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它是采用“逐级相互给力和循环补能恒动的逐力恒动原理”,实现了恒动运动作业。该雷达是一种不需要外接电能的、能自身产生持久机械能和电力的、永不停电的、最完善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同时还能向其它家用电器输送大量的电力。它是由逐力恒动机舱、逐力恒动动力系统、减速控制动力机、发动机、发电机、超容蓄电池和风机组成。逐力恒动机舱由恒动动力装置内套、恒动机体外壳前板、法兰盘、恒动机体外壳后盖、逐力恒动连接轴杆、耐高温型轴向稀土强磁体、逐级磁向动力与多级若干组动力源装置盘、径向永磁高频磁体、空气交换透气罩、整体机座固定支架等构成。为逐力恒动电力雷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新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燃料的、非外接电力的、非充电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尤其适合应用于军事目标和非军事目标、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及大气物理和电离层结构研究)、探测地面、洪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交通通讯、防震减灾等方面使用的,而且不需外接电力和充电的、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化学燃料的、无污染无公害零排放的、能自身产生持久机械能和电力的、永不缺电和停电的、永久绿色和环保的、最完善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本专利技术涉及到逐力恒动电力雷达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现有的各种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气象雷达、航管雷达、引导雷达、炮瞄雷达、雷达引信、战场监视雷达、机载截击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相控阵雷达、宽带/超宽带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领域,其动力做功与提供电力都不具有恒动动力电力功能,并且完全依赖于燃料和燃油或外接电力。由于目前燃料和燃油发电电能都十分紧缺,以及燃料和燃油的使用和发电,其污染都非常大,已经给全人类带来了重创,因此人类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永恒运动作业的、不需外接电力和充电的、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的、零排放的、能自身产生持久机械能和电力的、最完善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而且永不会缺电和停电。从公元1200年前,人类就开始对逐力恒动系统展开了大规模的长期的研究活动,前后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专利技术家和科学家对永动机进行了研究,但都尚未成功。甚至影响到一代代很多著名科学家和专利技术家在内,他们也都心有所动,他们设计了很多方案,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因此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和更丰富的科学基础;也有力地打击了认为物质运动可随意创造和消亡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的梦幻被彻底打破。早期一些著名科学家,如斯蒂文、惠更斯、达 芬奇、亥姆霍兹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械的结论。今天我们从永动机千百年来的失败经历和结论中,我们得到了积极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永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也引起了人们的大反思,启发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成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考和重要线索之一。但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突破,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永动的新原理,我们将能量传递和转化规律与本逐力恒动动力系统进行结合,实现了“逐级相互给力和循环补能恒动”的做功运动,今天我们称之为“逐力恒动原理”理论,其现代型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能够制造出完美的永恒做功与提供电力的恒动机械;不仅符合热力学定律,也完全符合能量传递和传化规律,与前人对永动机的研究反差极大,而随着现代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为恒动做功与提供电力的恒动机械研制开辟了新的道路。鉴于前人众多失败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去在当时无论是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所以千百年来才有成千上万的人加入研究行列,但是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当时的科技条件十分有限,科技素质转变较慢,缺乏新型材料,因而形成了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和死守一种原理现象,自然也就创造不出满意的逐力恒动机械。本专利技术逐力恒动电力雷达的恒动做功与提供电力,不需外接电源,不需输电线路,且完全可以跃于现有核电力、热电力、水电力、风电力、太阳能等电能产品之上,成为第一个永久不需外接电力的、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不需外接充电的节电型电力雷达设备。其现有电能和使用电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有六I、核电力所采用的核燃料,不仅有强烈的放射性,而且处理不当和遇险时,会形成重大灾难和长期性污染;所产电力需投资输电线路输送,才能供给电器产品,而且投资巨大。 2、热电力自然使用的都是不再生的化石能源,不仅严重污染,而且资源十分奇缺;所产电力同样需投资输电线路输送,才能供给电器产品使用,而且投资同样巨大。3、水电力一般都是建立在淡水湖泊和河坝区域,由于全球淡水资源紧张,水电能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所产电力同样需投资输电线路输送,才能供给电器产品使用,而且投资同样巨大。4、风电力虽然可以长期利用,但装机风口难以寻找和确定,装机容量及设备安装受限,设备装置区域偏远,投资较大,如出现风口改向和偏移,就会出现投资损失过大。所产电力同样需投资输电线路输送,才能供给电器产品使用,而且投资同样巨大。5、现有太阳能电力虽然是较好的新能源,但由于投资过大和光照时间受限,一直发展缓慢,大面积使用太阳能难度很大。6、现有各种雷达站都需要使用化石燃料发电、外接电力或采用蓄电池组供电才能够使用;而且使用的电力都要输电线路进行远程输送,输送电力设施的投资同样巨大,且存在很多缺点。以上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亟等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非燃料的、非外接电力的、非充电的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它能克服现有各种雷达领域长期依赖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外接电力或采用蓄电池供电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该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它是采用‘逐级相互给力和循环补能恒动”的“逐力恒动原理”,实现了恒动运动作业。实现恒动原理的理论是由同向等力能和同斥差异能的多级与逐级磁向动力源,在同一时间连续做功,实行逐级相互给力和循环补能恒动的方法,使做功达到周而复始的运动,并同时向外循环输出动力源,称之为“逐力恒动原理”。其“逐力恒动原理”决定了恒动机械的实现。它是利用消耗自然循环能量对外做功的,并实行逐级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补能来达到恒动运动作业的,磁力越强所产生的功率就越大;逐力恒动电力雷达是一种永不需要外接电能的、不使用化石燃料、零排放的、能自身产生恒久机械能和电力的、最完善的逐力恒动电力雷达。该逐力恒动电力雷达不仅不使用外来电能,还能自身发电自己使用,同时还能向其它电器、电子和机械输送大量的电力。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首先,在雷达恒动机舱内装置上逐力恒动动力系统;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它是由逐力恒动机舱、减速控制动力机、发动机、发电机、超容蓄电池和风机组成。逐力恒动机舱由恒动动力装置内套、恒动机体外壳前板、法兰盘、恒动机体外壳后盖、逐力恒动连接轴杆、耐高温型轴向稀土强磁体、逐级磁向动力与多级若干组动力源装置盘、径向永磁高频磁体、空气交换透气罩、整体机座固定支架和风机等构成。在逐力恒动机舱内装置上恒动动力装置内套;在恒动动力装置内套前端装置有减速控制动力机;在减速控制动力机前端装置有恒动机体外壳前板;在恒动机体外壳前板和恒动机体外壳后盖中间位置装置有逐力恒动连接轴杆;在恒动机体外壳前板和法兰盘上装置上发动机和发电机;在逐力恒动连接轴杆上分若干等份固定装置有耐高温型轴向稀土强磁体;在耐高温型轴向稀土强磁体的周围装置上逐级磁向动力与多级若干组动力源装置盘;再在逐级磁向动力与多级若干组动力源装置盘上装置上若干个径向永磁高频磁体;为 逐力恒动电力雷达达到在常温下正常运转,在机体外壳底部装置有空气交换透气罩和整体机座固定支架;为保障逐力恒动动力系统的运行达到持久在常温下工作和稳定性能,在恒动机体外壳前板底部装置有送风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其特征在于:在雷达恒动机舱内装置上逐力恒动动力系统;逐力恒动电力雷达它是由逐力恒动机舱、减速控制动力机、发动机、发电机、超容蓄电池和风机组成。逐力恒动机舱由恒动动力装置内套、恒动机体外壳前板、法兰盘、恒动机体外壳后盖、逐力恒动连接轴杆、耐高温型轴向稀土强磁体、逐级磁向动力与多级若干组动力源装置盘、径向永磁高频磁体、空气交换透气罩、整体机座固定支架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金林,陈延华,
申请(专利权)人:天长市中能国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万金林,陈延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