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3511 阅读:4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顶角设置一凸起,所述凸起形成的斜面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也可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设置一凹槽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将上片面套与下片面套的拼缝处置于座椅发泡材料斜面的容置空间或凹槽内,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压缩并进行包覆,使座椅的外观保持直线性和平整性。以上两种实施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普通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的问题,也使用户在使用时拥有舒适惬意的感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
技术介绍
当今客户对汽车的内饰外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中高档的汽车座椅产品要求其座椅靠背的外表面平整、呈直线型。但是,配合图I所示,通常在座椅上下面套的拼缝位置上,因为拼缝的存在,容易出现面套露缝线及褶皱IA现象。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143621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一种解决该种拼缝位置上出现褶皱的方案,配合该专利中公开的图I所示,其在发泡材料的转角位置设置一凹陷,并通过配合一支撑物来固定缝头,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角位置拼缝的流畅外观,但是 如该专利中公开的图2所示,当将该种结构应用于发泡材料的侧部时,面套拼缝位置仍然会出现一高度落差,造成了面套不光顺,用户在使用时没有舒适的感觉,没有注意面套与发泡的设计匹配方式,有必要在技术上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解决现有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褶皱的问题。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顶角设置一凸起,所述凸起形成的斜面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设置一凹槽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上端做出相应的凸起造型,座椅发泡材料形成一斜面,斜面与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了一拼缝容置空间,从而留出了空间处理因面套的拼缝接头而造成的外观凸起,在包覆时,将拼缝置于该拼缝容置空间处,并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包覆好,使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处的厚度与拼缝容置空间相匹配,从而保证了座椅外观的平整性。同样的,也可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侧面开设一凹槽,将拼缝置于座椅发泡材料侧面的凹槽处,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压缩并包覆好,将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处的厚度与座椅发泡材料的凹槽相匹配,这样也保证了座椅外观的直线性与平整性。以上两种实施例都根据面套的厚度及包覆力的大小来计算需要让出的拼缝空间,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普通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的问题,也使用户在使用时拥有舒适惬意的感觉。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的座椅面套的外观匹配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拼缝边向上放置后的过程状态图;图3为技术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的状态图;图4为技术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拼缝细节的放大图;图5为技术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的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汽车座椅的面套拼缝结构,利用对座椅发泡上的造型的设计来置放拼缝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结合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1,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14,一上片面套11和一下片面套12,上片面套11的厚度为C,下片面套12的厚度为d,上片面套11和下片面套12由皮革、棉等材料制成,并拼合在一起,在拼合处形成一拼缝13,且在拼缝13处形成一拼缝线15,在座椅发泡材料14上形成有一空间来容置拼缝13,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通过在座椅发泡材料14的顶角设置一凸角16来形成该拼缝13的容置空间。其中虚线部分为普通设计座椅发泡材料14的边线,实线为改进后的造型设计,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14的顶角做出相应的凸角16,座椅发泡材料14的上端形成一斜面17,通过斜面17与座椅发泡材料14的侧面141夹设形成一容置拼缝13的空间(该容置空间位于上片面套11下的座椅发泡材料14至顶部向下15mm左右),从而留出了空间处理因面套的拼缝接头而造成的外观凸起,在包覆时,将拼缝13置于该容置空间处,并用适当的压力将上片面套11与下片面套12包覆好,使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13处的厚度e与座椅发泡材料14的容置空间相匹配,这样保证了匹配边造型的直线性,且很好地处理了拼缝13处面套几层面料厚度的问题,而座椅发泡材料需要让开的空间为e = (2c+d)*(60% 90%的压缩量),可根据包覆力的控制来调整凸角16与斜面17的角度,而使外观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第二较佳实施例再配合图5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2,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14,一上片面套11和一下片面套12,上片面套11的厚度为C,下片面套12的厚度为d,上片面套11和下片面套12都由皮革、棉等材料制成,并拼合在一起,在拼合处形成一拼缝13,且在拼缝13处形成一拼缝线15,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通过在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141开设一凹槽18来形成一置放该拼缝的容置空间。首先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14的侧面141开设一凹槽18,凹槽18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位于座椅发泡材料14至顶部向下15_处,从而留出了空间处理因面套的拼缝接头造成的外观凸起问题,将上片面套11与下片面套12的拼缝13置于座椅发泡材料14的侧面141的凹槽18位置,用适当的压力将上片面套11与下片面套12压缩并包覆好,将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13处的厚度e与座椅发泡材料14的凹槽18相匹配,这样也保证了座椅外观直线性跟平整性,凹槽18的空间也为e= (2(+(1)*(60% 90%的压缩量),从而使上片面套11与下片面套12在拼合后原本凸起的拼缝13完全压入凹槽18内,做到了克服面套拼缝造成的外观缺陷。以上两种实施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普通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的问题,也使用户在使用时拥有舒适惬意的感觉。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顶角设置一凸起,所述凸起形成的斜面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设置一凹槽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顶角设置一凸起,所述凸起形成的斜面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也可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设置一凹槽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将上片面套与下片面套的拼缝处置于座椅发泡材料斜面的容置空间或凹槽内,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压缩并进行包覆,使座椅的外观保持直线性和平整性。以上两种实施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普通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的问题,也使用户在使用时拥有舒适惬意的感觉。文档编号B60N2/60GK202557359SQ20122016982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9日专利技术者王芳, 马文辉, 林劲, 严浩, 胡成龙 申请人: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马文辉林劲严浩胡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