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6573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装置,其只需利用上下辊的移位差限制作业辊移位,因而,存在不能对应进入侧板厚的板宽方向分布或轧制规范的变化、边缘减薄控制精度变差的问题。为此,在使上下辊在轴线方向移位而进行边缘减薄控制时,检测轧制机的驱动侧及操作侧的轧制状态的差,差大时判定不对称性大,限制上下辊的移位动作。具体地说,利用可检测轧制机的驱动侧与操作侧的轧制状态的差的差负载或差张力或其双方,对上下辊的移位动作施加限制。通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板的蛇行或破裂且使上下辊最大限地动作进行边缘减薄控制,因此能够提高控制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轧制技术是指用作业辊将被轧制材料成形为规定板厚的技术。期望使被轧制材料在板宽方向上均匀地成形,不过,会发生在板宽端部板厚变小的所谓边缘减薄现象。为了抑制该现象,而使梯形状(锥形)的作业辊在轴线方向上下分别移动,进行所谓的作业辊移位。这种技术,例如特开昭60-12213号公报及特开平4-200813号公报公布。从而,会发生上下作业辊移动位置不同的情形。这种情形下,操作侧及驱动侧会出现不对称,成为被轧制材料蛇行(曲折行进)和板破裂等的原因。从而,上下作业辊的移动位置的差大时限制了移动动作。这种技术,例如特开昭9-240931号公报有所公布。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用上下移动位置的差限制作业辊移动动作,因而,不能相对于被轧制材料的轧制规范和作业辊形状而充分对应,很难准确地设定限制值。另外,随着被轧制材料的状态不同,操作侧和驱动侧的不对称性发生变动,因此,例如,操作侧的板厚比驱动侧厚时,则操作侧的轧制压力高,操作侧的压下率(进入侧与出去侧的板厚差除以进入侧板厚)大,因而不可避免发生板蛇行和板破裂等。这样,现有技术,不能充分控制板宽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板宽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的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为了控制板厚方向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而运算作业辊的移动量,根据操作侧的轧制状态和驱动侧的轧制状态来限制辊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获得高精度的板宽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的轧制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边缘减薄控制装置的构成的图。图2是作业辊的详细图。图3是表示辊移位可否判定装置的动作的图。图中,101-进入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进入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6-张力计;108-负载计;120-辊移位可否判定装置;122-辊移位控制装置;123-边缘减薄控制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附图说明用以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以图2(A)说明由作业辊141及142进行的轧制材料2的成型。以上作业辊141(以下,也把作业辊称为工件辊。或也简称为WR。)的锥形加工(以下,也称作倾斜加工。把进行了倾斜加工的一侧称为倾斜侧。)作为操作侧(简称为WS侧),以下作业辊142作为驱动侧(简称DS侧)。这样,通过在作业辊141及142上设置锥形的加工部分,从而,能够分别独立地在作业侧(WS侧)、驱动侧(DS侧)控制轧制材料2的板端部形状。由于在作业辊141及142上进行锥形加工,从而,通过变更作业辊141及142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化施加在轧制材料2上的轧制力的分布。例如,锥形加工的开始点如图2(A)的圆pc内所示,比轧制材料2的板宽靠内侧,从而,能够减小施加在轧制材料2的板端部的轧制力。从而,能够以板端部的板宽分布作为厚度方向。一般而言,以板宽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的控制作为边缘减薄控制,因此,以下把该控制称为边缘减薄控制。图1表示边缘减薄控制装置123。边缘减薄控制装置123具有控制作业辊141及142(图2表示)的功能。首先,简单说明边缘减薄控制装置123的边缘减薄控制的概略。一般,选取由图2所示的作业辊与没有图示的支承辊(也简称为BUR)一起构成的4级式或再追加没有图示的中间辊(也简称为IMR)的6级式轧制机构成。下面,对边缘减薄控制装置123的边缘减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利用由设置在n台(n为大于2的数,图1中,设置1号台103、2号台104…n号台108。)串联轧制机中的进入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1及出去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所检测的边缘减薄检测值来进行边缘减薄控制。具体地说,进入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1及出去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是由在轧制材料2(被轧制材料2)的宽度方向排列多个检测器而构成的,如图2(B)所示,通过检测轧制材料(被轧制材料)的板厚分布,从而,输出与目标值的偏差。边缘减薄控制,可以是利用出去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进行反馈控制,也可以是利用进入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1进行反馈控制。即,反馈控制,出去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检测板端部的板厚分布(与目标板厚分布的偏差),进行板端部的板厚分布识别,其结果是检测出端部的板厚分布。根据该结果决定作业辊移位(141、142)的移位方向。图2(B)表示根据边缘减薄控制的目标板厚分布与板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分布(检测值)的差运算出的FB(反馈)控制信号。出去侧边缘减薄检测器102对操作侧(WS侧)及驱动侧(DS侧)的各自的边缘减薄偏差进行识别并检测,对轧制机的操作侧(WS)及驱动侧(DS侧)分别独立进行控制,根据该结果,进行将板端部板厚薄的下侧作业辊移位位置向外侧变更、将板端部板厚薄的上侧作业辊移位位置向内侧变更的动作,独立地控制操作侧(WS)、驱动侧(DS侧)。这样,边缘减薄控制装置123,由边缘减薄检测值计算1号台103及2号台104…n号台108的上下辊141及142的轴线方向的移位位置的矫正量。根据计算出的上下作业辊141及142的移位位置矫正量,作业辊移位控制装置122调节上下作业辊的移位位置。轧制机上设置作为检测轧制负载的装置的负载计108、109和作为检测轧制机台间张力的装置的张力计106、107,负载计108、109、张力计106、107还能够检测作为轧制机的操作侧(WS侧)、驱动侧(DS侧)的差的差负载110、114及差张力112、116。轧制机,在例如驱动侧(DS侧)的负载高于操作侧(WS侧)的负载时,驱动侧(DS侧)为被进一步压下的状态,作为单位时间内从轧制机向出去侧出去的轧制材料2的板长驱动侧(DS侧)比操作侧(WS侧)长。从而,对轧制材料2施加的张力是操作侧(WS侧)变高。从而,设置辊移位可否控制装置120,检测差负载(110、114)或差张力(112、116),判定轧制机的不对称性,大于应有的不对称性水平时,停止上下作业辊(141、142)向更大方向的移位动作,从而限制移位动作。图3(A)表示辊移位可否判定装置120的详细。在此,利用轧制机的差负载限制上下作业辊(141、142)的移位动作以限制辊移位控制装置122的指令。从驱动侧(DS侧)的负载计(108、109)的检测值减去操作侧(WS侧)的负载计(108、109)的检测值,作为差负载。差负载的值超过设定负载的0.1倍时,判断驱动侧(DS侧)与操作侧(WS侧)的不对称性大,利用移位动作限制推理机构301的推理功能而对上下作业辊(141、142)施加限制。图3(B)表示在移位动作限制推理301中采用的推理规律的例子。辊移位控制装置122,根据辊移位可否判定装置120的输出,对上下作业辊(141、142)的移位方向施加限制。具体地说,是禁止图3(B)的推理规律中成为NG的上下辊的移位操作组合。例如,实例1,是控制上作业辊(141)向驱动侧移动,控制下作业辊(142)向操作侧移动。此时,无论负载差≥设定值(0.1)或负载差≤设定值(0.1),该控制都被允许而继续该控制。实例2,是控制上作业辊(141)向驱动侧移动,控制下作业辊(142)向驱动侧移动。此时,在负载差≥设定值(0.1)时,限制该控制。即,作业辊(141及142)的移位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制控制装置,其检测出板厚方向端部的板宽方向板厚,通过辊的板宽方向移动而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别获得操作侧的轧制状态与驱动侧的轧制状态的装置、和根据上述获得的操作侧轧制状态及驱动侧轧制状态限制辊移动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哲畑中长则筱田敏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