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60067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9 0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撑移动接触网线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为悬臂式支架,左支架和右支架悬臂下方分别设有左固定接触网架、左移动接触网架、右固定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左固定接触网架与左固定接触网线连接,右固定接触网架与右固定接触网线连接,移动接触网线连接于左移动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之间,且左支架和右支架的悬臂上均设有可拉动左移动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移动使移动接触网线与左固定接触网线和右固定接触网线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架设计成悬臂式结构,不但减少耗材,并且施工难度降低,同时拉动移动接触网架的传动机构采用链轮传动,解决齿轮传动中容易出现“憋劲”弊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电气化鉄路接触网工程
的延伸,具体涉及ー种用于煤矿不停车连续装运煤的电气化鉄路的新型可移动接触网
技术介绍
对矿区煤场来说,煤炭的生产和运输同等重要,目前影响煤炭装运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装煤列车的牵引方式和煤炭装车的方式。原先的装车方式是人工装车或人工驾驶的装载机装车,效率低下。20世纪末以来,我国煤场先后引进了多条国外大型“漏斗仓”定量装车系统,这些系统具有装车速度快,进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装车效率。常规的牵引方式是内燃机车牵引,进出装车都没问题,但是动カ性能不如电力机车,且存在出站后需要更换车头,需要调车时间,站场设计复杂和浪费作业时间,效率低下的弊端。若采用电カ机车配合“漏斗型”自动化装煤系统,电カ机车直接开进装车场,装完即走,将极大提高运输效率。但是这种“漏斗型”不停车装煤系统直接安装在装车线正上方,距离列车顶部空间有限,考虑接触网绝缘距离等因素,不适合常规带电的接触网,现有的可移动接触网,采用门型支架,不旦耗费材料,而且施工难度高,在传动部分采用齿轮传动,工作中容易出现齿轮“憋劲”的弊端,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ー种新型可移动接触网,既能够与现有接触网相连接又能够实现临时的通断电以保证电カ机车的正常使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撑移动接触网线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为悬臂式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悬臂下方分别设有左固定接触网架、左移动接触网架、右固定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其中,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与左固定接触网线连接,所述右固定接触网架与右固定接触网线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线连接于左移动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之间,且左支架和右支架的悬臂上均设有可拉动左移动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移动使移动接触网线与左固定接触网线和右固定接触网线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链轮、被动链轮和传动链条,所述主动链轮设于电机输出轴上并通过传动链条驱动设在悬臂另一端的被动链轮,其中,所述传动链条为开ロ式链条,传动链条一端与滑座一端连接,传动链条另一端与滑座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架与滑座固定连接。进ー步地,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和右固定接触网架分别设于左支架和右支架的悬臂外侧,所述左移动接触网架和右移动接触网架分别置于左固定接触网架和右固定接触网架内侧并可沿悬臂移动。进ー步地,所述悬臂端面上制有滑槽,所述滑座)与滑槽接触端设有滚轮并可以滑槽内滑动。进ー步地,所述悬臂端面上制有导轨,所述滑座与导轨相适配并可沿导轨滑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撑移动接触网线的支架设计成悬臂式结构,不但减少耗材,并且施工难度降低,同时拉动移动接触网架的传动机构采用链轮传动,结构简单实用,解决了齿轮传动中容易出现“憋劲”的弊端。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侧视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2、3、4、5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撑移动接触网线I的左支架2和右支架3,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为悬臂式支架,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悬臂下方分别设有左固定接触网架4、左移动接触网架5、右固定接触网架6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其中,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4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连接,所述右固定接触网架6与右固定接触网线9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线I连接于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之间,且左支架2和右支架3的悬臂上均设有可拉动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移动使移动接触网线I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具体说,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链轮10、被动链轮11和传动链条12,所述主动链轮10设于电机输出轴上并通过传动链条12驱动设在悬臂另一端的被动链轮11,其中,所述传动链条12为开口式链条,传动链条12 一端与滑座13 —端连接,传动链条12另一端与滑座13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架与滑座13固定连接,所述悬臂端面上制有滑槽,所述滑座13与滑槽接触端设有滚轮并可以滑槽内滑动。或者,所述悬臂端面上制有导轨,所述滑座13与导轨相适配并可沿导轨滑动。其中,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4和右固定接触网架6分别设于左支架2和右支架3的悬臂外侦牝所述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分别置于左固定接触网架4和右固定接触网架6内侧并可沿悬臂移动。工作原理当电力机车未开至装煤筒仓下方时,移动接触网线I两端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连通,此时,移动接触网线I处于带电状态;当电力机车开至装煤筒仓下方时,启动电机正转,电机带动主动链轮10转动,主动链轮10通过传动链条12带动被动链轮11转动,从而带动与传动链条12固定连接的滑座13移动,移动接触网架与滑座13固定连接,因此带动与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连接的移动接触网线I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脱离并移动一段距离后停止,从而使移动接触网线I处于不带电状态,此时即可通过装煤筒仓给电力机车装煤;当煤装好以后,重新启动电机反转,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接触网线I重新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连通,此时电力机车得电即可正常行驶。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撑移动接触网线(1)的左支架(2)和右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为悬臂式支架,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悬臂下方分别设有左固定接触网架(4)、左移动接触网架(5)、右固定接触网架(6)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其中,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4)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连接,所述右固定接触网架(6)与右固定接触网线(9)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线(1)连接于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之间,且左支架(2)和右支架(3)的悬臂上均设有可拉动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移动使移动接触网线(1)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链轮(10)、被动链轮(11)和传动链条(12),所述主动链轮(10)设于电机输出轴上并通过传动链条(12)驱动设在悬臂另一端的被动链轮(11),其中,所述传动链条(12)为开口式链条,传动链条(12)一端与滑座(13)一端连接,传动链条(12)另一端与滑座(13)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架与滑座(13)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可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撑移动接触网线(I)的左支架(2)和右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为悬臂式支架,所述左支架(2)和右支架(3)悬臂下方分别设有左固定接触网架(4)、左移动接触网架(5)、右固定接触网架(6)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其中,所述左固定接触网架(4)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连接,所述右固定接触网架(6)与右固定接触网线(9)连接,所述移动接触网线(I)连接于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之间,且左支架(2)和右支架(3)的悬臂上均设有可拉动左移动接触网架(5)和右移动接触网架(7)移动使移动接触网线(I)与左固定接触网线(8)和右固定接触网线(9)接触或分离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链轮(10)、被动链轮(11)和传动链条(12),所述主动链轮(10)设于电机输出轴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广彬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纳新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