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辊式多级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7101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中,通过尽可能抑制轧机刚性的降低来提高板厚控制能力。在上内机架8的顶侧上,两个穿行线调节机构15、16设置于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10、11之间,从而形成了在相对穿行方向而言的前后两侧的各两点上利用这两个穿行线调节机构15、16的摇板而将上内机架8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10、11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此外,在下内机架9的底侧上,两个压下缸17、18被设置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10、11之间,从而形成了在相对穿行方向而言的前后两侧的各两点上利用这两个压下缸17、18的摇板而将下内机架9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10、11上的下侧支承机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辊式多级轧机,尤其是涉及其中装有一组轧辊的机架被分成装有上半组轧辊的上内机架与装有下半组轧辊的下内机架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所述上、下内机架被安装在操作侧和驱动侧的外机架中。近年来,用户对通过轧制各种材料而制成的板材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用户希望很精确地控制板厚。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整体单座式20辊轧机在板厚精度方面是不错的,因为工作辊的偏移小且轧机刚度高。但是,由于整体机架造成工作辊辊缝的几何尺寸关系较小,很难进行空轧过板并且很难在轧材破裂事故出现时除去半轧废板,这是不利的。为了解决机架一体式20辊轧机的上述问题,有人已经提出了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其中,装有一组轧辊的机架被分成安装有上半组轧辊的上内机架和安装有下半组轧辊的下内机架,上、下内机架被安装在操作侧和驱动侧的外机架中。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号50-24902中公开了这类轧机、所述轧机具有能够增大工作辊辊缝的结构。此外,在国外,例如在“生产技术论文集”(1993)中也如上所述地提出了具有类似结构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在所述轧机中,上、下内机架被等分开,上内机架分别在两个点上由操作侧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支撑。不过,传统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具有这样的缺点,即由于机架被分,所以轧机刚性低而以至降低了板厚精度。就是说,在日本专利公开号50-24902所述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中,上、下内机架被等分开,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各自在一个经过穿行路线调节机构的中心点上支承上内机架的顶侧,而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各自在一个经过压下缸的中心点上支承着下支承上内机架的底侧。因此,上、下内机架容易在水平方向上变形,结果造成机架因通过四个设置在顶侧和底侧上的支承轴承而作用的轧机反作用力(水平力)而开口。开口使支承轴承水平移动,从而造成上、下工作辊离开板材。因此,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在轧机刚性方面低,从而降低了板厚精度。在“生产技术论文集”(1993)所述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中,尽管上内机架顶侧分别在两点上由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支承,但是它与日本专利公开号50-24902所述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一样,其上、下内机架被等分开并且下内机架的底侧分别在一个点上由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支承。因此。存在着轧机刚性因开口大而降低的问题。如上所述,在传统的机架分体式多辊轧机中,没有进行因开口而使轧机刚性最佳化的设计。(1)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一条穿行线上方的轧辊的上内机架、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该穿行线下方的轧辊的下内机架、用于安放上、下内机架的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所述多辊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上内机架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所述上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上内机架的顶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下内机架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下侧支承机构,所述下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下内机架的底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如上所述地,通过在操作侧和驱动侧上由各两点而不是一点地支承上、下内机架,可以使由轧制力分量引起的上下两侧的支承轴承的位移量很小,轧机刚性的降低可以得到抑制。因此,可以进行在板厚控制能力方面良好的且稳定的轧制。(2)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一条穿行线上方的轧辊的上内机架、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该穿行线下方的轧辊的下内机架以及用于安放上、下内机架的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所述多辊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上内机架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所述上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上内机架的顶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下内机架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下侧支承机构,所述下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下内机架的底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当上、下内机架之间的垂直刚性比被定义为所述上内机架刚性/下内机架刚性时,如此形成机架部,即垂直刚性比可以成为1.02-1.18。如上所述地,通过在操作侧和驱动侧上由各两点而不是一点地支承上、下内机架,可以使由轧制力分量引起的上下两侧的支承轴承的位移量很小,轧机刚性的降低可以得到抑制。此外,通过在上述前提条件下将上、下内机架之间的垂直刚性比设定为1.02-1.18,与在上、下内机架之间的垂直刚性比为1时的情况相比,上、下内机架的总刚性可以提高,结果,上、下内机架的刚性降低可得到抑制。因此,可以进行在板厚控制能力方面良好的且稳定的轧制。(3)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一条穿行线上方的轧辊的上内机架、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该穿行线下方的轧辊的下内机架以及用于安放上、下内机架的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所述多辊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上内机架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所述上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上内机架的顶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下内机架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下侧支承机构,所述下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下内机架的底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下内机架的高度比上内机架的高度高。如上所述地,通过在操作侧和驱动侧上由各两点而不是一点地支承上、下内机架,可以使由轧制力分量引起的上下两侧的支承轴承的位移量很小,轧机刚性降低可得到抑制。此外,通过在上述前提条件下使下内机架的高度大于上内机架的高度,与上、下内机架的高度相同时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上、下内机架的总刚性。因此,可以进行在板厚控制能力方面良好的且稳定的轧制。(4)在上述第(3)项中,上内机架与下内机架的高度比最好为0.72-0.98。这样一来,上、下内机架之间的垂直刚性比变为1.02-1.18。因此,可以进行在板厚控制能力方面良好的且稳定的轧制。(5)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一条穿行线上方的轧辊的上内机架、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该穿行线下方的轧辊的下内机架以及用于安放上、下内机架的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所述多辊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上内机架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所述上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上内机架的顶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下内机架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下侧支承机构,所述下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下内机架的底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下内机架在穿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内机架在穿行方向上的宽度。如上所述地,通过在操作侧和驱动侧上由各两点而不是一点地支承上、下内机架,可以使由轧制力分量引起的上下两侧的支承轴承的位移量很小,轧机刚性降低可得到抑制。此外,通过在上述前提条件下使下内机架的宽度大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辊式多级轧机,它包括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一条穿行线上方的轧辊的上内机架、一个用于安放一组设置于该穿行线下方的轧辊的下内机架、用于安放上、下内机架的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所述多辊轧机包括: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上内机架的顶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上侧支承机构,所述上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上内机架的顶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一个用于在相对穿行方向的前、后侧的各两点上将下内机架的底侧支承在操作侧外机架与驱动侧外机架上的下侧支承机构,所述下侧支承机构被布置在该下内机架的底侧上并且位于操作侧外机架和驱动侧外机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彻高木道正乘鞍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