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包括轴,轴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阻尼器内圈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阻尼器外圈与阻尼器内圈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腔内放置润滑油,所述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密封,阻尼器内圈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的两端面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独立机构实现阻尼减振器,制造与安装方便,可以在轴系中的任意位置安装,其安装与工作没有局限性,阻尼减振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减振
,尤其是一种用于传动轴系上的挤压油膜阻尼器。
技术介绍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利用阻尼来吸能减振,而在旋转机械减振
中,挤压油膜阻尼器作为一种新型阻尼减振器,其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制造容易、减振效果显著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枪炮、汽车等行业中。现有技术中的挤压油膜阻尼减振器,通常采用滚动轴承或者滑动轴承的外环与轴承座的过盈配合改为间隙配合,在间隙中充以流动的润滑油,在轴承外环上过盈配装一个套作为阻尼器的内环,限制所述内环的转动,使其只能平动,从而挤压间隙内的润滑油,形成油膜,从而产生阻尼减振作用。这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是在一些工程领域,受轴承处安 装空间以及供油系统的限制,并不能在轴承外圈安装这种挤压油膜阻尼器。其使用具有局限性,安装不方便,需要依赖轴承装置来实现阻尼减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挤压油膜阻尼器安装具有局限性,安装不方便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从而使其无需依靠轴承,采用独立机构,可以方便的安装于轴系上任何有安装空间的位置,阻尼减振效果好。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包括轴,轴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阻尼器内圈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阻尼器外圈与阻尼器内圈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腔内放置润滑油,所述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密封,阻尼器内圈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的两端面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阻尼器外圈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矩形凹槽,阻尼器外圈中部沿径向开有轴对称的注油孔; 阻尼器内圈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穿通孔; 还包括销钉,所述销钉穿过阻尼器内圈所开穿通孔至阻尼器外圈所开矩形凹槽内; 所述阻尼器内圈与轴的外圆周面过盈配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独立机构实现阻尼减振器,制造与安装方便,可以在轴系中轴的任意位置安装,其安装与工作没有局限性,阻尼减振效果好。本专利技术通过销钉将阻尼器内圈与阻尼器外圈连接,使阻尼器内圈与阻尼器外圈产生径向相对运动而不产生周向相对运动,当轴旋转时,阻尼器内圈旋转,而阻尼器外圈由于销钉的作用也随之一起旋转。阻尼器内圈和阻尼器外圈之间的径向相对运动挤压油腔中的润滑油,从而有效的起到了阻尼减振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轴系中。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全剖视图)。图2为图I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阻尼器外圈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阻尼器内圈的侧视图。图中1、轴;2、销钉;3、密封圈;4、阻尼器 内圈;401、穿通孔;5、润滑油;6、注油孔;7、阻尼器外圈;701、矩形凹槽。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用于减少轴系的横向振动,包括轴1,轴I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4,阻尼器内圈4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7,阻尼器外圈7与阻尼器内圈4之间形成油腔,油腔内放置润滑油5,起到阻尼作用,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3密封,阻尼器内圈4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7的两端面连接。见图3,阻尼器外圈7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矩形凹槽701,阻尼器外圈7中部沿径向开有轴对称的注油孔6,便于在油腔内注入润滑油5 ;见图4,阻尼器内圈4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穿通孔401,阻尼器内圈4凹槽口内壁面开有用于安装密封圈3的内凹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件为销钉2,销钉2穿过阻尼器内圈4所开穿通孔401至阻尼器外圈7所开矩形凹槽701内,销钉2用作使阻尼器内圈4与阻尼器外圈7产生径向相对运动而不产生周向相对运动。实际安装过程中 阻尼器内圈4,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到轴I的某一位置上,阻尼器内圈4外圆周所设置凹槽内安装阻尼器外圈7,阻尼器内圈4与阻尼器外圈7之间在径向上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形成油腔,阻尼器内圈4与阻尼器外圈7之间安装密封圈3,密封圈3嵌装于阻尼器内圈4外圆周所设置凹槽的内壁面所开的内凹结构中,使其密封可靠,从注油孔6向油腔内注入润滑油5,注完润滑油5,对注油孔6进行密封;销钉2穿过阻尼器内圈4所开穿通孔401至阻尼器外圈7所开矩形凹槽701内。即完成了本专利技术的安装,其安装简便,工作效率高。实际使用过程中 轴系旋转时,即轴I旋转,由于阻尼器内圈4与轴I为过盈配合,阻尼器内圈4也跟着轴系一起旋转,同时由于销钉2的作用使阻尼器内圈4和阻尼器外圈7之间只能产生径向相对运动,不能产生周向相对运动,因此阻尼器外圈7也随着阻尼器内圈4 一起旋转。当轴I产生横向振动时,轴I横向振动带动阻尼器内圈4的横向振动,阻尼器内圈4的横向振动通过润滑油5可传递给阻尼器外圈7,使阻尼器外圈7也产生振动;但是由于阻尼器内圈4和阻尼器外圈7之间并没有刚性约束,它们之间是可以产生径向的相对运动的,因此在阻尼器内圈4和阻尼器外圈7的振动不是同步振动,它们直接的相对运动会挤压油腔中的润滑油5,通过润滑油5的粘性产生阻尼力,消耗系统的振动能量,从而起到阻尼减振的作用。以上描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不是对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 式的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轴(1),轴(I)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4),阻尼器内圈(4)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7),阻尼器外圈(7)与阻尼器内圈(4)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腔内放置润滑油(5),所述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3)密封,阻尼器内圈(4)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7)的两端面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外圈(7)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矩形凹槽(701),阻尼器外圈(7)中部沿径向开有轴对称的注油孔(6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内圈(4)两端的外侧面分别开有轴对称的穿通孔(401)。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销钉(2),所述销钉(2)穿过阻尼器内圈(4)所开穿通孔(401)至阻尼器外圈(7)所开矩形凹槽(701)内。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内圈(4)与轴(I)的外圆周面过盈配合连接。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包括轴,轴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阻尼器内圈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阻尼器外圈与阻尼器内圈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腔内放置润滑油,所述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密封,阻尼器内圈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的两端面连接。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独立机构实现阻尼减振器,制造与安装方便,可以在轴系中的任意位置安装,其安装与工作没有局限性,阻尼减振效果好。文档编号F16F15/173GK102788113SQ20121024879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8日专利技术者段勇, 熊晨熙, 谢基榕, 马琳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动轴系挤压油膜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轴(1),轴(1)的外圆周上套装周向带有凹槽的阻尼器内圈(4),阻尼器内圈(4)周向带有的凹槽内设置阻尼器外圈(7),阻尼器外圈(7)与阻尼器内圈(4)之间形成油腔,所述油腔内放置润滑油(5),所述油腔的两端通过密封圈(3)密封,阻尼器内圈(4)的凹槽口分别通过连接件与阻尼器外圈(7)的两端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勇,谢基榕,马琳,熊晨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