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包括有主电源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检测控制单元,所述主电源单元包括具有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第二变压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具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以及第四绕组的第一变压器,所述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电源单元的副边绕组相连、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原边PWM脉宽控制器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而所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则分别与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大提高辅助电源的效率,从而提高电源的整体效率,并且使得主电源输出端无需加小负载即可正常工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所有需要使用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其辅助电源都是放在原边控制,特别是在高压转低压的设备中。而辅助电源的效率都比较低,导致电源装置的整体效率相应地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该装置可大大提高辅助电源的效率,从而提高电源的整体效率,并且使得主电源输出端无需加小负载即可正常工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包括有主电源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检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主电源单元包括具有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第二变压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具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以及第四绕组的第一变压器,所述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电源单元的副边绕组相连、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原边PWM脉宽控制器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而所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则分别与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分别形成与电源输入端相连的原边绕组回路和与电源输出端相连的副边绕组回路,且所述原边绕组回路和副边绕组回路上分别设置有原边控制电路和副边控制电路,所述原边控制电路与一设置在所述原边绕组回路上的第三开关管相连;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绕组NI、第二绕组N2、第三绕组N3、以及第四绕组N4,分别形成第一绕组回路、第二绕组回路、第三绕组回路、第四绕组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回路与所述原边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第二绕组回路与所述副边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第三绕组回路上设置有第三二极管D3、第三绕组N3、第一开关管Q1,且所述第一开关管Ql与原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所述第四绕组回路上设置有第四二极管D4、第四绕组N4、第二开关管Q2,且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副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所述检测控制单元包括有电压比较器,该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基准电压及所述主电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通过逻辑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原边PWM脉宽控制器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优选地,所述副边绕组回路、第一绕组回路、及第二绕组回路上还分别设置有整流滤波电路。优选地,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还设置有分压电阻;所述第一绕组回路上还设置有启动电阻。优选地,每个整流滤波电路分别包括有一整流二极管和一滤波电容。优选地,所述基准电压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绕组回路的输出端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均为MOS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主电源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检测控制单元,辅助电源单元先工作,工作后给主电源单元的原边控制电路和副边控制电路供电,使主电源单元正常工作,主电源单元正常工作有电压输出后,检测控制单元检测到主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关闭辅助电源单元的原边PWM脉宽控制电路、开启其副边PWM脉宽控制电路,使 辅助电源单元由最初的原边供电和控制转换到主电源单元输出电压供电及控制的目的,同时使辅助电源单元成为主电源单元输出电压端的负载,从而既增加了电源的效率,又省去了主电源单元输出端需要外加的小负载,构思新颖、简单实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图I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的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主要包括有主电源单元I、辅助电源单元2、以及检测控制单元3,其中主电源单元I包括具有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第二变压器T2,辅助电源单元2包括具有第一绕组NI、第二绕组N2、第三绕组N3、以及第四绕组N4的第一变压器Tl,检测控制单元3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电源单元I的副边绕组相连、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2的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U2相连、而第一绕组NI和第二绕组N2则分别与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相连。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分别形成与电源输入端相连的原边绕组回路和与电源输出端相连的副边绕组回路,且所述原边绕组回路和副边绕组回路上分别设置有原边控制电路U6和副边控制电路U5,所述原边控制电路U6与一设置在所述原边绕组回路上的第三开关管Q3相连;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绕组NI、第二绕组N2、第三绕组N3、以及第四绕组N4,分别形成第一绕组回路、第二绕组回路、第三绕组回路、第四绕组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回路与所述原边控制电路U6相连;所述第二绕组回路与所述副边控制电路U5相连;所述第三绕组回路上设置有第三二极管D3、第三绕组N3、第一开关管Q1,且所述第一开关管Ql与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相连;所述第四绕组回路上设置有第四二极管D4、第四绕组N4、第二开关管Q2,且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副边PWM脉宽控制器U2相连;所述检测控制单元包括有电压比较器U3,该电压比较器U3的输入端分别与基准电压及所述主电源单元I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通过逻辑控制电路U4分别与所述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U2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均采用MOS管。另外,所述副边绕组回路、第一绕组回路、及第二绕组回路上还可分别设置整流滤波电路。具体实现时,每个整流滤波电路可分别包括有一整流二极管D1、D2、D5和一滤波电容 C1、C2、C5。另外,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还设置有分压电阻R2、R3 ;所述第一绕组回路上还设置有启动电阻R1。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准电压Vref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绕组回路的输出端VCC相连。下面参考图I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电源输入端VIN+接输入电压正极、VIN-接输入电压负极。上电时,辅助电源单元2由电源输入端VIN+经过启动电阻Rl给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供电、同时通过第三二极管D3给第一变压器Tl的原边绕组供电,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正常工作后,控制MOS管Q1,使其处于反复开关状态,从而在第三绕组N3上产生电动势,由于第一绕组NI、第二绕组N2、第四绕组N4和第三绕组N3均属于第一变压器Tl上的绕组,因而它们均可感应到电动势,使第一绕组NI经过整流二极管Dl整流、滤波电容Cl滤波后,产生电压VDD ;第二绕组N2通过整流二极管D2整流、滤波电容C2滤波后,产生电压VCC ;第四绕组N4由于和第四二极管D4、M0S管Q2构成回路,而此时副边控制电路U2不工作,MOS管Q2处于截止状态,第四二极管D4由于有单向导通的特性,也处于反向截止状态,因而第四绕组N4上的电动势无法形成回路,不能输出电压。此时电压VDD、VCC分别给主电源单元I的原边控制电路U6和副边控制电路U5供电、以及辅助电源单元2的原边PWM脉宽控制器Ul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U2供电、同时电压VCC还给检测控制单元3提供基准电压Vref、给比较器U3和逻辑控制电路U4供电。主电源单元I的原边控制电路U6正常工作后,MOS管Q3即处于反复开关状态,并由第二变压器T2变压、整流二极管D5整流、滤波电容C5滤波后,产生输出电压V0UT,当检测控制单元3的比较器U3检测到输出电压VOUT+经分压电阻R2、R3分压的电压后与基准电压Vr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辅助电源的电源装置,包括有主电源单元、辅助电源单元、以及检测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单元包括具有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第二变压器,所述辅助电源单元包括具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以及第四绕组的第一变压器,所述检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电源单元的副边绕组相连、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辅助电源单元的原边PWM脉宽控制器和副边PWM脉宽控制器相连,而所述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则分别与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程飞,程国胜,李胜龙,陈恒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晶福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