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管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763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21:55
一种配线管连接装置,具备:连接装置主体(9),形成在连接装置主体(9)的一端部上、被插入配线管的端部的插入部(1),以从插入部(1)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插入部(1)上的触头(2),将触头(2)向外侧方推压的弹性体(7),与外部电线连接的速接端子部(4),和使触头(2)与速接端子部(4)电连接的电连接构造,将该电连接构造使用通过压力将触点彼此推抵的触点构造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在配线管的端部上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以来,为了向如图12所示那样的配线管100中引入电源、或将配线管100彼此电接合而使用配线管连接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图11所示的构造的配线管连接装置。 该配线管连接装置具备插入到配线管100的端部中的插入部201、从插入部201向外侧方突出的触头202、将触头202固定在一端部上的弹簧板状的导通部件203、和固定在该导通部件203的另一端部侧的速接端子部204。并且,是在使插入部201插入在配线管100内的状态下将触头202对该配线管100具有的导体110推抵的构造。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4088441号公报在图11所示的以往的配线管连接装置中,使触头202与速接端子部204电连接的电连接构造为使弹簧板状的导通部件203固接到触头202和速接端子部204上的构造。因而,随着该导通部件203的挠曲变形,如图11的箭头所示,触头202的姿势(倾斜)一体地变化。因此,在以往的配线管连接装置中,设计为,使触头202对导体110以一点接触,以使得即使触头202的姿势变化也能够确保向导体110的接触。在这样的一点接触中,对于导体110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于配线管内的导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配线管连接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本专利技术为具备下述结构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连接装置主体;插入部,插入部,形成在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一端部上,被插入配线管的端部;触头,以从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上述插入部上;弹性体,将上述触头向外侧方推压;速接端子部,与外部电线连接;以及电连接构造,使上述触头与上述速接端子部电连接;上述电连接构造由通过压力将触点彼此推抵的触点构造构成。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上述触头的外侧端上,一体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相连的多个凸状的接触部。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弹性体由从上述速接端子部延长的导电性部件构成;上述电连接构造由将上述弹性体具有的触点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力推抵在上述触头上的触点构造构成。此外,还优选的是,上述弹性体由导电性部件构成;上述电连接构造由将上述弹性体具有的触点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力推抵在上述触头上的触点构造、和将上述弹性体具有的另一触点部推抵在上述速接端子部上的触点构造构成。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可以使本专利技术为具备下述结构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本专利技术具备第一插入部,形成在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一端部上,被插入配线管的端部;第一触头,以从上述第一插入部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上述第一插入部上;第一弹性体,将上述第一触头向外侧方推压;第二插入部,形成在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另一端部上,被插入另一配线管的端部;第二触头,以从上述第二插入部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上述第二插入部上;第二弹性体,将上述第二触头向外侧方推压;以及电连接构造,使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电连接;上述电连接构造由将触点彼此通过压力推抵的触点构造构成。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触头的外侧端和上述第二触头的外侧端上,一体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相连的多个凸状的接触部。此外,还优选的是,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都由导电性部件构成;上述 电连接构造由将上述第一弹性体具有的触点部通过上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力推抵在上述第一触头上的触点构造、和将上述第二弹性体具有的另一触点部通过上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力推抵在上述第二触头上的触点构造构成。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获得能够提高对于配线管内的导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该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图3是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具备的速接端子部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具备的弹性体及速接端子部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在该配线管连接装置中具备的弹性体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该配线管连接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以往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局部剖视俯视图。图12是配线管的立体图。标记说明I插入部IA第I插入部IB第2插入部2 触头2A第I触头2B第2触头4速接端子部7弹性体7A第I弹性体7B第2弹性体9连接装置主体20接触部31导电性部件32触点部33触点部 41触点部50触点部60导电性部件61触点部62触点部100配线管105 芯110 导体X长度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在全部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标记而省略说明。(第I实施方式)在图I、图2中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配线管连接装置。本实施方式的配线管连接装置与作为现有技术的以上叙述的专利文献I的配线管连接装置同样,是安装在配线管100上而使用的,这里,为对配线管100的导体110进行来自外部电源的供电的馈电盒。首先,对配线管100的构造再次详细叙述。如图12所示,配线管100是与其长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成为带有唇的“ - ”字状的长条的筒状部件,具有上壁101、从上壁101的两侧端延伸设置的一对侧壁102、和从各侧壁102的前端延伸设置而构成唇部的底壁103。作为唇部的两底壁103间的间隙是使配线管10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 104。配线管100配置为,使开口 104朝向下侧,构成宽度比开口 104长的槽型的芯105。在侧壁102的内面上,朝向内侧方突设有导体保持部106,使导体110固定在该导体保持部106的前端部上。导体110沿着配线管100的长度方向X配设,使以一直线状延伸的长条矩形状的平坦的连接面111露出到芯105内。一对导体110的连接面111以经由芯105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在相同的高度。接着,对安装在上述配线管100上的实施方式I的配线管连接装置的构造详细地叙述。如图I、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管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主体9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部上具备用来通过配线管100端部开口而插入到芯105内的插入部I。在插入部I上具备一对整体呈长板状的触头2,该触头2从插入部I的两侧面在规定范围内向外侧方突出自如。在连接装置主体9的长度方向X的另一端部侧,配设有一对用来连接外部电线的速接端子部4 (参照图3)。在各速接端子部4上,I对I地电连接着触头2。在插入部I插入在配线管100的芯105内的状态下,两触头2分别在两个部位弹性接触在对应的导体110上。由此,触头2与导体110以I对I电连接。以下,对配线管连接装置的各结构更具体地叙述。在连接装置主体9的插入部I内,沿着长度方向X形成有防止一对触头2相互接触的分隔壁6。并且,在位于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的分隔壁6与相邻于它的两触头2之间,配置有接触在触头2上而施加向外侧方的施力的弹性体7。这里的宽度方向Y是与长度方向X正交、将两触头2连结的方向。另外,在插入部 I的说明中使用的长度方向X是与在配线管100的说明中使用的长度方向X—致的方向。弹性体7是对触头2独立地施加弹性力的结构,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线管连接装置,具备:连接装置主体;插入部,形成在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一端部上,被插入配线管的端部;触头,以从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突出自如的方式保持在上述插入部上;弹性体,将上述触头向外侧方推压;速接端子部,与外部电线连接;以及电连接构造,使上述触头与上述速接端子部电连接;上述电连接构造由通过压力将上述触头和上述速接端子部的触点彼此推抵的触点构造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岐政人松信幸博矢野绅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