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74530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5 0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后面板、导光板、光源、外框、及液晶显示面板;后面板定义出收容空间,导光板、光源、外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及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光源设置于入光侧面,外框设置于后面板边缘内侧,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外框。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反射件,每一反射件对应于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其中之一设置。反射件包括相互贴合的偏光片及反射片。上述液晶显示器可减轻侧漏光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易携带、高可靠性、省电、全彩及无辐射等多种优点,目前很多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导航终端、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都要使用到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的一般包括外框以及设置于外框内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而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与导光板。参阅图1,其为一种导光板130的结构不意图。导光板130大体呈矩形,其包括入光侧面131及非入光侧面132。图I中是以包括一个入光侧面131及三个非入光侧面132为例,但入光侧面131的数量并不受此限制。进一步参阅图2,其为一种包括图I所示的导光板130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液晶显示器包括后面板110、反射片120、导光板130、 液晶显不面板140及外框150。反射片120设置于面板110上,导光板130设置于反射片120上。外框150贴近后面板110四周的内侧设置。考虑到相关部件的组装公差以及导光板130的膨胀特性,导光板130的非入光侧面与外框150的侧边之间均留有空隙160。在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光源时,随着LED亮度增力口,使用的LED数量越来越少。为了防止产生局部过亮(LED mura)现像,会在入光侧面131上形成微结构,例如U形凸起或者凹陷。而非入光侧面132为平面,其上并未形成有微结构。然而如图2所示,部分光线会穿过非入光侧面132,而后被白色的外框150反射。其中部分光被直接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140,另一部分被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130后再经由导光板130出射至液晶显示面板140。这两种光均会在液晶显示面板140的边缘处侧漏光。降低液晶显示面板140的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侧漏光的液晶显示器。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后面板、导光板、光源、外框、及液晶显示面板;后面板定义出收容空间,导光板、光源、外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及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光源设置于入光侧面,外框设置于后面板边缘内侧,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外框。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反射件,每一反射件对应于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其中之一设置。反射件包括相互贴合的偏光片及反射片。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与非入光侧面--对应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液晶显示器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个底面的反射片,导光板的底面的反射片与反射件形成为一体,而反射件自导光板底面的反射片的边缘处弯折延伸。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与非入光侧面之间具有间隙。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偏光片设置于反射片与非入光侧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片的反射率小于96%。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反射件贴附于非入光侧面或该外框。上述液晶显不器中,由于偏光片只允许特定偏振方向的光(例如仅P光或者S光)通过的特性,对于从导光板非入光侧面出射的光,会被偏光片吸收50%。而穿过偏光片的50%的光还会被低折射率的反射片再吸收一部分。通过以 上方案,两次吸收导光板入光侧面微结构向两侧散射的光,可减轻侧漏光的现象。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包括图I的导光板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器200包括后面板210、反射片220、光源(图未示)、导光板230、液晶显示面板240、外框250、及反射件270。后面板210大体呈矩形,其四周具有相对于其底面垂直延伸的垂直部。由此,后面板210定义出一个长方体收容空间。反射片220、光源(图未示)、导光板230、外框250、及反射件270均可收容在此收容空间内。后面板210—般可由金属或塑料形成。其形成工艺例如可包括冲压或者注射成形。反射片220设于后面板210内表面而贴于导光板230的底面。反射片220可由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例如,反射片220可为表面抛光的铝板。当然,反射片220还可被直接形成在导光板230底面的反射膜所取代。一并参阅图4,导光板230大体呈矩形,包括一个入光侧面231及三个非入光侧面232。然而入光侧面231的数量并不受此限制。导光板230还可包括更多的入光侧面231。例如,导光板230可包括4个入光侧面231,即导光板230所有的侧面均为入光侧面。光源是对应于入光侧面231设置,由于光源的设置属于本领域的常用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入光侧面231上形成有微结构,例如U形凸起或者凹陷,用于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外框250大体可呈矩形,其可固定(例如粘合)于后面板210的边缘的内侧。外框250 —般可由金属或塑料形成。外框250之作用例如可包括支撑液晶显示面板240。如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240的端部可搭接于外框250上。液晶显示面板240的底面与导光板230的顶面可紧密贴合,当然,其间还可具有一定间隙。导光板230非入光侧面与外框250之间具有间隙260。而反射件270设置于间隙260内。反射件270可为独立的部件,此时,反射件270可直接贴附于非入光侧面232或者外框250的侧面。反射件270还可与反射片220 —体形成,此种情形下在进行组装时安装好导光板230以后,可将反射件270自导光板230的边缘处向上折起。由于导光板230的尺寸可以小于反射片220的尺寸,也就是说,导光板230的侧面与反射片220的边缘之间还具有一定间隙。因此,在反射件270折起后,反射件270与导光板230的非入光侧面232之间同样可具有一个间隙。反射件270可设置于导光板230所有的非入光侧面。然而,其设置并不限于此。例如,反射件270可仅设置在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相邻的两个非入光侧面上。反射件270包括偏光片271及反射片272。其中,反射片272可由相对较低反射率(小于96%)的材料形成。偏光片271相比反射片272更加靠近导光板230。也就是说,偏光片271位于反射片272与导光板230的非入光侧面之间。本实施例的液晶显不器200中,由于偏光片271只允许特定偏振方向的光(例如仅 P光或者S光)通过的特性,对于从导光板230非入光侧面232出射的光,会被偏光片271吸收50%。反射片272根据偏光片271折射率I. 5为例进行计算出其最高反射率为96%,避免从偏光片入射的50%的光在与反射片272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而使光进入至反射片272中。通过以上方案,两次吸收导光板230入光侧面231微结构向两侧散射的光,可减轻侧漏光的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后面板、导光板、光源、外框、及液晶显示面板;???该后面板定义出收容空间,该导光板、光源、外框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该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及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该光源设置于该入光侧面,该外框设置于该后面板边缘内侧,该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外框;???该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反射件,每一反射件对应于该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其中之一设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射件包括相互贴合的偏光片及反射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后面板、导光板、光源、外框、及液晶显不面板;该后面板定义出收容空间,该导光板、光源、夕卜框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该导光板包括入光侧面及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该光源设置于该入光侧面,该外框设置于该后面板边缘内侧,该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外框; 该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反射件,每一反射件对应于该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其中之一设置; 其特征在于,该反射件包括相互贴合的偏光片及反射片。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反射件与该至少一个非入光侧面——对应设置。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祥冲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