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菌室中的二氧化碳废气导入温室中作为气体肥料,满足温室中作物生长的需要,同时减少整个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专门为温室中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同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温室大棚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
技术介绍
常规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只能一层土壤用来种植,温室阴影不能利用,恒温功能不足且能源消耗量大导致成本较高,常规无土栽培成本高,单价高。针对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076793)公开了一种由阴棚、阳棚组合而成的多功能温室大棚,阳棚与阴棚由墙体分隔,阴棚室内的空间包括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两部分构成,阴棚与阳棚各自设有风口与通 风换气装置,它既可以种植蔬菜和瓜果,又可以用于食用菌栽培,可采集日夜风光,使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是其风口与通风换气装置未针对阴棚、阳棚种植的植物特点进行设计,通风效率及效果未能充分适应植物生长,不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收益。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920127145)公开了一种农业微生态零排放共生系统,使畜禽和种植物组合成微生态系统,将畜禽排泄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层处理后作为种植物的肥料,畜禽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植物的光和作用充分,利于植物生长。该项专利虽然提到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二氧化碳是由畜禽产生的,整个微生态系统中由于包括畜禽养殖及其排泄物处理部分,极易可能引入病毒和病虫害,产生交叉感染,且养殖畜禽的成本也较高。而且,该项专利也未详细介绍如何将二氧化碳通入植物区的通风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引导不同种植区间的空气流动,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对生产成本也有良好的控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设第一菌室朝阳的一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一菌室北侧,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即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一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所述第一温室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和后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菌室北侧背向紧邻的第二菌室;设第二菌室朝阳的一侧为第二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二菌室北侧,所述第二菌室的顶部比地平面高出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内、且第二菌室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第二菌室南侧与第一菌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设有将第二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单向轴流风机、以及百叶风口;所述双向通风管道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和百叶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温室北侧背向紧邻、且位于第二菌室上方的第二温室,第二温室外设有防虫网或透光膜。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温室与第一温室的尺寸关系需满足以下条件设第一温室的最高处的高度为H,相邻两个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之间的间距为D,则第二温室的长度L和高度h满足如下关系L彡(L+D)h/H。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室最高处的高度为5. 8 6. 4米,所述第二温室的高度为3 5米。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室与第二温室的公用保温墙体上开设有一个给第二温室采光的玻璃窗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菌室南侧外部和第二菌室北侧外部设有地下水池。进一步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以地源热泵作为能源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出风口位于各菌室和温室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将菌室中的二氧化碳废气导入温室中作为气体肥料,满足温室中作物生长的需要,同时减少整个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专门为温室中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同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如图I所不,包括第一温室I和位于第一温室I下方的第一菌室2。第一温室I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第一温室I通常具有三面保温墙体,在图I中具备为保温墙体B以及与保温墙体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第一菌室2具有四面保温墙体,分别为保温墙体A、B、以及与保温墙体A和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故第一菌室2与第一温室I公用三面保温墙体,即保温墙体B以及与保温墙体B相邻接的两侧的保温墙体。第一菌室2的顶部为第一温室I的地面,在第一温室I的地面或者在第一菌室2与第一温室I的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2内的二氧化碳通入第一温室I内的第一单向通风管道5。设第一菌室2朝阳的一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一菌室北侧,第一菌室2的顶部即第一温室I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一段距离,在高出的这段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第一双向通风管道6。第一温室I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 3和后风口 4。第一温室I因种植面大,前后通风口不能在冬天、沙尘暴、大风等不利天气开窗,且第一温室I前后通风口可以打开的时间一般晚于植物生长最需要二氧化碳的时间。该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采用以地源热泵作为能源的温度控制系统,地源热泵井管7均匀分布于第一菌室2的地面以下,温度控制系统的出风口位于各囷室和温室中。图2为本实施例的空气流通示意图,第一单向通风管道5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吸气罩8、单向轴流风机91、以及百叶风口 10。第一双向通风管道6包括通过密封管道连接的双向轴流风机92和百叶风口 10。单向轴流风机91为一个轴流风机;双向轴流风机92为两个并排反向安装的轴流风机,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轴流风机工作,用于根据需要强制排风或者吸入动力新风。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还包括与第一菌室2北侧背向紧邻的第二菌室11。考虑到便于单人站立种植和采摘,第一菌室2和第二菌室11的高度大于等于2米足够,再高或再低均不符合人体工学要求。设第二菌室11朝阳的一侧为第二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二菌室北侧,第二菌室11的顶部比地平面高出一段距离,在高出的这段距离范围内、且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功能的多层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温室和位于第一温室下方的第一菌室,所述第一温室由保温墙体、支架、联接支架杆件或棚绳、及透光膜构成,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为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在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或者在所述第一菌室与第一温室公用保温墙体内设有将第一菌室内的二氧化碳通入所述第一温室内的单向通风管道;设第一菌室朝阳的一侧为第一菌室南侧,则另一侧为第一菌室北侧,所述第一菌室的顶部即所述第一温室的地面比地平面高出第一距离,在所述第一距离范围内、且第一菌室南侧的保温墙体中安装有双向通风管道;所述第一温室的透光膜上设有前风口和后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京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茂和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