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曲志程专利>正文

一种熔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61268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9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熔铅装置,包括储料区、第一熔铅区和第一出铅阀,所述第一熔铅区包括第一熔铅容器和可对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出铅阀与第一熔铅容器相连;其中,所述储料区包括送料装置和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将送料装置和第一熔铅容器密封,所述送料装置可承载一个预设时间段的铅料可分批次供应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熔铅;所述熔铅装置进一步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可对储料区和第一熔铅容器抽真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熔铅装置储料区1和第一熔铅容器21的内部空间密闭,且与真空泵相连以提高储料区与第一熔铅容器的真空度,从而降低铅液被氧气氧化生成铅杂的几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熔铅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熔点易氧化金属的熔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熔铅装置。
技术介绍
铅是人类较早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是最软的重金属,也是密度大的金属之一。铅延展性良好,易与其他金属制成合金。铅合金大量用于制造铅酸蓄电池的极板,铅管和铅板用作防护材料。一种现有熔铅装置包括炉体、支撑炉体的支架和加热炉体的加热装置。铅、铅合金或粗铅直接放入炉体内进行熔化。该炉体为敞口式,熔化的铅直接裸露在空气里很快被氧化生成铅渣,同时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熔铅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熔铅时,能达到常温密封储铅、低温真空熔铅、高温定量给铅,避免产生铅渣和有毒气体的环保、节能、低损耗的熔铅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熔铅装置,包括储料区、第一熔铅区和第一出铅阀,所述第一熔铅区包括第一熔铅容器和可对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出铅阀与第一熔铅容器相连;其中,所述储料区包括送料装置和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将送料装置和第一熔铅容器密封,所述送料装置可承载一个预设时间段的铅料可分批次供应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熔铅;所述熔铅装置进一步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可对储料区和第一熔铅容器抽真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熔铅装置储料区I和第一熔铅容器21的内部空间密闭,且与真空泵相连以提高储料区与第一熔铅容器的真空度,从而降低铅液被氧气氧化生成铅渣的几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熔铅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I所示熔铅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I所示熔铅装置的去掉侧盖的储料区与第一熔铅容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I所示熔铅装置的储料区的局部与第一熔铅容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I至图4所示,是本技术熔铅装置的最佳实施例。熔铅装置100包括储料区I、第一熔铅区2、第一出铅阀3、第二熔铅区4、第二出铅阀5、真空系统、控制柜7,和机架8,所述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6、连接真空泵入口的冷却管、过滤器和负压调节阀。储料区I为第一熔铅区2提供被熔原料,本实施例中被熔原料为铅锭。被熔的铅锭提前放置在储料区I中,根据生产要求一次性储备一天或其它一定时段的生产用量,从而保证生产过程中不会打开储料区I进行加料。储料区I包括送料装置11和隔离罩12。送料装置11包括传动装置13和多个送料承载装置14。送料承载装置14位于传动装置13上,用于承载一定数目或重量的被熔原料,具体应用中可以设定一个或多个单次送料装置14上所承载的被熔原料为一次熔化所需。本实施例中被熔原料是铅锭9,一个送料承载装置放置一块铅锭。实际应用中被熔原料还可以是碎铅和粗铅等。储料区I与第一熔铅区2相连接。第一熔铅区2包括第一熔铅容器21和第一加热装置22。隔离罩12对储料区I进行密封,其内部空间与第一熔铅容器21相通,即,第一容器容器21的熔铅空间亦被隔离罩12把外界大气隔离开来。隔离罩12包括内层121、外层123,以及位于内外两层之间的保温层122 ;保温层122中填充保温棉,以减少第一熔铅区2熔铅时的热量损失。 第一熔铅区2的第一熔铅容器21缺料时,启动储料区I的传动装置13使储料区I和第一熔铅容器21在密闭的条件下将设定好的一个或多个送料承载装置14中的备料逐一送到第一熔铅容器21中。储料区I与真空泵6相连,正常熔铅时真空泵6开启,使储料区I和与储料区I相连的第一熔铅容器21所围成的密闭空间内的氧气与外部大气中的氧气相比较少,是在一定真空度的环境下熔铅,铅锭熔化后铅液接触的氧气较少或不与氧气直接接触,铅液被氧化生成的铅渣较少或不会被氧化生成铅渣并且也不会产生有毒的铅蒸汽。第一加热装置22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当铅锭进入第一熔铅容器21中,铅锭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作用下逐步熔化。因储料区I和第一熔铅容器21相通,储料区I被真空泵6抽真空,故,第一熔铅容器亦被真空泵6抽真空,所以被熔化的液态铅不会被氧化。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该装置将交流电整流变成直流电,再将直流电转换成频率为25KHz的中频交流电,高速变化的中频交流电电流通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导磁性金属材料时会在金属体内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金属材料本身自行高速发热,从而达到加热的目的。第一熔铅容器21的加热温度控制在350°C 380°C之间,此温度范围内高出铅的熔点不多,位于第一熔铅容器21中的铅锭被熔化后是固液混合的状态。铅液温度高出400V时才会有铅蒸汽逸出,所以在第一熔铅容器内不会产生铅蒸汽。为了防止有铅蒸汽生成的情形,可在真空泵6上外接一净化设备(未图示),即便产生铅蒸汽,铅蒸汽也将会被真空泵抽走经过净化设备进一步过滤后排出,所以不会向大气中排出铅蒸汽,既不会污染环境亦不会危害操作工人或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第一熔铅区2与第二熔铅区4采用第一出铅阀3隔开。第二熔铅区4包括第二熔铅容器41和第二加热装置42。当打开第一出铅阀3,熔化的铅液自第一熔铅容器21通过第一出铅阀3流进第二熔铅容器41中。本实施例中,第二熔铅区4也就是高温贮铅区。与第一加热装置22相同,第二加热装置42也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温度按要求设定,通常设在400°C 500°C。在此温度范围内,自第一熔铅容器21流入第二熔铅容器41的固液混合状态的铅会完全熔化。第二熔铅容器41内储存的铅液温度较高、且铅液熔化彻底能保证生产所需。因为第二熔铅容器41整体密封,且第二熔铅容器41的体积远小于第一熔铅容器21的体积,虽然铅液温度较高但铅液通常充满第二熔铅容器41,所以位于第二熔铅容器41内的铅液被铅氧化的量减小,所以也产生铅渣的量也大大减小。当铅液位于第二熔铅容器41中保温时,第二出铅阀5将第二熔铅容器41的出铅口锁紧。当需要使用铅液时,打开第二出铅阀5,铅液自第二熔铅容器中流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熔铅区2的第一加热装置22和第二熔铅区4的第二加热装置42均采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因电磁线圈本身不发热,所以无外部热损耗,达到高效、节能、环保的目的。通过控制柜7的控制,控制熔铅过程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当储料区I中装好一定时间段的生产用量的铅锭被密封后,通过操作控制柜7,将储料区I和第一熔铅容器21抽真空;再驱动储料区的传动装置13,使位于传动装置13上的单次送料承载装置14移动,距 离第一熔铅容器21最近的单次送料承载装置14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将其携带/装载的铅锭倾倒进第一熔铅容器21中;然后第一加热装置22接到指令,加热第一熔铅容器21使其控制在350°C 380°C将位于第一熔铅容器内的铅锭熔化。当需要继续熔化其他铅锭时,操作控制柜7,将第一出铅阀3打开,使被第一熔铅容器21完全熔化的铅液流入第二熔铅容器41中,然后放入下一批次铅锭至第一熔铅容器21继续熔铅;同时,第二加热装置42对第二熔铅容器41加热使其保持在400°C 500°C之间。使用铅液时,操作控制柜,将第二出铅阀5打开,铅液自第二熔铅容器41中流出。储料区I、第一熔铅区2、第一出铅阀3、第二熔铅区4、第二出铅阀5、真空泵6和控制柜7均由机架8支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熔铅装置,包括储料区、第一熔铅区和第一出铅阀,所述第一熔铅区包括第一熔铅容器和可对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出铅阀与第一熔铅容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区包括送料装置和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将送料装置和第一熔铅容器密封,所述送料装置可承载一个预设时间段的铅料可分批次供应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熔铅;所述熔铅装置进一步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可对储料区和第一熔铅容器抽真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熔铅装置,包括储料区、第一熔铅区和第一出铅阀,所述第一熔铅区包括第一熔铅容器和可对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出铅阀与第一熔铅容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区包括送料装置和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将送料装置和第一熔铅容器密封,所述送料装置可承载一个预设时间段的铅料可分批次供应第一熔铅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熔铅;所述熔铅装置进一步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可对储料区和第一熔铅容器抽真空。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熔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铅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熔铅区和第二出铅阀;所述第二熔铅区包括第二熔铅容器和可对第二熔铅容器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熔铅容器通过第一出铅阀与第二熔铅容器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熔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熔铅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时,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志程
申请(专利权)人:曲志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