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辊轧机及多辊轧机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606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辊轧机(R),其在工作辊(11a、11b)具备第一中间辊(12a、12b),其中,作为第一中间辊(12a、12b),在它们的一方的端部形成作为形状控制用的比较缓的尖细的锥形,在另一方的端部形成作为边降用的比较陡的尖细的锥形,将这些第一中间辊(12a)和第一中间辊(12b)配置成各自的锥形在上下相互不同,而且可以使这些第一中间辊(12a)和第一中间辊(12b)进而在轴向上移位。而且,在实施边降控制时,在轧制开始前,使第一中间辊(12a、12b)移位以便边降控制用的锥形来到被轧制材(1)板端的位置,在实施形状控制时,同样在轧制开始前,使第一中间辊(12a、12b)移位以便形状控制用的锥形来到板端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辊轧机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可控制轧制材的板形状和板厚分布的轧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电磁钢板中一直以来广泛采用冷轧加工的硅钢板,但是近年来,在此时的冷轧加工时,多采用被称为森吉米尔轧机等的多辊轧机。可是,在采用了如此的轧机的冷轧加工中,出现所谓的边降。此处,所谓该边降是指在轧制加工的薄板上,在其板宽方向的端部出现的陡峭的板厚减小区域。另外,在该电磁钢板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作为叠层体使用,在此种情况下,若板宽方向的板厚因边降而不一致,则难以维持作为叠层体时的形状精度。因此,在此种情况下,特别要求抑制边降。可是,作为此种情况的对策,有修剪(切掉)产生了边降的区域的方法。但是,由于在该方法中成品率显著降低,不能说是上策,因此,在电磁钢板的轧制中,边降控制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因而,一直以来提出了多种关于该边降控制的方案,因此,在某以往技术中,提出了连续配置了多台轧机的串列式轧机的边降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以往技术中,采用在辊端部设置有倒角(chanfer倒角部分)的梯形的工作辊,使其可在板宽方向上移位,使工作辊在板宽方向上移位,实施辊弯曲压力机(roll bender)的压力控制,将边降量控制为希望的值。作为以往技术,还提出了采用该森吉米尔轧机实施了边降控制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在该以往技术中,在第一中间辊上设置锥形,使第一中间辊在板宽方向上移位,由此调整板端部的压下量,控制边降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221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85112号公报上述以往技术未考虑需要对多辊轧机赋予边降控制和形状控制的双方的功能这一点,从而在制品的质量提高和成本的抑制上存在问题。以往技术的边降控制适用于串列式轧机,除该以往技术以外,例如还公开了利用工作辊交叉的各种技术等。但是,在采用森吉米尔轧机时,如以往技术所述,若对工作辊附加了倒角或锥形,则由于在该拐点附近被轧制的板较大地压下,在制品上产生不需要的印迹,所以难以应用。此外,在该以往技术中,为了进行边降控制而使工作辊移位,但在采用森吉米尔轧机时,在工作辊上设置移位机构在其结构上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森吉米尔轧机中,还未实施有效的边降控制。可是近年来,更加强烈要求提高电磁钢板的质量,对轧机而言,作为规格性能,不仅要求边降的控制,而且也要求板形状的控制。另外,此处,所谓板形状是指轧制的金属带的平坦度,所谓上述的边降或板外形是指在轧制的金属带的板宽方向上的板厚分布。此处,在对森吉米尔轧机实施了上述的边降控制的以往技术中,在第一中间辊上设置锥形,使该第一中间辊在板宽方向上移位,由此调整板端部的压下量,控制边降量。此时,在森吉米尔轧机这样的多辊轧机中,通常的方法是,采用被称为AS-U的辊挠度(roll bending)机构、和使附加了锥形或辊凸面的中间辊移位的机构,来控制板的形状,因此,对森吉米尔轧机实施了上述的边降控制的以往技术,作为控制板形状的方法,是通常的方法,只是附加在辊上的锥形的形状不同而已。此外,由于该以往技术中的第一中间辊的移位功能,只是用于边降控制的功能,所以即使采用了第一中间辊的移位功能,由于采用了与边降控制相同的中间辊,所以也难进行形状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森吉米尔轧机等多辊轧机中,在不变更轧机的结构的情况下采用同一辊应用边降控制和形状控制,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边降控制和形状控制的双方功能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多辊轧机,其至少在每个工作辊具备2根中间辊,其中,所述中间辊分别具备形状在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不同的锥形,所述中间辊夹着被轧制材,且左右的锥形形状在一方和另一方对称地配置,所述中间辊保持为可在各自的轴向上移位。此时,所述中间辊的一方的端部的锥形形状是边降控制用锥形形状,另一方的端部的锥形形状是形状控制用锥形形状,能达到上述目的。同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多辊轧机的控制方法,所述多辊轧机至少在每个工作辊具备2根中间辊,所述中间辊具备形状在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不同的锥形,所述中间辊夹着被轧制材,且左右的锥形形状在一方和另一方对称地配置,这些中间辊保持为可在各自的轴向上移位,该多辊轧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每道轧制工序中,判断是实施边降控制,还是实施形状控制,在轧制开始前,根据各控制变更所述中间辊的移位位置。此时,在轧制工序的输出侧具备测定被轧制材的形状的形状检测器,根据所述形状检测器的测定结果来判断是否实施所述边降控制,能够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同一辊可得到边降控制和形状控制,因而在轧制中不需要更换中间辊,所以能够在不损害生产性的情况下提高制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多辊轧机的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边降控制应用时的第一中间辊的移位位置的说明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形状控制应用时的第一中间辊的移位位置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预置(preset)运算装置的一例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边降控制运算装置的一例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边降控制可否判定装置的一例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边降控制可否判定装置的一例的处理流程的说明图。图中1-被轧制材,2-输入侧外形检测器,3-输出侧外形检测器,4-形状检测辊,11a、11b-工作辊,12a、12b-第一中间辊,13a、13b-第二中间辊,14-背付轴承(Backing Bearing),15-辊挠度机构(AS-U),16-支承辊,21-输入侧实际外形,31-输出侧实际外形,41-实际形状,50-预置运算装置,60-边降控制运算装置,70-形状控制运算装置,80-边降控制可否判定装置,90-第一中间辊·AS-U位置控制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辊轧机及其控制方法,此处,首先,成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对象的轧机,只要是在工作辊的背后具备中间辊的可逆式的多辊轧机即可。另外,作为该多辊轧机的代表性的轧机,有12辊轧机和20辊轧机,但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在20辊轧机中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例子。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是在20辊轧机中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由于此时是可逆式的轧机,所以每轧道(pass)切换轧制方向,但在该图1中,为了简化而表示了从左至右轧制被轧制材1的情况,因此在该图中,左侧为轧机的输入侧,右侧为输出侧,此处20辊轧机的整体用R表示。此处,首先,在该20辊轧机R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具备测定被轧制材1的宽度方向中心和板端部的板厚及板宽方向的板厚分布的输入侧外形检测器2和输出侧外形检测器3,进而在输出侧,具备测定被轧制材1的形状的形状检测器4。另外,该20辊轧机R包括工作辊11a、11b;其背后的2根第一中间辊12a、12b;支持该第一中间辊12a、12b的3根第二中间辊13a、13b;具备被称为AS-U的辊凸面调整机构15的4轴背付轴承14;和与此相同的4根支承辊16。此时,如图2和图3所示,在这些第一中间辊12a、12b上设置有锥形。另外,该锥形在辊的两端实施,一方是用于进行形状控制的比较缓的锥形121a、121b,另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辊轧机,其至少在每个工作辊具备2根中间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辊分别具备形状在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不同的锥形,    所述中间辊夹着被轧制材,且左右的锥形形状在一方和另一方对称地配置,    所述中间辊保持为可在各自的轴向上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地裕服部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