凸台、12中心孔、13旋钮、14尾片、15连接孔、16取药孔、17中心管。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2、3、4所示,本技术包括一个中间设置有取药管7的外瓶体4、套装在外瓶体4内的内瓶体3以及套装在内瓶体3上端的大瓶盖2,所述的内瓶体3的下端设置有通过中心管17套装在取药管7上的取药斗8,内瓶体3沿外瓶体4向上移动,取药斗8的下端的中心管17和取药管7的上端相连通,取药管7内套装有活动塞5,活动塞5上设置有带有连接内螺纹的连接孔15,穿置在外瓶体底端中心孔12上的调节轴6的一端套装在连接孔15内并和连接孔15采用螺纹连接,旋动调节轴6,活动塞5在取药管7内上下移动,和取药管7的上端口位置相对应,在大瓶盖2上设置有取药孔16,取药孔16上嵌置有小瓶盖Io如附图8、9、10、11所不,小瓶盖I的扇形尾片14和大瓶盖2的边沿相连接,大瓶盖2通过其内侧的环形凸台9卡于内瓶体3上部外侧的环形凹槽10内,内瓶体3下端的喇叭形口即取药斗8与外瓶体中心管状柱即取药管7的上端设置的卡置凸台11形成限位关系,装配时需要稍微用力将内瓶体3压入外瓶体4,取药管7内套装有活动塞5,活动塞5上的连接孔15的内壁设置的螺纹与调节轴6外面的螺纹形成螺旋配合,调节轴6下端的旋钮13可将其卡在外瓶体的中心孔12内相应位置,并可以灵活转动。使用时,握紧大瓶盖2和内瓶体3,稍用力,可以将大瓶盖2从内瓶体3上拔出,方便地将药片放入内瓶体3内,之后稍用力将大瓶盖2扣回内瓶体3并卡住。通过调节所示调节轴6下端方形旋钮13,驱动活动塞5在外瓶体中心管即取药管7内上下运动,达到需要的出药量的高度。完成定量出药的设置。如附图12所示,需要出药时,抓住大瓶盖2向上提拉,大瓶盖2带动内瓶体3向上运动,如图13所示,直至拉到外瓶体4中心限位凸台即卡置凸台11挡住内瓶体取药斗8下端中心管17上缘。此时取药斗8的下端的中心管17和取药管7的上端相连通,药片由内瓶体3内进入取药管7内,内瓶体3所盛药片将落入外瓶体4的取药管7内,落入的药片数量,由活动塞5的位置决定。为保证可靠取药,此时可能需要稍微 摇晃药瓶。之后,向下按压大瓶盖2,使内瓶体3缩入外瓶体4中。回缩过程中,除落入外瓶体取药管7的指定数量的药片外,其他药品重新落回内瓶体3底部,并随之缩回外瓶体4。当内瓶体3完全缩入外瓶体4后,药片将顶开小瓶盖1,如图14所示,就可以将盛于外瓶体取药管7内的确定数量的药片倒出来。其余药片仍留在内瓶体3、大瓶盖2和外瓶体取药管7围成的密闭空间内。使用本技术首先调整取药刻度,选取合适取药量,取药时,向上提取内瓶体3到一定高度,轻轻晃动药瓶,然后将药瓶复位,小瓶盖I自动弹开,倒出取药管7中的药物,患者即可服用。本技术适合口服固体片状药片、球状或扁球药丸及棒状如胶囊等使用。本技术是一种结构设计简单、高效的取药装置,使用本技术可有效缩短取药时间,方便取药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快速准确地取药,减少突发急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使用本技术通过调整调节轴6改变药瓶中活动塞5与外瓶体取药管7的位置来控制预取药片所需的空间大小,调整所取药片的数量。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跳过开盖、数药过程,轻轻一提,便可取出所需药量。权利要求1. 一种可调节定量取药药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中间设置有取药管(7)的外瓶体(4)、套装在外瓶体(4)内的内瓶体(3)以及套装在内瓶体(3)上端的大瓶盖(2),所述的内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定量取药药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中间设置有取药管(7)的外瓶体(4)、套装在外瓶体(4)内的内瓶体(3)以及套装在内瓶体(3)上端的大瓶盖(2),所述的内瓶体(3)的下端设置有通过中心管(17)套装在取药管(7)上的取药斗(8),内瓶体(3)沿外瓶体(4)向上移动,取药斗(8)的下端的中心管(17)和取药管(7)的上端相连通,取药管(7)内套装有活动塞(5),活动塞(5)上设置有带有连接内螺纹的连接孔(15),穿置在外瓶体底端中心孔(12)上的调节轴(6)的一端套装在连接孔(15)内并和连接孔(15)采用螺纹连接,旋动调节轴(6),活动塞(5)在取药管(7)内上下移动,和取药管(7)的上端口位置相对应,在大瓶盖(2)上设置有取药孔(16),取药孔(16)上嵌置有小瓶盖(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辉,孙晓云,赵小明,甄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