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水流路径以增大发热体的换热面积,使发热体充分发挥加热功率,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即热式水龙头,包括发热容体,在发热容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凹槽,在凹槽上安装有导水槽,在导水槽的两侧均设有压紧导水槽且与发热容体密封安装的发热盘,在导水槽上设有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导流入口与进水口相连通,导流出口与出水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热效率高,通过水流路径的增加来增加水流与发热盘的换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加热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水龙头,尤其涉及ー种电热水龙头。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热水龙头,通常采用电热管或电热棒方式对流经的水流予以加热,由于水流路径较短、换热面积较小、水流难以循环,使得水流在发热容体内的时间较短,因此发热体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全部发热功率,致使加热效果欠佳。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冬天,由于本身自来水温度较低,要想快速加热至适宜人体的温度,等待时间较长,不利于水龙头的使用效果。于是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率而实现快速加热的电热水龙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増加水流路径以増大发热体的换热面积,使发热体充分发挥加热功率,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即热式水龙头,包括发热容体,在发热容体上设有进水ロ、出水口和凹槽,在凹槽上安装有导水槽,在导水槽的两侧均设有压紧导水槽且与发热容体密封安装的发热盘,在导水槽上设有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导流入口与进水口相连通,导流出口与出水ロ相连通。现在的电热水龙头,进水ロ与出水ロ之间的过流路径一般只有5CM,而发热管长度达到10CM,所以有50%加热的水没有得到循环,进水口与出水ロ的距离越短,水在发热容体时间就越短,所以功率再大的发热体也不能完全发挥全部的功率,由此可得同样功率的发热容体,经过发热容体的路径和时间越长其热效应就越高。本技术的待加热水流由进水口流入发热容体内,经导水槽上的导流入ロ流向压在两个发热盘之间的导水槽内,由于所述导水槽呈格栅状,每条格栅上均设有导流ロ,每个导流ロ之间交叉设置,所以水流在导水槽内流经交叉设置的导流ロ以S形路径流动,此时两个发热盘则对水流循环加热,并通过导流出口经出水口流出提供热水。在进水口和出水ロ之间通过导水槽连通,而流经导水槽的过流路径为S形曲线循环加热路径,过流路径可达到30-40CM,过流路径是同类水龙头的5-10倍,换热面积增加5-10倍、水流在发热容体的时间也延长5-10倍,热效应大大提高。经实验表明,同样功率的发热容体,本技术发热的温度要高出20% -30%,起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在发热容体上设有水压开关、进水管、分流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分流管的一端与水压开关连通,出水管的一端通过导流入ロ与导水槽连通,进水管、分流管和出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进水转换开关对应连通,水压开关、发热盘和电源对应电连接。调节进水转换开关使分流管导通,进水管中水流分流进入分流管和出水管后,出水管中水流通过导流入ロ进入导水槽,分流管中水流进入水压开关,当分流管中的接入水压达到水压开关的工作压カ时,触发电开关触点动作,传递给电源触点,使两触点结合接通电源,从而接通发热盘沿导水槽的S曲线加热由出水管中进入的水流并通过导流出ロ经出水ロ不断地输出热水。调节进水转换开 关使分流管关闭,则水压开关不工作,发热盘不接通,进水管中水流不经加热直接分流进入出水管并通过导流入口流入导水槽后通过导流出口经出水口不断地输出冷水。通过进水转换开关还可以调节进水管的进水量;出水口通过喷淋头出水管和水龙头出水管分别与出水转换开关对应连通,通过调节出水转换开关,使从导水槽流出的热水或冷水可以从喷淋头出水管接喷淋头流出,也可以从水龙头出水管接水龙头流出,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在发热容体上还安装有端盖,在端盖上安装有温控器、电路板和温度显示屏,温控器、电路板、温度显示屏和电源对应电连接,温控器可以感应发热盘的温度并通过电路板显示在温度显示屏上。本技术结构简单、热效率高,通过水流路径的增加来增加水流与发热盘的换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加热目的。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的后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的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控制图。附图标记说明1-发热容体;2-进水口 ;3-出水口 ;4_凹槽;5-导水槽;6-密封圈;7_大发热盘;8-小发热盘;9-导流入口 ;10_导流出口 ;11_水压开关;12-进水管;13-出水管;14-分流管;15-陶瓷触点;16_电源触点;17-进水转换开关;18_电源;19_喷淋头出水管;20_水龙头出水管;21_出水转换开关;22_左端盖;23_右端盖;24_温控器;25-电路板;26-温度显示屏;27-导流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2、3所示,本技术包括发热容体I,在发热容体I上设有进水口 2、出水口 3和凹槽4,导水槽5安装在凹槽4上,在导水槽5的两侧设有通过密封圈6与发热容体I密封的大发热盘7和小发热盘8,导水槽5通过大发热盘7和小发热盘8压紧,在导水槽5上设有导流入口 9和导流出口 10,导水槽5呈格栅状,每条格栅上均设有导流口 27,每个导流口 27之间交叉设置,使水流在导水槽5内以S曲线路径流向出水口 3。在发热容体I上还设有水压开关11、进水管12、出水管13和分流管14,水压开关11包括陶瓷触点15和电源触点16,进水管12与进水口 2连通,分流管14与水压开关11连通,出水管13通过导流入口 9与导水槽5连通,导流出口 10与出水口 3相连通。进水转换开关17分别与进水管12、出水管13和分流管14对应连接。如图4所不,水压开关11、大发热盘7、小发热盘8和电源18对应电连接。出水口 3通过喷淋头出水管19和水龙头出水管20分别与出水转换开关21对应连通。在发热容体I上还安装有左端盖22和右端盖23,在左端盖22上安装有温控器24、电路板25和温度显不屏26。如图4所不,温控器24、电路板25、温度显不屏26和电源18对应电连接。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冷、热水出水的工作过程如下热水出水调节及水量调节过程如下调节进水转换开关17使分流管14导通,通过进水转换开关17还可以调节进水管12的进水量,进水管12中水流分流进入分流管14和出水管13后,出水管13中水流通过导流入ロ 9进入导水槽5,在导水槽5内流经格栅上的导流ロ 27形成S曲线水流路径,分流管14中水流进入水压开关11,当分流管14中的接入水压达到水压开关11的工作压カ时,触发陶瓷触点15动作,传递给电源触点16,使两触点结合接通电源18,从而接通大发热盘7和小发热盘8沿导水槽5的S曲线加热由出水管13中进入的水流并并通过导流出ロ 10经出水口 3不断地输出热水,通过调节出水转换开关21,使热水从喷淋头出水管19接喷淋头流出或从水龙头出水管20接水龙头流出,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在大发热盘7和小发热盘8对水流循环加热时,通过温控器24感应温度并通过电路板25显示在温度显示屏26上。冷水出水调节及水量调节过程如下调节进水转换开关17使分流管14关闭,则水 压开关11不工作,大发热盘7和小发热盘8不接通,进水管12中水流不经加热直接分流进入出水管13,并通过导流入ロ 9流入导水槽5,在导水槽5内流经格栅上的导流ロ 27形成S曲线水流路径,且通过导流出ロ 10经出水口 3不断地输出冷水,通过调节出水转换开关21,使冷水从嗔淋头出水管19接嗔淋头流出,也可以从水龙头出水管20接水龙头流出,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权利要求1.即热式水龙头,包括发热容体,其特征是所述发热容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凹槽,所述凹槽上安装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两侧均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即热式水龙头,包括发热容体,其特征是:所述发热容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凹槽,所述凹槽上安装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两侧均设有压紧导水槽且与发热容体密封安装的发热盘,所述导水槽上设有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所述导流入口与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出口与出水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冬生,
申请(专利权)人:陈冬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