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99239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10)的卷帘系统(20),尤其是用于在机动车辆(10)的后窗(12)遮阳,具有:柔性织物片材(24)、拉出构件(40)以及两个导轨(30)。拉出构件(40)包括位于其端部处的彼此相对的两个滑动区段(45),其中每个都与导轨(30)接合;拉出构件(40)具有覆盖面(46a、46b);并且拉出构件(40)被构造成具有可变长度,为此包含主部段(42)以及两个端部部段(44),因而覆盖面(46a、46b)包括位于主部段(42)的主区段(46a)以及位于端部部段(44)上的侧区段(46b)。当拉出构件(40)的长度减小时,覆盖面(46a、46b)的侧区段(46b)进入由主部段(42)包围的接收凹穴(42a)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卷帘系统,其尤其用于在机动车辆后窗遮阳。
技术介绍
这种通用的卷帘系统包含柔性织物片材,其尤其设置用于遮盖窗户目的并且能够在收起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移动。更进一步,其包括在织 物片材远端部的拉出构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设置在织物片材两边的两个导轨,并且它们的排列至 少部分不是互相平行的。为了能够沿着导轨引导移动,拉出构件包括位于相对端部的两个滑动件,每个滑动件与一个导轨接合,从而拉出构件能够沿着导轨移动,以受控方式将织物片材移动到工作位置。拉出构件更进一步包括覆盖面,在收起状态下朝着拉出的方向,并且用于覆盖织物片材的出口缝隙。拉出构件以这样的方式被构造,即其长度可以变化,由此其包含与织物片材的远端部结合的主部段以及能够通过引导单元相对主部段垂直于拉出方向移动的两个端部部段。所述覆盖面由位于主部段的主区段以及位于端部部段的侧区段一起组成。这种通用的卷帘系统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其尤其用于车辆中,特别是用于后窗区域中,以在此提供遮阳。由于后窗通常具有近似于梯形的形状,因此拉出构件能够沿其移动的导轨在大多数情况下形成为在拉出方向上相互趋近。从而与导轨接合的滑动件之间的距离必须随着拉出构件沿着导轨移动而变小。为此,如上所述,拉出构件通常被构造成至少三个部分区段。包含滑动件的两个端部部段能够相对于中心的主部段横向于拉出方向移动,从而拉出构件的总长度能够根据其在导轨中的位置而改变。通用的这种卷帘系统例如在EP1736335A2中已知。卷帘系统的卷轴在此设置于后置物板的下方,籍此,该后置物板由出口缝隙中断,织物片材穿过该出口缝隙进入车辆内部。出于美观原因,面向车辆内部的位于拉出构件上的覆盖面具有在卷帘系统收起时覆盖该出口缝隙的目的,以这一方式使其从车辆内部或者从外部通过后窗都不再被看到。在EP1736335A2描述的所述系统的情况下,形成覆盖面侧区段的端部部段具有比主部段更大的截面。当拉出构件处于变短状态时,这通常在卷帘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生,它们因而被推到主部段上。当卷帘系统处于收起状态时所期望的覆盖效果在这些端部部段被推上的情况下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实现。然而,这样还是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工作状态下。因而,在工作状态下,其中拉出构件位于内顶板区域中,主部段区域的更小截面留下了可透光的间隙,即使内顶板是完全平坦的,并且这感觉是不利的。该问题在内顶板是弯曲的情况下更加严重。弯曲的内顶板设置用于主部段且还在其主延伸方向上具有弯曲侧边缘确实是可能的。然而,如果卷帘系统具有已知的通常配置,由于这些端部区域中其必须表现出近似恒定的截面从而使端部部段能够推动到其上,因而该弧度无法一直延伸到主部段的相对端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该通用类型的卷帘系统,使得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美观和功能优势,在收起状态和工作状态时都是如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当拉出构件的长度减小时,覆盖面的侧区段设置成移动到由主部段包围的接收凹穴内。因此,当拉出构件变短时,端部部段或者至少由它们形成的覆盖面不是被推到主部段上,而是被推进其内。因此,当拉出构件的长度改变时,其中侧区段的可见部分由于侧区段的可见部分进入主部段而减少,由位于主部段的主区段以及位于端部部段的侧区段一起组成的覆盖面的表面也改变。另一方面,由主部段形成的覆盖面的主区段保持不变并且完全可见。 因此,由于在减短的拉出构件的情况下(在工作状态通常可见)端部部段部分地且优选几乎全部地进入主部段中,并且因而几乎看不见,因而包含了主部段和端部部段的拉出构件的多部分结构,在收起状态和工作状态下不是同样的明显。与主部段的长度相比,端部部段的长度相对短。优选端部部段的每一个长度为拉出构件总长度的少于20%,更特别为少于10%,该外形涉及在拉出构件最大伸展长度时覆盖面可见的部分。在收起状态下,与其最小延伸长度相比,拉出构件处于伸长状态。在此状态下,端部部段至少部分从主区段退回,因此可见覆盖面由位于主部段上的主区段和从主部段退回的位于端部部段上的侧区段两者构成。覆盖面在此的主要目的在于当处于该收起状态时,其完全或者几乎完全地隐藏出口缝隙,织物片材穿过出口缝隙从而进入车辆内部,由于该缝隙尤其被认为具有不美观的缺点。覆盖出口缝隙同时有助于在车辆内部和车辆行李空间之间提供声音隔离。在主区段区域以及侧区段区域两者中,覆盖面在横向于其主要伸展方向具有的平均宽度优选为至少2cm,更有利为至少3cm。该宽度确保了通常只有若干毫米宽的出口缝隙可靠地被覆盖。覆盖面不必直接地覆盖出口缝隙。它同样可以覆盖出口缝隙所处基部的凹部。覆盖与缝隙匹配使得其不会穿过缝隙也被认为是有利的。由于因为这个目的侧部段移动到主部段内部,覆盖面的侧区段不可能精确地与覆盖面的主区段齐平。然而,覆盖面的侧区段和主区段设置为至少很大程度上相互平行,籍此,在本文能够理解的是,一方面正交于侧区段且另一方面正交于主区段的矢量彼此分散不会超过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卷帘系统中存在的织物片材在收起时优选为卷绕到卷轴上,且能够通过将拉出构件拉出而从卷轴展开。然而,原则上也可以考虑采用收起织物片材的其它配置,例如,作为示例,将织物片材像六角手风琴那样折叠。由于如果接收凹穴仅由主部段在上部包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意义上也认为是接收凹穴由主部段包围,覆盖面的侧区段或者甚至整个端部部段在接收凹穴内插入到主部段中原则上是可能的,接收凹穴通向拉出构件下方。然而,如果主部段在接收凹穴区域的截面完全封闭是有利的,使得插入到主部段内的每个端部部段都完全被主部段包围。由此,拉出构件的多部分结构特别好地被隐藏。在拉出构件具有变短长度的状态下,端部部段能够完全地或者几乎完全地被隐藏起来看不见。这样的封闭截面结构同时也给予拉出构件更大的稳定性。端部部段优选地通过滑动引导件相对于主部段引导,这在根据EP1736335A2的设计中已经采用。因此,端部部段和主部段上都设置有抵靠彼此滑动的引导表面,从而利于端部部段和主部段之间的相对线性移动。在此,如果这些引导件与覆盖面的侧区段独立地构造,则是特别有利的,从而当覆盖面的侧区段插入接收凹穴时不会与主部段发生实体接触。因而,如果覆盖面在侧部段所处的端部处本身不位于侧区段的引导件上,则是有利的。相反,更理想的是设置与覆盖面朝向相同方向的引导表面,具体地朝上,用于限制覆盖面在侧部段所处的端部处的可移动性,从而使其不会与主部段发生实体接触。因此,覆盖面的设置于端部部段上的侧区段本身不参与将端部部段相对于主部段引导。这确实与在端部部段上设置朝向拉出方向的另一个表面作为引导表面的需求有关。然而,这确实防止了端部部段插入主部段或从主部段退回导致在覆盖面侧区段上的不美观刮痕。侧区段和主部段的接收凹穴内的向内面向侧区段的壁之间的距离优选为至少O. 3mm,特别为至少O. 6mm,以便可靠地确保即使在摇晃时侧区段和主部段之间也不会发生不希望的实体接触。具体地,如果主部段具有从中间到侧面成锥形的形状,则是有利的。该锥形形状沿着主部段的纵向缘设置,在后窗卷帘装置的情况下,在基本上横向于车辆的方向上延伸。相 对侧面上的纵向边缘的形状优选为大体上是直线。在织物片材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中拉出构件大约位于内顶板的区域,弯曲纵向边缘能够允许拉出构件向上移动到内顶板上使得其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0)的卷帘系统(20),尤其是用于在机动车辆(10)的后窗(12)遮阳,具有:柔性织物片材(24),所述柔性织物片材(24)能够在拉出方向上在收起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移动;拉出构件(40),所述拉出构件(40)设置于织物片材的远端部处;以及两个导轨(30),在工作状态时位于织物片材(24)的两侧,并且至少部分不相互平行地延伸;其中,拉出构件(40)包括位于其端部处的彼此相对的两个滑动区段(45),其中每个都与导轨(30)接合;拉出构件(40)具有覆盖面(46a、46b),在收起状态下朝着拉出方向并且用于覆盖织物片材(24)的出口缝隙(16a);并且拉出构件(40)被构造成具有可变长度,为此,其包含与织物片材(24)的远端部结合的主部段(42)以及能够通过引导件在垂直于拉出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主部段移动的两个端部部段(44),因而覆盖面(46a、46b)包括位于主部段(42)的主区段(46a)以及位于端部部段(44)上的侧区段(46b);其特征在于,当拉出构件(40)的长度减小时,覆盖面(46a、46b)的侧区段(46b)进入由主部段(42)包围的接收凹穴(42a)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魏因布伦纳
申请(专利权)人:宝适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