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0505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1:40
利用保持架保持在形成于下导轨的侧壁部的内表面的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与形成于第一上导轨的侧壁部的外表面的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之间的多个滚动部件与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和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接触并滚动,第二上导轨的侧壁部沿车辆前后方向按规定尺寸被切出立起,形成为具有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的滚动体滚动部,并且,组装有多个滚动体的滚动体循环单元嵌入滚动体滚动部,多个滚动体与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和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接触并循环滚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特别是在安装有第三排座椅的单厢车中,为了满足各种座椅安排的要求,第二排座椅(后排座椅)的车辆前后方向滑动量明显加长化。为了应对该情况,公开有使固定于车辆地板的下导轨加长化,通过使安装于上导轨的滚子在下导轨内滚动,从而实现使滑动量仅受下导轨长度制约的座椅滑动量增长增大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118442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座椅滑动装置中,上导轨的结构复杂,部件数量多,成 本增高,而且如果为了降低成本而想要使第一排座椅(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的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与第二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共用,则会向原本小滑动量即可的第一排座椅提供并应用多余的第二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结果是,存在无法实现第一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低成本化这一问题。因此,也考虑例如将日本特开2009-101955号公报所示的座椅滑动装置作为第一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加以应用,该座椅滑动装置采用利用保持架保持球、且将该球配置在下导轨与上导轨之间并使其滚动的方式(滚动球方式),成本低,滑动量小。然而,由于专利文献I中的供滚子滚动的下导轨的截面形状与滚动球方式中的下导轨的截面形状完全不同,因此,在技术上难以利用一根下导轨使第一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下导轨与第二排座椅、第三排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下导轨共用,其结果是,存在因需要两种下导轨而无法实现低成本化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该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能够实现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且可以采用小滑动量的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实现与配置于车辆后方侧、且需要长大的滑动量的座椅的座椅滑动装置共用下导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具备下导轨,该下导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适合固定于车辆的地板;第一上导轨,该第一上导轨适合供车辆的座椅进行固定,并且以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下导轨;第二上导轨,该第二上导轨位于上述第一上导轨的后方,适合供车辆的座椅进行固定,并且以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下导轨;滚动部件,利用保持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在形成于上述下导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的内表面的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与形成于上述第一上导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的外表面的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之间的多个滚动体与上述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和上述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接触滚动,由此,该滚动部件伴随着上述第一上导轨的移动而相对于该第一上导轨以及上述下导轨进行相对移动;以及滚动体循环单元,该滚动体循环单元安装固定于具有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按规定尺寸切出立起上述第二上导轨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而构成的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的滚动体滚动部,并且组装有一边与上述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和上述滚动体滚动部的上述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接触,一边在该侧壁部外表面工作面的里侧面循环滚动的多个滚动体。并且,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上述滚动体循环单元具备壳体部件,该壳体部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所具有的形成面进行接合而形成,上述形成面形成有供上述多个滚动体进行循环滚动的环状槽。根据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形成于下导轨的侧壁部的内表面的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可以作为滚动部件以及滚动体循环单元共用的接触滚动面,从而能够在第一上导轨应用简单结构的滚动体部件,并且能够实现下导轨的共用化,降低成本。并且,由于在第二上导轨使用滚动体循环单元,因此,确保了固定于第二上导轨的座椅(第二排座椅)的长大的滑动量。 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滚动体循环单元具备壳体部件,该壳体部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该第一壳体和该第二壳体所具有的形成面进行接合而形成,上述形成面形成有供多个滚动体进行循环滚动的环状槽。因此,由于多个滚动体被夹持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环状槽内而单元化,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滚动体循环单元安装于滚动体滚动部位的作业,能够大幅减少座椅滑动装置的组装工时。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示出在图I的A面剖开后的剖面,且是示出下导轨、第一上导轨、钢球以及保持架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钢球以及保持架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一上导轨以及滚动体循环单元的立体图。图5示出在图I的B面剖开后的剖面,且是示出下导轨、第二上导轨以及滚动体循环单元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滚动体循环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滚动体循环单元的第一壳体以及钢球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该座椅滑动装置5具备左右一对下导轨11,该左右一对下导轨11在车辆地板I的上表面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固定;左右一对第一上导轨6,该左右一对第一上导轨6固定于配置在车辆的前方侧的前排座椅(第一排座椅2)的下表面,且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各下导轨11 ;以及左右一对第二上导轨7,该左右一对第二上导轨7固定于后排座椅(第二排座椅3)的下表面,且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各下导轨11。第一上导轨6以及第二上导轨7因与下导轨11的滑动而能够沿图I所示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自如移动规定量。下导轨11通过对一张板材进行弯折成形而构成。该下导轨11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X延长,如图2、图5所不,具备平面状的基部11a、和从基部Ila的两端向上方弯折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1b,整体形成截面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轴Z左右对称的大致U字状。各个侧壁部I Ib包括从基部I Ia连续地朝向下导轨11的外侧并且沿车辆的斜上方向延伸设置的斜面部11c、从斜面部Ilc连续地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壁部lid、以及从纵壁部Ild连续地朝向下导轨11的内侧并且沿着车辆的斜上方向延伸设置的斜面部lie。凸缘部Ilf以从侧壁部Ilb的斜面部lie连续地朝向下导轨11的内侧、并且向车辆的下方向弯折的方式延伸设置。侧壁部Ilb的纵壁部Ild和凸缘部Ilf几乎平行地形成,在其之间设置有槽部 Ilk。斜面部Ilc和纵壁部Ild以圆弧形状进行连结,该圆弧形状部分成为供后述滚动部件14进行滚动的第一滚动部llg(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并且,纵壁部Ild和斜面部Ile以圆弧形状进行连结,该圆弧形状部分成为供后述滚动部件14进行滚动的第二滚动部IIh (侧壁部内表面工作面)。如图2所示,第一上导轨6通过弯折两张金属板,并利用焊接等方式对该两张金属板进行接合而形成。该第一上导轨6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X延长,具有平面状的基部6a、和设置于该基部6a的两端且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纵壁部6f,该第一上导轨6的比基部6a靠下方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各个纵壁部6f的下端向外侧弯折,并从其外侧端朝向上方折回,从而各个纵壁部6f形成有向外侧凸起的左右一对侧壁部6b。侧壁部6b包括从纵壁部6f连续地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壁部6c、从纵壁部6c连续地在第一上导轨6的外侧呈圆弧形状延伸设置的连结部6d、从连结部6d连续地沿着车辆的上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壁部6e。纵壁部6c和连结部6d以圆弧形状进行连结,该圆弧形状部分成为供后述滚动体14滚动的第一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幸史矶部晋也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