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在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在所述电瓶的侧壁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贯穿所述电瓶的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表面以及所述电瓶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内部,形成一回路型的凹槽;在所述贯通凹槽中固定安装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回路。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冷却车用电瓶,通过在电瓶中安装冷却管,通过将冷却水从入水口注入至冷却管中并经过冷却管形成的回路最终从出水口流出,通过冷却水的循环带走电瓶产生的热量,降低了电瓶的温度,从而达到保护电瓶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瓶装置,尤其是一种冷却车用电瓶。
技术介绍
电瓶,又称之为蓄电池,用以为各种车辆装置提供电源,使用电瓶无需外接电源线,可以直接为车辆提供电量,但是,在电瓶使用中,尤其是在大电流放电时,蓄电池的极板需要加速反应,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是对于长期使用了得电瓶,因为极板的老化、内阻增大,这样的电瓶更容易发热,另外,在充电中,由于过充电也会引起电瓶的发热,而电瓶温度过高,会导致电瓶的加速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可以对发热电瓶表面进行降温从而降低整个电瓶的温度。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冷却管道穿过电瓶形成回路,进一步增大了电瓶的冷却面积,能够内外都达到降温的效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在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在所述电瓶的侧壁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贯穿所述电瓶的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表面以及所述电瓶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内部,形成一回路型的凹槽;在所述贯通凹槽中固定安装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回路。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还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每个所述侧壁、所述上端面以及所述下端面的表面而固定安装,形成一连续的回路冷却管道,其中,所述冷却管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中,所述冷却管通过黏胶固定安装在所述电瓶侧壁、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表面。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中,所述冷却管通过压块固定在所述电瓶侧壁、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表面。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中,所述冷却管为铜管。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所述侧壁上。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中,所述冷却管与所述贯通凹槽的大小相适配,所述冷却管嵌入固定在所述贯通凹槽之中。上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在所述接线柱的表面设置绝缘保护层。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本技术中通过在电瓶表面固定安装冷却管,通过将冷却水从入水口注入至冷却管中并经过冷却管形成的回路最终从出水口流出,通过冷却水的循环带走电瓶产生的热量,降低了电瓶的温度,从而达到保护电瓶的效果。另外,本技术还同在电瓶中设置贯穿型的凹槽,并将冷却管安装在凹槽中,进一步增大了冷却水与电瓶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地降低了电瓶的温度。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冷却车用电瓶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冷却车用电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原理图和具体操作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一种冷却车用电瓶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包括电瓶I,电瓶I为一多面体,包括多个侧壁11和一个上端面12以及一个下端面13 ;电瓶I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2 ;还包括冷却管3,冷却管3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环绕行驶,使得冷却管3环绕经过电瓶I的每个侧壁11的表面、上端面12的表面以及下端面13的表面并固定安装在侧壁11、上端面12以及下端面13上,形成一连续的回路冷却管道,其中,冷却管3进水口 31和出水口 32位于同一侧壁11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3通过黏胶,例如,ABS黏胶,固定安装在电瓶I侧壁11的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3通过压块固定在电瓶I侧壁11、上端面12以及下端面13的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3为铜管,利用铜管的导热性能够更好地进行热量交换,达到更好地降温效果。实施中,通过冷却管3的进水口 31注入冷却水,冷却水流经冷却管3形成的一个盘绕在电瓶I侧壁11上的回路,和电瓶I接触,进行热量交换,将电瓶I中的热量吸收,最终从出水口 32流出,从而达到降低电瓶I温度的效果。实施例二 —种冷却车用电瓶,其中,包括电瓶I,电瓶I为一多面体,包括多个侧面11和一个上端面12以及一个下端面13,在电瓶I的上端面12设置接线柱2 ;在电瓶I的侧壁11、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上设置贯通凹槽4,贯通凹槽4从一个电瓶I的一个侧壁11为起点,并且贯通凹槽4经过贯通凹槽4的所有侧壁11、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以及电瓶I的内部并最终回到起点所在的侧壁11,最终形成一回路型的凹槽;在贯通凹槽4中固定安装冷却管(图中未标示),冷却管环绕电瓶I的侧壁形成回路,冷却管进水口 31和出水口 32位于同一侧壁上。实施中,由于冷却管安装在回路型的贯通凹槽4中,因而也形成了一种回路冷却管,向冷却管中注入冷却水,冷却水从电瓶I的侧壁11流进位于电瓶I内部的贯通凹槽4中的冷却管,再沿着路径流进位于侧壁11、上端面12和下端面13的表面的冷却管中,如此通管循环,最终从出水口 32处流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与贯通凹槽4的大小相适配,所述冷却管嵌入固定在贯通凹槽4之中。另外,还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将冷却管固定在贯通凹槽4之中。还可以采取多种现有的其他固定方式加以固定,在此不再予以赘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接线柱2的表面设置绝缘保护层(图中未标示),利用该绝缘保护层能够防止水进入接线柱2中引起短路,还可以防止断裂等其它防护作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增大了冷却管与电瓶I的接触面积,起到了更好的冷却效果。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在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在所述电瓶的侧壁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贯穿所述电瓶的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表面以及所述电瓶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内部,形成一回路型的凹槽;在所述贯通凹槽中固定安装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回路。2.—种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还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每个所述侧壁、所述上端面以及所述下端面的表面而固定安装,形成一连续的回路冷却管道,其中,所述冷却管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通过黏胶固定安装在所述电瓶侧壁、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通过压块固定在所述电瓶侧壁、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为铜管。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为铜管。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为铜管。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所述侧壁上。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与所述贯通凹槽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车用电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瓶,包括多个侧壁和一个上端面以及一个下端面,在所述电瓶的上端面设置接线柱;在所述电瓶的侧壁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贯穿所述电瓶的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表面以及所述电瓶侧壁、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的内部,形成一回路型的凹槽;在所述贯通凹槽中固定安装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环绕所述电瓶的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魁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魁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