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机的控制装置及轧钢机的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625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最终机座使用了钝化轧辊的连续冷轧钢机中,存在最终机座入侧张力控制与以最终机座(-1)速度作为控制操作端的出侧板厚控制发生干扰,出侧板厚控制的响应滞后的问题。为此,通过改变控制板厚目标值,使以(最终机座-1)机座的速度与(最终机座-2)机座的速度作为控制操作端的两种出侧板厚控制发生干扰,且通过进行最终机座入侧张力控制,使得最终机座入侧张力控制与以(最终机座-1)机座的速度作为控制操作端的出侧板厚控制不会发生干扰。另外,通过从出侧板厚控制的控制输出预测出侧板厚变化,并采用该方法修正在出侧板厚控制所使用的出侧板厚测定值,由此改善出侧板厚控制自身的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一般在轧制控制中,对表示轧制状态的多个物理状态进行控制而使其保持为规定。作为该物理状态,包括板厚及张力。对于板厚,为使轧制后的板厚达到目标板厚,在轧钢机的出侧配置板厚计,求出该出侧板厚计的输出与目标板厚的偏差,控制轧钢机的速度等控制对象,以使该偏差接近于零。同样,对于张力,为了达到目标张力,在轧钢机的入侧配置张力计,求出该张力计的输出与目标板厚的偏差,控制轧钢机的速度等控制对象,以使该偏差接近于零。对于所谓的最终机座(stand)采用了摩擦系数高的钝化轧辊(dull roll)的轧钢机,日本特开平2-92411号公报记载有为了将板厚及张力一同保持为规定的目标值而对轧钢机的速度进行控制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在最终机座的出侧配置板厚计,并基于该板厚计的输出,控制距离最终机座之前两个的轧钢机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最终机座与其前一个轧钢机之间配置张力计,并基于该张力计的输出,控制距离最终机座之前一个的轧钢机的速度。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92411号公报于是,为了对表示轧制状态的多个物理状态进行控制而使其保持为规定,在控制相同的控制对象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为了将板厚保持为规定而控制轧钢机的速度,则存在张力受到影响,偏离目标值的问题。尤其,在上述现有例子中,为了尽量减小干扰,分离对象来进行控制,使得对于板厚、控制最终机座之前两个的轧钢机的速度,而对于张力、控制最终机座之前一个的轧钢机的速度等。由此,产生了不能避免从测量器到对象轧钢机的距离变长、控制滞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消除上述问题,降低相互的控制的影响,进而,可避免控制滞后的轧钢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为基于输入板厚值,输出控制规定的轧钢机的电机旋转状态的第一电机旋转控制信号;基于输入板厚值,输出控制规定的轧钢机的上游侧的轧钢机的电机旋转状态的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基于输入张力值,输出修正输入板厚值的修正值、修正基于输入板厚值而被计算的值的修正值、或者修正用于对输入板厚值施加运算的值的修正值;对于输出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基于输入板厚值及修正值,输出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或者,取而代之,构成为对多个轧钢机中的规定的轧钢机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多个物理状态中的规定的物理状态使其成为规定值;对规定的轧钢机的上游或下游的轧钢机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规定的物理状态使其成为不同的规定值;基于与物理状态不同的物理状态,修正第二控制信号。根据本专利技术,例如,在为了将张力及板厚保持为规定值而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可降低相互的控制的影响,进而,可避免控制滞后。附图说明图1是整体装置及出侧板厚控制部等的详细图;图2是用于比较说明本实施例的思路的参考例;图3是出侧板厚控制中的检测无效时间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张力控制及板厚控制转换的详细图;图5是表示出侧板厚预测的详情的图;图6是出侧板厚预测的说明图。图中,25B、25C-出侧板厚控制部;26A、26B-张力控制部;27-出侧板厚预测运算部;28-张力控制方法选择部;29-出侧板厚控制输出目标选择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为了易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概念而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参考例,继而对基本的思路进行说明。首先,对参考例进行说明。最终机座采用了摩擦系数高的钝化轧辊的串列式冷轧钢机的板厚控制、张力控制形成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各机座1A(#i机座)~1C(#i-2机座)由作业轧辊3A、3B、3C,支承轧辊2A、2B、2C构成。在由i机座构成的串列式轧钢机中,轧钢机具有i机座。各机座由以下构成支承轧辊2(符号2A、2B、2C的总称记为符号2);作业轧辊3(符号3A、3B、3C的总称记为符号3);及用于控制作业轧辊3的速度的电机+电机控制装置5;和用于控制施加于轧制件的轧制载荷的压下装置+压下控制装置4。在最终机座(相当于#i机座1A)的作业轧辊3A使用表面摩擦系数高的钝化轧辊的情况下,由于对产品表面质量的影响及对产品形状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为了板厚控制、张力控制而使用#i机座压下。在图2的参考例中,将#i-1~#i机座间张力控制部20的控制输出目标设为#i-1机座速度,对速度控制装置部5B输出有控制输出。另外,将使用了出侧板厚计10的出侧板厚控制部21的控制输出目标,设为#i-2机座速度1C,并对速度控制装置5C输出有控制输出。在此,对无效时间进行说明。出侧板厚控制部21的无效时间如图3所示。在操作了#i-1机座速度5B的情况下,由于板厚变化发生在#i机座1A正下方,所以检测无效时间是从#i机座1A正下方到出侧板厚计10的板转移时间51。另一方面,在操作了#i-2机座速度5C的情况下,由于板厚变化发生在#i-1机座1B正下方,所以检测无效时间是从#i-1机座1B正下方到出侧板厚计10的板转移时间52。因此,在如图2所示的参考例的情况下,由于出侧板厚控制部21利用#i-2机座速度1C进行控制,因此,板转移引起的无效时间增多,该部分控制增益(gain)降低。虽然通过在#i-1机座1B~#i机座1A间设置板厚计、或者在各机座出侧设置可以检测轧制件的板速度的板速计等,能够直接测定、或通过利用质量流(mass flow)公式来推定#i-1机座1B出侧板厚,由此可进行#i-1机座1B的出侧的板厚控制而提高控制响应,但检测器价格高,或维护检测器的工时增加。即,若对本实施例中的概念进行说明,则为了提高上述出侧板厚控制21的响应,将#i-1~#i机座间张力控制的输出作为板厚设定值,赋予给对#i-2机座的出侧板厚控制的输入即出侧板厚测定值,并有意地使将#i-1机座作为控制输出目标的出侧板厚控制、与将#i-2机座作为控制输出目标的出侧板厚控制相干扰,并通过控制#i-1~#i机座间张力,使得出侧板厚控制不与#i-1~#i机座间张力控制发生干扰,且尽可能地使用对#i-1机座的控制输出。由此,不必设置新的检测器,且可以提高出侧板厚控制21的响应。并且,通过利用出侧板厚控制模型预测出侧板厚变化,并对输入到出侧板厚控制的输入即出侧板厚测定值进行修正,由此,即使出侧板厚控制提高控制响应也变得稳定。因此,可不必在串列式轧钢机机座间设置板速计或板厚计等特殊的检测器,就能够提高轧钢机出侧的板厚精度。下面,结合图1对详情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图2所示的参考例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省略说明。对于i机座的串列式轧钢机,利用将#i-1机座1B的速度作为控制输出对象的出侧板厚控制部25B、和将#i-2机座1C的速度作为控制输出对象的出侧板厚控制部25C这两个控制系统来实施出侧板厚控制。并且,对于#i-1~#i机座间张力控制,利用将控制输出端设为#i-1机座1B的轧辊速度的张力控制部26A及张力控制部26B,实施如下的张力控制将对于出侧板厚计10的向出侧板厚控制部25C输出的板厚测定结果的板厚修正量作为控制输出端。张力控制部26A及张力控制部26B,通过张力控制方法选择部28确定某一方动作或者双方动作。对于出侧板厚控制部25B及出侧板厚控制部25C,通过出侧板厚控制输出目标选择部29确定某一方动作或者双方动作。并且,作为向出侧板厚控制部25B及出侧板厚控制部2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钢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输入轧制件的张力值及板厚值的机构; 基于所述输入板厚值,输出控制规定的轧钢机的电机旋转状态的第一电机旋转控制信号的机构;基于所述输入板厚值,输出控制所述规定的轧钢机的 上游侧的轧钢机的电机旋转状态的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的机构;以及基于所述输入张力值,输出:修正所述输入板厚值的修正值、修正基于所述输入板厚值而被计算的值的修正值、或者修正用于对所述输入板厚值施加运算的值的修正值的机构,输出所述 第一以及/或者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的机构被构成为:基于所述输入板厚值及所述修正值,输出所述第一以及/或者第二电机旋转控制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哲福地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