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卡车驾驶室的碰撞试验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试验装置,确立了不使用实车而仅利用驾驶室的台上试验方法。技术方案1的碰撞试验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夹具框架,用于载置驾驶室;台车,用于载置上述夹具框架;突起障碍物,配置在上述驾驶室的前方;以及碰撞构件,使上述台车移动而使上述驾驶室与上述突起障碍物碰撞。此外,并且,技术方案2的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具有:缓冲构件,配置在上述台车的前方和上述突起障碍物,在上述碰撞构件工作时,该缓冲构件变形相当于搭载有上述驾驶室的车辆框架的变形量,而使上述驾驶室与上述突起障碍物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行卡车驾驶室的碰撞试验的碰撞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I或如图12所示,以往,卡车I的碰撞试验是通过在具备驾驶室3、框架5、货箱7的实车完成状态下将卡车I的前面与碰撞障碍物9碰撞来进行的。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5-2098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卡车的碰撞试验中,需要进行驾驶室强度的确认、气囊传感器灵敏度的验证和确认、乘坐者伤害值的确认等,但根据确认的项目不同,碰撞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碰撞试验需要不同的车辆,存在导致了开发费增大、评价期间长期化等问题。但是,若观察带框架平头型卡车的实车碰撞试验的现象,则可知框架和驾驶室显示出独立的动作,在进行气囊开发、气囊传感器灵敏度的验证和确认、乘坐者伤害值的确认时,只要能够得知驾驶室单体的动作,就能够进行开发。因此,通过确立不使用实车而仅利用驾驶室的台上试验方法,能够进行在以往不能够评价的车体变形量、向车体传递的加速度传递的评价,此外还能够进行转向盘及转向柱的位移量的评价等,从而实现了由实车碰撞车辆台数减少带来的开发费减少和开发评价期间的缩短。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车驾驶室的碰撞试验装置,确立了不使用实车而仅利用驾驶室的台上试验方法。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该目的,技术方案I的碰撞试验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夹具框架,用于载置驾驶室;台车,用于载置上述夹具框架;突起障碍物,配置在上述驾驶室的前方;以及碰撞构件,使上述台车移动而使上述驾驶室与上述突起障碍物碰撞。并且,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具有缓冲构件,配置在上述台车的前方和上述突起障碍物,在上述碰撞构件工作时,该缓冲构件变形相当于搭载有上述驾驶室的车辆框架的变形量,而使上述驾驶室与上述突起障碍物碰撞。此外,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上述夹具框架具有前部支撑构件,支撑上述驾驶室的前部,该前部支撑构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后部支撑构件,将上述驾驶室的后部固定支撑于上述夹具框架。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上述夹具框架在成为上述驾驶室后方的位置固定有货箱夹具。并且,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上述前部支撑构件所支撑的驾驶室的前部,在该驾驶室的前侧下部配置的前驾驶室装配部件,对该前驾驶室装配部件安装模拟了转向齿轮箱的齿轮箱夹具,该齿轮箱夹具安装有转向柱;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碰撞试验装置中,上述前部支撑构件所支撑的驾驶室的前部,在该驾驶室的前侧下部配置的前驾驶室装配部件,对该前驾驶室装配部件安装转向柱安装托架,该转向柱安装托架安装有转向柱。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的碰撞试验装置,不进行实车的碰撞试验,仅通过驾驶室就能够进行产生加速度、驾驶室变形等进行评价,并且能够进行 驾驶室强度的确认、气囊传感器灵敏度的验证和确认、乘坐者伤害值的确认,结果能够容易、可靠地进行驾驶室的评价,由此能够实现由实车碰撞车辆台数的减少带来的新型车开发费的减少、评价期间的短期化及工作效率的改善。并且,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缓冲构件对实车的框架变形量进行再现,因此具有能够再现与实车近似的碰撞。此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若驾驶室与突起障碍物碰撞,则对驾驶室的前部进行支撑的前部支撑构件向后方移动的同时,驾驶室变形,能够再现与实车更近似的碰撞。并且,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若驾驶室与突起障碍物碰撞,则驾驶室向后方移动而与货箱夹具碰撞,因此能够对驾驶室因货箱而受到碰撞损伤进行再现。并且,根据技术方案5及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能够对碰撞时的转向盘及转向轴(转向柱)的动作进行模拟,能够计测驾驶员的伤害值。附图说明图I是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碰撞试验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夹具框架的主视图。图3是对配件的滑动机构进行说明的配件和驾驶室装配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缓冲机构的侧视图。图5是缓冲机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在图I的碰撞试验装置上搭载了大小不同的驾驶室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5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碰撞试验装置的侧视图。图8是夹具框架的主视图。图9是齿轮箱夹具的整体立体图。图10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及技术方案6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碰撞试验装置的夹具框架的主视图。图11是转向柱安装托架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以往的碰撞试验方法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I不出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碰撞试验装置,碰撞试验装置11具有夹具框架13、台车15、突起障碍物17、碰撞机构19、缓冲机构21及货箱夹具23。夹具框架13用于载置要试验的卡车的驾驶室C,如图I至图3所示,在夹具框架11的前侧上部的左右,用于对在驾驶室C左右的前侧下部配置的前驾驶室装配部件(以下称为“驾驶室装配部件”)25进行支撑配件(前部支撑构件驾驶室装配部件底座)27,以能够在夹具框架1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配置。如图2及图3所示,配件27由在左右下部突出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凸缘29的剖面倒T字状的块体构成,该配件27以使上述凸缘29向夹具框架13的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在夹具框架13上的左右。 并且,在夹具框架13上,对每个配件27在夹具框架13的前后方向上架设有从上方按压各配件27左右的凸缘29的2个角材31,通过这种构造,配件27能够以不从夹具框架13浮起的方式在夹具框架13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上述夹具框架13和配件27沿上下方向的宽度(图2中的T)与实车的框架沿上下方向的宽度一致。另一方面,在夹具框架13的后侧上部的左右固定有配件(后部支撑构件后驾驶室装配部件底座)35,该配件35由剖面矩形状的块体构成,用于支撑在驾驶室C的后侧下部配置的后驾驶室装配部件33。并且,上述夹具框架13被牢固地固定于台车15之上,台车15安装有用于使台车1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车轮37。另一方面,如图I所示,突起障碍物17形成为长方体状,具有与驾驶室C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且,突起障碍物17配置在驾驶室C的前方,其前部固定于原有障碍物39。此外,突起障碍物17的下端配置为比上述配件25靠上方。碰撞机构19用于使台车15移动而使驾驶室C与突起障碍物17碰撞,具有一端固定于台车13的钢丝绳41、以及将该钢丝绳41向前方牵引的马达和发动机等的驱动构件43。并且,在台车15的前方与原有障碍物39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21。该缓冲机构21用于对实车的框架变形量进行再现,由按压构件45和支撑机构47构成,按压构件45是I个撑杆,以朝向前方的方式固定于在台车15的前端安装的托架49。另一方面,支撑机构47安装在固定于原有障碍物39的基础台51,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左右一对支撑构件53、55,支撑构件53、55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个辊57,在两支撑构件53、55之间,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沿上下方向配置。并且,如图示那样,在夹在上下支撑构件53、55之间的左右辊57之间插入配置有钢材59,在碰撞机构19工作时,按压构件45与钢材59碰撞,由此插入在左右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山良嗣,黑川勇,
申请(专利权)人:UD卡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