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浩专利>正文

新型偏瘫助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4019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23:19
新型偏瘫助行器,涉及一种康复医学领域的康复器具。由两个“n”型管构成,“n”型管开口朝下,两端着地,靠身体侧为矮“n”型管,矮“n”型管外倾与地面成850,外侧为高“n”型管,高“n”型管内倾与地面成750,靠身体侧矮“n”型管上端两侧连于外侧高“n”型管的上2/3处,高矮“n”型管呈200;高“n”型管中下1/3部安装有横杆;矮“n”型管内侧安装有“u”形拉杆,“u”形拉杆两侧分别通过金属片连接在高“n”型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稳定性好,行走时符合人体力学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康复医学领域的康复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能辅助偏瘫病人站立和行走功能恢复的偏瘫助行器。
技术介绍
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是一侧(上、下)肢体的瘫痪,导致患者卧床不起,无法仅靠健侧站立及行走。通常,一位偏瘫患者如要站立起来或行走,会选择健侧手持助行器,如拐杖等来增加身体的一个支撑点。目前,偏瘫病人的康复助立助行器俱包括常用的(单脚)拐杖,四(点)脚拐杖和轮椅等。常用的单(点)脚拐杖,由于只有一点(脚)着地,稳定性差,而不适于偏瘫早期的使用。四(点)脚拐杖虽有四(点)脚着地,增加了稳定性,然而,由于四(点)脚拐杖的拐杖杆与地面是垂直的,而患者健侧手握持四(点)脚拐杖时,其肩、肘、手三点所连 成的平面与拐杖本身垂直面不在同一平面,这增加了站立及行走时健侧上肢的力量要求及整个身体的不稳定性,所以亦不适于偏瘫早期的使用。至于轮椅,虽是不错的运行工具,但其对偏瘫患者的站立、步行锻炼作用不大。目前,国外有一款适于偏瘫病人的助行器(国内亦有引进),其设计由高矮两“η”形管成犄角而成,高“η”形管在内/近身体侧,矮“η”形管在外,整体呈一定的斜行走向,患者健侧手持这种助行器时,肩肘手三点所连成的平面与助行器的斜行作用力面有一定的连续性。同时,这种助行器四脚着地,稳定性亦大大增加,所以,这款助行器适合于早中期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但是,这款助行器有三点明显不足。I.其内侧高“η”形管外倾5-10度,病人使用时,其躯干不得不侧倾向助行器以维持身体重心的稳定,这样不仅费力而且可能导致病人体态的过度侧屈;2.其外侧矮“η”形管的作用力点在高“η”形管的中上端(约上2/3处),而使用者上肢的作用力在高“η”形管的最上端(手柄处),两作用力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可能致使此助行器对肩肘腕各关节的力量要求会更高(费力);3.高矮两“η”形管成30度犄角,而根据肩肘腕关节的力学原理,持助行辅助器具(如拐杖)行走时,上臂与躯干在肩关节处的角度以15-20度为宜。但在这里,两“η”形管组成的犄角与上臂和躯干所成角度是不等的,这样会对使用者肩部有更多的力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面所述缺陷,提供一种稳定性好,行走时符合人体力学要求的偏瘫助行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偏瘫助行器,由两个“η”型管构成,“η”型管开口朝下,两端着地,其特征在于,靠身体侧为矮“η”型管,矮“η”型管外倾与地面成85°,外侧为高“η”型管,高“η”型管主体(非着地端)内倾与地面成75°,靠身体侧矮“η”型管上端两侧连于外侧高“η”型管的上2/3处,高矮“η”型管相倚呈20° ;高“11”型管中下1/3部安装有横杆以稳定两管脚的间距;矮“11”型管内侧安装有“u”形拉杆,“u”形拉杆两侧分别通过金属片连接在高“η”型管上以助此助行器收缩及展开之用。所述高“η”型管与矮“η”型管上端设有手柄。所述高“η”型管与矮“η”型管下侧管脚由外管、内管、滑行螺帽和内管橡胶套构成,外管上设有高度调节孔,内管上端安装有伸缩栓,滑行螺帽安装在内管上,内管伸入外管,伸缩栓插入高度调节孔内固定高度后,滑行螺帽上滑与外管下端的螺纹对应拧紧固定,内管的下端(着地端)安装有内管橡胶套以减缓助行器着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的上行。所述高度调节孔的个数为5-8个。所述高“η”型管管脚下端(着地端)及其上的橡胶套与地面垂直但与高“η”型管的主体部成165°夹角以更好的维持高矮“η”型管四脚共同着地时的均衡稳定。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时,将“u”形拉杆向下翻转置于横杆上,展开助行器,患者靠坐在椅子上,置助行器于患者健侧稍前外方,手握矮“η”型管上端手柄处保持身 体平衡缓慢站起,然后握住高“η”型管上端手柄处,患者也可在康复辅助者帮助下站起后,立即以健侧之手握住助行器高“η”型管上端手柄处,同时身体稍侧于健侧,身体重心介于健侧下肢和手握的助行器之间。以此姿式站立时,肩关节处上臂与躯干成15-20度角。稳住这种站姿1-2秒后,患者就可在辅助者的帮助下进行步行训练了。训练时,辅助者最好帮患者系上一较宽松安全腰带,以便辅助者在患者行走训练失衡时牵拉住患者以防其跌倒。步态行进时,患者先用健侧上肢前移助行器一小步,然后患侧下肢前行一小步,接着健侧下肢再前行,以此来进行三点式步态训练,如此反复前行而达到下肢行走的康复目的。不使用时,将“u”形拉杆向上翻转,助行器就收缩折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下端调节孔的调节,本技术可因人而异调节到不同高度,同时,外侧高“η”型管内倾与地平面成75°角,这样,人体化的高度以及外侧高“η”型管的倾斜度,二者使患者手持此助行器站立时,可以保证肘关节曲25度左右(正常20-30度为宜),上臂与躯干呈20度左右角,这些角度符合人体步态训练时的省力原则。另夕卜,患者使用本技术时,其作用在高“η”型管手柄处的作用力方向与高“η”型管的斜行走向在同一个平面内;靠身体侧矮“η”型管外倾与地平面成85°角,此角度使矮“η”型管给高“η”型管起到提供支撑及分力的作用,患者使用更省力;本技术高矮“η”型管上的手柄高低错开,有利于病人扶着站起,且四脚着地,平稳且轻便,左、右手均可使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管脚结构示意图。图中,I高“η”型管,2矮“η”型管,3手柄,4横杆,5 “u”形拉杆,6金属片,7管脚,8外管,9内管,10滑行螺帽,11内管橡胶套,12高度调节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新型偏瘫助行器,如图I所示,由两个“η”型管构成,“η”型管材料为轻型铝合金,“η”型管开口朝下,两端着地,靠身体侧为矮“η”型管2,矮“η”型管2高度为60-75cm,矮“η”型管2外倾与地面成85°,外侧为高“η”型管1,高“η”型管I高度为75-90cm,高“η”型管I内倾与地面成75°,着地端“n”型管杆内距46cm,着地端高矮“n”型管间距30cm,靠身体侧矮“n”型管2上端两侧通过三角铝片连于外侧高“n”型管I的2/3处,高矮“n”型管呈20° ;高“n”型管I中下部安装有横杆4,可維持高“n”型管I的“n”形弯曲度以及在助行器展开时托住“u”形拉杆5以免“u”形拉杆5过度向下翻转;矮“11”型管2内侧安装有“u”形拉杆5,“u”形拉杆5两侧分别通过金属片6连接在高“n”型管I上。高“n”型管I与矮“n”型管2上端设有手柄3。如图2所示,高“n”型管I与矮“n”型管2下侧管脚7由外管8、内管9、滑行螺帽10和内管橡胶套11构成,外管8管径2厘米,上设有5-8个高度调节孔12,内管9管径I. 8厘米,上端安装有伸缩栓,滑行螺帽10安装在内管9上,内管9伸入外管8,伸缩栓插入高度调节孔12内固定高度后,滑行螺帽10上滑与外管9下端的螺纹对应拧紧固定,内管9的下端安装有内管橡胶套11,保护内管9,減少磨擦,起缓冲作用。高“n”型管I管脚7下端的内管橡胶套11与内管9成165°夹角,使管脚7与地面呈垂直状。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时,将“u”形拉杆5向下翻转置于横杆4上,展开助行器,患者靠坐在椅子上,置助行器于患者健侧稍前外方,手握矮“n”型管2上端手柄3处保持身体平衡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新型偏瘫助行器,由两个“n”型管构成,“n”型管开口朝下,两端着地,其特征在于:靠身体侧为矮“n”型管(2),矮“n”型管(2)外倾与地面成850,外侧为高“n”型管(1),高“n”型管(1)内倾与地面成750,靠身体侧矮“n”型管(2)上端两侧连于外侧高“n”型管(1)的上2/3处,高矮“n”型管呈200;高“n”型管(1)中下1/3部安装有横杆(4);矮“n”型管(2)内侧安装有“u”形拉杆(5),“u”形拉杆(5)两侧分别通过金属片(6)连接在高“n”型管(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偏瘫助行器,由两个“n”型管构成,“n”型管开口朝下,两端着地,其特征在于靠身体侧为矮“n”型管(2),矮“n”型管(2)外倾与地面成85°,外侧为高“n”型管(I),高“n”型管(I)内倾与地面成75°,靠身体侧矮“n”型管(2)上端两侧连于外侧高“n”型管(I)的上2/3处,高矮“n”型管呈20° ;高“n”型管(I)中下1/3部安装有横杆(4);矮“11”型管(2)内侧安装有“u”形拉杆(5),“u”形拉杆(5)两侧分别通过金属片(6)连接在高“n”型管(I)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新型偏瘫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n”型管(I)与矮“n”型管(2)上端设有手柄(3)。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新型偏瘫助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杨曼莉刘莉
申请(专利权)人:刘浩杨曼莉刘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