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除板带材轧痕的多辊轧机,其包括机架以及上塔形辊系和下塔形辊系,机架是由面板、背板、顶板及底板围合构成的框架整体;背板表面设有进料口;面板表面设有出料口;背衬辊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分辊座与上辊座及下辊座采取上下叠设方式分体联接;顶板内壁与所述上辊座之间分布设有压下装置;底板内壁与下辊座之间设有调整装置;背衬辊是由多个辊环以间隔设置方式组合构成的分段辊;多个背衬辊的设置方式为彼此交错并列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背衬辊间的交错设置保证了轧制件的表面质量,通过上、下辊座的分解设置,使背衬辊能够自行进行精度的提高调整而无需增加过多的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消除板带材轧痕的多辊轧机,特别是一种将相邻的两个背衬辊的辊环进行交错并列设置,能够消除轧制板带材表面轧痕的多辊轧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多辊轧机中,背衬辊大部分都是采用由多个辊环以间隔设置方式组合构成的分段辊,而与背衬辊相邻接触的通常是整体为圆柱体的支撑辊或工作辊。由于巨大的轧制力的作用,使背衬辊的辊环挤压在支撑辊或工作辊表面,从而在支撑辊或工作辊表面出现压痕且表面应力集中,从而对轧制件的表面产生轧制压痕,破坏了产品的表面质量,或降低了产品的精度。在板带材轧制技术发展的数百年中,板形控制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压下装置和调整装置的作用位置由过去的在工作辊轴颈处改变为作用在辊座顶部的新型轧机的出现,板形控制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产成品的横向截面的尺寸精度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这种新型轧机根据其轧制力的作用位置,可称其为中部压下轧机。另外,对于板带材轧机来说,在轧制中保持工作辊的母线形状是达到良好的板形控制的关键,虽然通过近年来研发的中部压下的技术,能够较好的对工作辊的母线形状进行控制,但是,随着对产成品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轧机自身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给轧机的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多辊轧机的制造来说,辊系中的各种不同作用的辊型之间的位置精度对轧机的轧制精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例如,在12辊轧机中,工作辊、中间支撑辊和背衬辊之间的平行度的好坏,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接触的状态,当某两个辊之间不平行时,在轧制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辊形的变形,从而影响了工作辊母线的形状,造成轧制件精度降低。轧辊越多的轧机,这一问题就越突出,因此,在轧机的生产中,必须保证加工精度,从而提高了轧机的制造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轧机对轧制件的表面产生轧制压痕,破坏了产品的表面质量以及为解决保持工作辊的母线形状这一问题,必须大幅度的提高轧机的制造精度、制造难度和成本的现状,而提供一种消除板带材轧痕的多辊轧机,该轧机将背衬辊进行交错并列设置,并且将上、下辊座进行分解设置,从而能够有效的消除轧制件表面的轧痕,使轧机的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除板带材轧痕的多辊轧机,其包括机架以及在机架内分别设置在轧制件上、下两侧且对称的上塔形辊系和下塔形辊系,所述机架是由面板、背板、顶板及底板围合构成的一沿轴向呈隧道形的框架整体;所述背板表面开设有供板带材坯料进入的进料口;所述面板表面开设有供轧制件输出的出料口;所述上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的上部以及所述下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的下部分别设有上辊座及下辊座;所述多个背衬辊中至少有一个背衬辊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分辊座与所述上辊座及下辊座采取上下叠设方式分体联接;所述顶板内壁与所述上辊座之间分布设有多个用于提供轧制力并控制所述轧制件横截面形状的压下装置;所述底板内壁与所述下辊座之间设有用于承载所述轧制力并控制所述轧制件横截面形状的调整装置;所述背衬辊是由多个辊环以间隔设置方式组合构成的分段辊;所述多个背衬辊的设置方式为使相邻的两个背衬辊上的所述辊环之间的间隙彼此交错并列设置。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通过背衬辊间的交错设置使与背衬辊接触的中间辊或工作辊表面不会出现因轧制力作用而产生的压痕从而保证了轧制件的表面质量,同时,通过上、下辊座的分解设置,使背衬辊能够自行进行精度的提高调整而无需增加过多的制造成本。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背衬辊在轧机中的匹配组合方式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衬辊单元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由图3所示衬辊单元体组成的背衬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轴向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为本技术的调整装置的一个设置方式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包括机架1以及在机架1内分别设置在轧制件101上、下两侧且对称的上塔形辊系和下塔形辊系,机架1是由面板11、背板12、顶板13及底板14围合构成的一沿塔形辊系轴向方向呈隧道形的框架整体。背板表面开设有供板带材坯料102进入的进料口121。面板11表面开设有供轧制件101输出的出料口111。在面板和背板的外侧表面分别开设有自上而下的槽7,槽7的开设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机架1的制造材料成本,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机架在水平方向上的刚性。上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2的上部以及下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2的下部分别设有上辊座3及下辊座4。多个背衬辊2中有两个背衬辊2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分辊座31、分辊座41与所述上辊座3及下辊座4采取上下叠设方式分体联接。顶板13内壁与上辊座3之间分布设有多个用于提供轧制力并控制轧制件101横截面形状的压下装置5(图中由于顶板13的遮挡,只示出1个压下装置5)。底板14内壁与下辊座4之间设有用于承载所述轧制力并控制所述轧制件横截面形状的调整装置6。本实施例中,上、下塔形辊系中分别设置的三个背衬辊是由多个辊环92以间隔设置方式组合构成的分段辊,如图2所示。三个背衬辊并排固定连接设置在轧机上,其设置方式为使相邻的两个背衬辊上的辊环92之间的间隙93彼此交错并列设置,具体为,在中间背衬辊的两个端部上采用较长的辊环92,使其与中部的较短的辊环92之间的间隙93与相邻的两个背衬辊上的间隙93错开,从而造成三个背衬辊中,相邻的两个背衬辊上的间隙93彼此交错设置。这样交错设置,可以使一个辊环92的边缘对塔形辊系中其他辊的表面所造成的压痕由其他背衬辊的辊环92通过挤压进行复位调整,从而使轧制件的表面更加美观。每一个背衬辊的结构是由多个衬辊单元体通过轴承首尾串接而构成,图3所示为衬辊单元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衬辊单元体9包括芯轴91以及环周设置在该芯轴91外侧表面圆柱形的辊环92。辊环92的两个端面均沿该辊环92的轴线向内开设有环绕芯轴91的环形凹陷槽93,使辊环92的轴向剖面呈一“工”字形。图4所示为采用衬辊单元体组成背衬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四个衬辊单元体通过轴承10首尾串接组成一个背衬辊首尾串接的两个相邻的衬辊单元体的芯轴91端部同时套设在一个轴承10的内环中,轴承10的两个端部分别陷入两个相邻的衬辊单元体的上的环形凹陷槽93中,这样可以在不减小轴承10的尺寸下,获得尽可能大的辊环92的表面积,使轧机中背衬辊与其他接触的辊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为轧制过程提供良好的背衬支撑,这对于大型板带材轧机的作用更加明显。辊环92的两个端部的外侧边缘设有环形倒角94。环形倒角94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巨大的轧制力造成辊环92的两个端部向内偏斜的现象。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上塔形辊系、下塔形辊系中分别各自有两个背衬辊2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分辊座31、分辊座41与上辊座3及下辊座4叠设分体联接,因此,当受到轧制力的作用时,背衬辊2能够依靠分辊座31以及分辊座41的自由状态,进行微量调整,是上下塔形辊系中的各辊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除板带材轧痕的多辊轧机,包括机架以及在机架内分别设置在轧制件上、下两侧且对称的上塔形辊系和下塔形辊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是由面板、背板、顶板及底板围合构成的一沿轴向呈隧道形的框架整体;所述背板表面开设有供板带材坯料进入的进料口;所述面板表面开设有供轧制件输出的出料口;所述上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的上部以及所述下塔形辊系中的多个背衬辊的下部分别设有上辊座及下辊座;所述多个背衬辊中至少有一个背衬辊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分辊座与所述上辊座及下辊座采取上下叠设方式分体联接;所述顶板内壁与所述上辊座之间分布设有多个用于提供轧制力并控制所述轧制件横截面形状的压下装置;所述底板内壁与所述下辊座之间设有用于承载所述轧制力并控制所述轧制件横截面形状的调整装置;所述背衬辊是由多个辊环以间隔设置方式组合构成的分段辊;所述多个背衬辊的设置方式为使相邻的两个背衬辊上的所述辊环之间的间隙彼此交错并列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星昱,郑红专,赵林珍,
申请(专利权)人:郑星昱,郑红专,赵林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