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侧,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的形状。挡泥板(58)具备供缓冲器(45L、45R)贯通的开口部(80L、80R),在比开口部(80L、80R)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罩(56L、56R)。因为开口部(80L、80R)仅形成于挡泥板(58),所以能够使开口尺寸在确保缓冲器(45L、45R)的功能性的基础上接近缓冲器(45L、45R)的外径。如果开口尺寸接近缓冲器(45L、45R)的外径,则能够减小开口部(80L、80R)与缓冲器(45L、45R)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58)内。此外,因为使罩(56L、56R)离开开口部(80L、80R),所以能够自由地设定罩(56L、56R)的形状,而与开口部(80L、80R)无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覆盖后轮上方的挡泥板、覆盖车架侧方的后侧罩、连结车架与摇臂的缓冲器。
技术介绍
在鞍乘型车辆中,在车架上安装有覆盖后轮上方的挡泥板,覆盖车架侧方的后侧罩与该挡泥板连结。在车架与摇臂之间配置有缓冲器。为了能够使该缓冲器通过挡泥板及后侧罩,需要在挡泥板及后侧罩设置开ロ部。公知一种在挡泥板及后侧罩设置有缓冲器用开ロ部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 (图4))。 如专利文献I的图4所示,在挡泥板22 (附图标记表示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设置有挡泥板侧缺ロ,在后侧罩17A设置有罩侧缺ロ。通过挡泥板侧缺ロ与罩侧缺ロ形成开ロ部,连结车架与摇臂9的缓冲器插入该开ロ部。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因为通过挡泥板侧缺ロ与罩侧缺ロ形成开ロ部,所以在将后侧罩17A与挡泥板22组装时,存在罩侧缺ロ的中心相对于挡泥板侧缺ロ的中心错位的问题。因此,需要增大开ロ部的开ロ尺寸,以使得即使罩侧缺ロ的中心相对于挡泥板侧缺ロ的中心错位,也能够抑制开ロ部与缓冲器产生干渉。但是,如果增大开ロ尺寸,则尘埃等容易侵入挡泥板22的内侧,因此,对于上述开ロ部的结构而言,在抑制尘埃等侵入方面存在一定限度。另外,在后侧罩17A设置有罩侧缺ロ。当设置有上述罩侧缺ロ时,即使想要将罩侧缺ロ的周边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形状的自由度也容易受到限制。如果形状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则存在不能将后侧罩17A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的情况,不希望出现上述情況。因此,寻求ー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22内侧,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17A的形状。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290641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侧,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的形状。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架;摇臂,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该车架并且在该摇臂的自由端旋转自如地支承后轮;挡泥板,其安装于所述车架并且在所述摇臂的上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后轮的至少一部分;后侧罩,其与该挡泥板连结并且覆盖所述车架的侧方的一部分;缓冲器,其上端与所述车架连结并且下端与所述摇臂连结,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干,所述挡泥板具备供所述缓冲器贯通的贯通开ロ部,在比该贯通开ロ部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后侧罩。第二方面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贯通开ロ部周围的上表面设置有圆筒部,使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棱壁形成为圆筒状而形成该圆筒部。第三方面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挡泥板的车宽度方向中心设置有凹状部,该凹状部相对于后轮形成为凹形,在所述挡泥板的车宽度方向左右两侧设置有平面部,该平面部从所述凹状部向左右两侧延伸并且至少下表面形成为平面状,该平面部具备贯通开ロ部及圆筒部。第四方面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棱壁的一部分成为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所述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构成所述棱壁与所述后侧罩之间的边界。第五方面专利技术的特征在干,贯通开ロ部以被前侧联接部和后侧联接部夹着的方式配置,该前侧联接部将挡泥板与后侧罩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结合,该后侧联接部将挡泥板与所述后侧罩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结合。第六方面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挡泥板与后侧罩下侧边缘之间的·边界露出。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中,挡泥板具备供缓冲器贯通的贯通开ロ部,在比该贯通开ロ部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后侧罩。因为贯通开ロ部仅形成于挡泥板,所以能够使贯通开ロ部的开ロ尺寸在确保挡泥板的功能性的基础上接近缓冲器的外径。如果贯通开ロ部的开ロ尺寸接近缓冲器的外径,则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贯通开ロ部与后部缓冲器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側。此外,因为自贯通开ロ部离开地配置后侧罩,所以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的形状,而与贯通开ロ部无关。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側,并且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的形状。在第二方面专利技术中,在贯通开ロ部周围的上表面设置有圆筒部,使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棱壁形成为圆筒状而形成该圆筒部。因为在贯通开ロ部周围的上表面设置圆筒部,所以圆筒部构成阻挡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侧时的阻挡物。由于圆筒部作为阻挡物而起作用,所以尘埃等很难侵入挡泥板内側。另外,因为圆筒部构成加强贯通开ロ部的开ロ区域的加强部件,所以能够提高贯通开ロ部周围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歩抑制尘埃等侵入挡泥板内侧,并且能够提高贯通开ロ部周围的刚性。在第三方面专利技术中,在挡泥板的车宽度方向中心设置有凹状部,在挡泥板的车宽度方向左右两侧设置有具备贯通开ロ部及圆筒部的平面部。凹状部是因形成为凹形而强度高的部位。另ー方面,通过圆筒部加强平面部。通过在挡泥板设置上述凹状部与平面部,能够确保挡泥板的刚性。在第四方面专利技术中,棱壁的一部分成为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该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构成棱壁与后侧罩之间的边界。棱壁是构成圆筒部的部件并且也是加强部件。因为该棱壁成为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所以能够确保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的強度。通过确保挡泥板的外侧边缘部的強度,从而很难弯曲外侧边缘部,并且能够提高后侧罩与挡泥板之间的边界部处的组装精度。在第五方面专利技术中,贯通开ロ部以被前侧联接部和后侧联接部夹着的方式配置,该前侧联接部将挡泥板与后侧罩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结合,该后侧联接部将挡泥板与所述后侧罩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结合。因为贯通开ロ部附近具有圆筒部,所以具有刚性。在利用隔着贯通开ロ部的前侧联接部与后侧联接部,将挡泥板与后侧罩形成一体时,通过圆筒部加强前侧联接部与后侧联接部的中间部位,因此,挡泥板很难弯曲。因为挡泥板很难弯曲,所以能够提高挡泥板与后侧罩的组装精度。在第六方面专利技术中,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挡泥板与后侧罩下侧边缘之间的边界露出。由于仅在挡泥板设置贯通开ロ部,所以能够自由地设定后侧罩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后侧罩的下侧边缘在后侧罩与挡泥板之间的边界露出,并且能够使用后侧罩的下侧边缘·的形状作为外观形状。因此,能够提高鞍乘型车辆的外观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图2是鞍乘型车辆后部的左视图。图3是拆下后侧罩的状态下的鞍乘型车辆后部的左视图。图4是挡泥板及缓冲器的左视图。图5是贯通开ロ部的剖面图。图6是图4的6向视图。图7是图2的7-7线的剖面图。图8是说明挡泥板下表面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后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拆下挡泥板的状态下的鞍乘型车辆后部的立体图。图10是贯通开ロ部的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对比图,(a) (C)是比较例的说明图,(d)是实施例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鞍乘型车辆21 车架39 后轮43 摇臂45し4册缓冲器56L、56R 后侧罩58第一挡泥板64下侧边缘80L、80R 贯通开 ロ 部81凹状部86L、86R 棱壁87L.87R 圆筒部89L、89R前侧联接部91L、91R后侧联接部94L 一部分99L、99R 平面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从附图标记方向看的图。 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鞍乘型车辆10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头管11的转向轴12 ;安装于·该转向轴12的转向把13 ;安装于转向轴12的下端并且支承前叉部14的上端的底部桥接部15 ;配置于转向把13的前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照射的前照灯16 ;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架(21);摇臂(43),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该车架(21)并且在该摇臂(43)的自由端旋转自如地支承后轮(39);挡泥板(58),其安装于所述车架(21)并且在所述摇臂(43)的上方从上方覆盖所述后轮(39)的至少一部分;后侧罩(56L、56R),其与该挡泥板(58)连结并且覆盖所述车架(21)的侧方的一部分;缓冲器(45L、45R),其上端与所述车架(21)连结并且下端与所述摇臂(43)连结,所述鞍乘型车辆(10)的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58)具备供所述缓冲器(45L、45R)贯通的贯通开口部(80L、80R),在比该贯通开口部(80L、80R)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后侧罩(56L、56R)。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英喜,石栗嘉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