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钆掺杂二氧化钛球形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91477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1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钆掺杂二氧化钛球形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溶胶凝胶法将钛酸四丁酯加入到无水乙醇中,并在搅拌过程中加入硝酸、硝酸钆以及蒸馏水,搅拌使离子充分进入二氧化钛内部或表面后,放入恒温干燥箱中烘干,然后研磨成粉。将得到的粉末在马弗炉中煅烧,即得到稀土钆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该制备方法能够将稀土钆粒子成功负载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内部或表面,并且制得的样品中钆离子在二氧化钛中分散性高,产物性质稳定;并且该方法具有工艺和流程简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材料二氧化钛复合改性的制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
技术介绍
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中,纳米二氧化钛作为一种功能性半导体材料,在环境保护、光电转换、涂料行业和工业催化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纳米 二氧化钛材料具有价廉无毒、粒径小、粒子团聚少、形貌均一稳定、能够再循环利用等优点而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方面备受:青睐。然而二氧化钛的带隙较宽(3. 23电子伏),只能被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入〈387. 5纳米)激发,而紫外光在自然光中的相对含量较少,仅占3% 5%,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而且由于光激发产生的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导致光量子效率很低,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钛的应用范围。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开始对其光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激发电荷分离,抑制载流子复合,扩大其作用的光谱范围,改变产物的选择性或产率,提高光催化材料的稳定性等。研究发现,稀土金属离子具有独特的4f电子结构,可在二氧化钛中引起晶格畸变,材料表面吸附的羟基增多,易于产生羟基自由基;晶格氧易于脱离,即易于形成氧缺位;稀土元素增强了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能力;此外,稀土离子引入二氧化钛晶格后,可在二氧化钛的禁带中引入杂质能级,减少禁带宽度,从而拓宽二氧化钛的光谱吸收范围。近年来,有关稀土元素对二氧化钛进行掺杂改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但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涉及溶胶-凝胶法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多数是配置两种A、B溶液,再将该两种溶液缓慢混合,发生水解反应获得所需溶胶或凝胶,其工艺较为复杂,且在两种溶液混合过程中,混合速度不易控制又易造成原料浪费。如孟前进、李巧玲所发表的TiO2粉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表征一文中(《化工技术与开发》2009年第12期)所涉及的溶胶凝胶法,其具体工艺是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物,无水乙醇为溶剂,冰乙酸为抑制剂,包括如下步骤(I)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1/3的无水乙醇混合配成A溶液;(2)将一定量的钛酸四丁酯和冰乙酸,在快速搅拌下缓慢加入2/3的无水乙醇中,配成B液;(3)在快速搅拌下,将A溶液缓缓滴入B溶液,得到均匀透明溶液;待凝胶形成后,停止搅拌,在空气中放置、陈化12h以上;(4)在80°C的恒温条件下对凝胶进行干燥2h,得到黄色晶体;(5)将晶体研磨后得到白色粉末,放入马弗炉中,高温煅烧一定时间,得到白色的TiO2粉体。本专利技术与该文献中的制备工艺相比,其涉及的技术依据基本相同,但明显简化了其具体的实施步骤,例如取消了冰乙酸抑制剂的添加;并将A、B两种反应溶液简化成一种反应溶液,减少不必要的原料浪费;另外,本专利技术中不需等待凝胶的形成和陈化,可直接将反应溶液置于烘箱中烘干,以更快地获得产物。本专利技术中添加的稀土元素钆,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各方面性质,如减小晶粒尺寸和加快光催化反应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将稀土元素钆粒子均匀地、高分散性地负载在二氧化钛内部或表面,并简化制备工艺和流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该方法将钛酸四丁酯加入到无水乙醇中,并在搅拌过程中加入硝酸、硝酸钆以及蒸馏水,搅拌使离子充分进入二氧化钛内部或表面后,烘干,研磨成粉。将得到的粉末在马弗炉中煅烧,即可得到稀土元素钆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上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I)将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硝酸配成混合溶液,进行搅拌。·(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硝酸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3)将去离子水加入到上述(2)所得溶液中,在钛酸四丁酯快速水解的同时剧烈搅拌使之混合均匀。(4)将所得混合溶液置于恒温干燥箱中进行干燥。(5)研磨所得产物,在马弗炉中进行煅烧,即得到钆离子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所述步骤(I)中,无水乙醇的加入量为钛酸四丁酯的6 8倍。所述步骤(I)中,加入的硝酸与钛酸四丁酯的体积比为0. I毫升/毫升,硝酸质量分数为65-68%。所述步骤(2 )中,硝酸钆的加入量按钆离子与二氧化钛的摩尔百分比进行计量,加入量为0. 2% 2. 0%。所述步骤(3)中,去离子水与钛酸四丁酯的体积比为0. 25毫升/毫升5毫升/晕升。所述步骤(3)中,去离子水加入到上述(2)所得溶液中,其中滴加速率为I滴/2 3秒。所述步骤(4)中,所述的恒温干燥箱,温度为60°C 80°C。所述步骤(4)中,所述的干燥时间为12 36小时。所述步骤(5)中,所述的煅烧温度为30(T60(TC。所述步骤(5)中,所述的煅烧时间为3小时。本专利技术中,无水乙醇在该制备中主要作为溶剂,起溶解和分散的作用。无水乙醇过多会稀释钛醇盐的浓度,阻碍溶胶粒子的聚集和生长,不利于缩聚反应。而无水乙醇过少又会导致醇盐浓度过高,水解产物浓度过大,极易交联成链,形成的溶胶不稳定。因此无水乙醇的加入量为钛酸四丁酯的61倍较为适合。本专利技术中,硝酸在该反应中主要是起到催化反应和稳定溶胶的作用。当硝酸过少时会造成粒子的沉淀,然加入过多时则会造成胶粒团聚。因此,硝酸的加入量与钛酸四丁酯的体积比以0. I晕升/晕升为宜。去离子水的加入量对于溶胶的粘度、水解反应的程度均会有一定影响,本专利技术中去离子水与钛酸四丁酯的体积比为0. 25毫升/毫升5毫升/毫升较为适宜,所得溶胶性质较好。本专利技术中掺杂的稀土元素钆的加入量会极大地影响其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活性,钆的掺入,一方面可以提供光生电子的浅势捕获陷阱,具有抑制电子-空穴对复合的功能,促进载流子转移和电荷有效分离,提高量子化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造成二氧化钛晶格畸变,形成氧缺位及活性中心,加快有机物分解,从而大大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钆元素的掺杂,存在一个最佳的掺杂量,掺杂过少不利于浅式捕获阱和活性中心等形成,而过多的掺杂离子则可能会成为电子-空穴的复合中心,均会降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硝酸钆的加入量按钆离子与二氧化钛的摩尔百分比进行计量,加入量为0. 29T2. 0%,最佳掺杂量为0. 4%,不足或超过该掺杂量,均会降低其光催化性质。煅烧温度的选择以能得到二氧化钛锐钛矿晶型为依据,因此本专利技术中选取30(T600°C作为煅烧温度,所得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较其他晶型的光催化活性更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将钛酸四丁酯在含有硝酸钆和无水乙醇溶液中直接水·解,通过溶胶凝胶法即可将稀土钆离子成功负载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内部或表面,稀土钆纳米粒子在二氧化钛表面分散性高,产物性质稳定;并且该方法工艺和流程简便。本专利技术为稀土负载半导体纳米材料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制备方案,通过本方案得到的稀土钆纳米粒子负载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在工业催化,环境保护,卫生医疗,新能源制备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附图说明 图I为实施例2中所得的钆/ 二氧化钛的SEM图。图2为实施例2中所得的钆/ 二氧化钛的XRD图。图3为实施各例中所得的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降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I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钆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具体步骤如下(I)将10毫升钛酸四丁酯、60毫升无水乙醇和I毫升硝酸配成混合溶液,进行搅拌。(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 0258克硝酸钆(与二氧化钛的摩尔百分比为0. 2%),搅拌使之完全溶解。(3)将2毫升的去离子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在钛酸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钆掺杂二氧化钛球形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1)将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硝酸配成混合溶液,进行搅拌;(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硝酸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3)将去离子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在钛酸四丁酯快速水解的同时剧烈搅拌使之混合均匀;(4)将所得混合溶液置于恒温干燥箱中进行干燥;(5)研磨所得产物,在马弗炉中进行煅烧,即得到钆离子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瑜超林琳赵斌余震何丹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