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06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它在模具凹模(3)的下方设置了一个减震垫(5),减震垫(5)为环状,中心开有孔;底芯(4)上端设置在凹模(3)内,下端与减震垫(5)上的孔过渡配合。模具在工作时,减震垫(5)可以吸收一部分冲棒施加的冲压力,减少凹模(3)和底芯(4)所承受的负担,可以增加整个模具的工作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尤其是一种电池整体锌筒 反向挤压成形模具。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中,冲压模具属于损耗零件,为了提高冲压模具的使用 寿命,模具的工作部位一般采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即凹模釆用高强度 材料),跟据传统模具的设计,凹模为环形,中间设置底芯,且底芯与凹 模同心,凹模外面套上钢套,而钢套的下端面和凹模下端面为同一水平面, 当在工作时,冲棒下压产生的应力将完全由凹模和底芯承受,这样经过长 时间的工作,凹模和底芯更容易被摩损或更快产生疲劳,从而导致模具的 工作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结构简单,工作寿命大大提高 的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主要由冲棒(1)、凹模(3)、钢 套(6)、底芯(4)、减震垫(5)组成,减震垫(5)为环状,中心开有孔; 凹模(3)设置在钢套(6)内,冲棒(1)配置于凹模(3)上方,钢套(6)、 凹模(3)均为环形,凹模(3)、钢套(6)、冲棒(1)均为同心;钢套(6) 中开有孔为台阶孔,分上下两层,下层孔径大于上层孔径,凹模(3)设 置在上层孔内,减震垫(5)设置在下层孔内;底芯(4)上端设置在凹模 (3)内,下端设置在减震垫(5)内;底芯(4)、减震垫(5)、钢套(6)的下端面在同一水平位置。底芯(4)与减震垫(5)之间的配合为过渡配 合,减震垫(5)外径大于凹模(3)下端面外径。该技术在凹模的下方设置了一个减震垫,底芯与减震垫过渡配合, 减震垫可以吸收一部份模具在工作时,冲棒施加的冲压力,可以增加整个 模具的工作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图2是本技术凹模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该技术在凹模(4)的下方设置了一个减震垫(5),底芯(4)与 减震垫(5)过渡配合。在加工电池锌筒(2)时,冲棒冲压力施加下来,通过凹模(3),传 递至减震垫(5),这样,减震垫(5)便吸引了一部分冲压力,降低了凹 模(3)的负担,同时,当冲棒压力施加到底芯(4)上时,底芯(4)与 减震垫(5)属于过渡配合,底芯(4)通过挤压变形膨涨,与减震垫(5) 之间的过渡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增加了底芯(4)与减震垫(5)之间的 摩擦,底芯(4)上所承受的部分冲压力也就通过摩擦传导至减震垫(5), 减轻了底芯(4)的负担。上面已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 显然本技术不限于此,在本技术范围内进行的各种改型均没有超 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主要由冲棒(1)、凹模(3)、钢套(6)、底芯(4)组成,凹模(3)设置在钢套(6)内,冲棒(1)配置于凹模(3)上方,钢套(6)、凹模(3)均为环形,凹模(3)、钢套(6)、冲棒(1)均为同心;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减震垫(5),所述的减震垫(5)为环状,中心开有孔;钢套(6)中开有孔为台阶孔,分上下两层,下层孔径大于上层孔径,凹模(3)设置在上层孔内,减震垫(5)设置在下层孔内;底芯(4)上端设置在凹模(3)内,下端设置在减震垫(5)内;底芯(4)、减震垫(5)、钢套(6)的下端面在同一水平位置。2. 跟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底芯(4)与减震垫(5)之间的配合为过渡配合。3. 跟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减震垫(5)外径大于凹模(3)下端面外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它在模具凹模(3)的下方设置了一个减震垫(5),减震垫(5)为环状,中心开有孔;底芯(4)上端设置在凹模(3)内,下端与减震垫(5)上的孔过渡配合。模具在工作时,减震垫(5)可以吸收一部分冲棒施加的冲压力,减少凹模(3)和底芯(4)所承受的负担,可以增加整个模具的工作寿命。文档编号B21C23/02GK201198004SQ20082006285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0日专利技术者科 魏 申请人:成都宏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向挤压成形模具,主要由冲棒(1)、凹模(3)、钢套(6)、底芯(4)组成,凹模(3)设置在钢套(6)内,冲棒(1)配置于凹模(3)上方,钢套(6)、凹模(3)均为环形,凹模(3)、钢套(6)、冲棒(1)均为同心;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减震垫(5),所述的减震垫(5)为环状,中心开有孔;钢套(6)中开有孔为台阶孔,分上下两层,下层孔径大于上层孔径,凹模(3)设置在上层孔内,减震垫(5)设置在下层孔内;底芯(4)上端设置在凹模(3)内,下端设置在减震垫(5)内;底芯(4)、减震垫(5)、钢套(6)的下端面在同一水平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宏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