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致动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2114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构造成借助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的枢转可靠地使锁定杆移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当锁定杆(19)位于锁定位置时,如果电动机使蜗轮(18)沿着一个方向旋转,那么第一配合突部(182)在其枢转方向上与第一配合臂(191)接触,锁定杆(19)枢转至解锁位置,并且此后,第二配合突部(183)与第二配合臂(192)的端部(192a)接触,以使蜗轮(18)停止在第一停止位置。此外,当锁定杆(19)位于解锁位置时,如果电动机使蜗轮(18)沿着另一个方向旋转,那么第二配合突部(184)在其枢转方向上与第二配合臂(192)接触,锁定杆(19)枢转动至锁定位置,并且此后,第一配合突部(181)与第一配合臂(191)的枢转端部(191a)接触,以使蜗轮(18)停止在第二停止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下操作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致动器。
技术介绍
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致动器包括电动机、由电动机转动的蜗轮以及通过门上的手动操作装置(例如,锁芯和锁钮)和通过电动机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的锁定杆(主动杆)。如专利文献I所述,蜗轮的一侧旋转面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外壳上,而蜗轮的另一侧旋转面可选择性地与锁定杆配合,以使锁定杆能够随着蜗轮的旋转而转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现有技术专利文献I JP 3736267B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致动器中,当锁定杆借助由电动机驱动的蜗轮而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锁定杆的进一步旋转被强制性地抑制并且朝向旋转轴线的力施加到蜗轮上,使得蜗轮可能会朝着旋转轴线浮动。因此,过大的负荷作用在朝着旋转轴线倾斜的蜗轮轴承上,使得蜗轮与电动机的蜗杆的配合不太可靠,从而锁定杆不一定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有鉴于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致动器,其中锁定杆借助由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的旋转可以可靠地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前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致动器,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电动机、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齿轮、以及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外壳上并且通过在车门上的手动操作装置的手动操作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枢转的锁定杆,所述齿轮包括位于两侧旋转面中的一侧旋转面上的第一配合突部,和位于另一侧旋转面上的第二配合突部,所述锁定杆包括紧邻地面向所述一侧旋转面的第一配合臂,和紧邻地面向所述另一侧旋转面并且与第一配合臂在径向上间隔预定角度的第二配合臂,其中,当所述锁定杆位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时,所述电动机使所述齿轮沿着一个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配合突部能够在旋转方向上抵靠第一配合臂,从而使所述锁定杆转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并且第二配合突部抵靠第二配合臂的端部,以使所述齿轮停止在第一停止位置,其中,当所述锁定杆位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所述另一个位置时,所述电动机使所述齿轮沿着另一个方向转动,以使第二配合突部能够在旋转方向上抵靠第二配合臂,从而使所述锁定杆转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所述一个位置,并且第一配合突部抵靠第一配合臂的端部,以使所述齿轮停止在第二停止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当所述齿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突部和第二配合突部位于第一配合臂和第二配合臂的转动路径之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当第一配合突部抵靠第一配合臂的端部时,第一配合臂的端部的形状使得从第一配合突部到所述锁定杆的力的作用线变为所述锁定杆转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一个位置的方向, 其中,当第二配合突部抵靠第二配合臂的端部时,第二配合臂的端部的形状使得从第二配合突部到所述锁定杆的力的作用线变为所述锁定杆转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的方向。专利技术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致动器,齿轮的两侧旋转面保持在锁定杆的第一配合臂与第二配合臂之间,使得齿轮在旋转轴线上的运动可以被抑制在最小程度。因此,借助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的转动,锁定杆可以平滑并且可靠地转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从车辆内侦彳观看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门锁装置中的配合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门锁装置的配合单元的后视图。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VII-VII的水平剖视图。图8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处于锁定状态的操作单元的侧视图。图9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处于解锁状态的操作单元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门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沿着图3中的线XIII-XIII的放大剖视图。图14是示出蜗轮和锁定杆的操作的视图。图15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在锁定杆位于锁定位置时的蜗轮和锁定杆的侧视图。图16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在锁定杆处于中间位置时的蜗轮和锁定杆的侧视图。图17是沿着图2中的线XVII-XVII的放大剖视图。图18是沿着图3中的线XVIII-XVIII的放大剖视图。图19是示出内部杆的操作的第一视图。图20是示出内部杆的操作的第二视图。图21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第一和第二提升杆的立体图。图22是从车辆外侧观看的第一和第二提升杆的立体图。图23是从车辆内侧观看的第一和第二提升杆在连接时的立体图。图24是主要部分在发生紧急状况时的第一视图。图25是主要部分在发生紧急状况时的第二视图。图26是主要部分在发生紧急状况时的第三视图。具体实施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图2的后侧和图3的左侧是车辆的前侧;图2的前侧和图3的右侧是 车辆的后侧;图2的右侧和图3的后侧朝向车辆的外侧;图2的左侧和图3的前侧朝向车辆的内侧。在图1-3中,门锁装置I安装在机动车前门后端的内侧,包括用于将车门保持在关闭状态的配合单元2以及与配合单元2连接的操作单元3。在图4-6中,配合单元2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5,其利用三根螺钉4固定在车门后端的内侧面板上;金属制成的盖板6,其用于关闭主体后表面的开口 ;闩锁8,其在主体5内在主体5与盖板6之间枢转以在关闭车门时与固定在车体上的撞针S配合;棘轮10,其在主体5内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5与盖板6之间以与闩锁8配合;金属制成的后板11,其布置在主体5的前面;以及开启杆15,其布置在主体5与后板11之间以与棘轮10 —起旋转。为了使主体5的内部结构清楚,去掉了盖板6。在主体5中形成有螺钉插入孔51,通过其安装螺钉4 ;位于后面的撞针进入槽52,其中在车门关闭时撞针S与其配合;以及如图7所示位于前面的圆筒形支撑部54,其在轴向孔53周围朝着后板11突出,棘轮轴9插入到轴向孔53中而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棘轮10。闩锁8经由闩锁轴7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5中,并且通过闩锁轴7周围的弹簧16朝着待机位置8A(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描绘)受力。棘轮10经由棘轮轴9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5中,并且通过位于棘轮轴9下方的由与主体5 —体形成的突部55支撑的弹簧12朝着图5所示的配合位置受力。在棘轮10—侧形成有配合孔101,开启杆15的折曲配合部151配合在该配合孔中。在图7中,棘轮轴9布置在盖板6的轴向孔62、主体5的轴向孔53以及后板11的轴向孔113中。棘轮轴9的位于盖板6的一端和位于后板11的另一端分别填塞在盖板6的轴向孔62和后板11的轴向孔113周围。在图5中,弹簧12的一端121与主体5配合,另一端122与位于棘轮10前面的配合孔101周围的U型突部103配合,因而沿着与闩锁8配合的方向朝棘轮10施加力并且经由棘轮10将力传递至开启杆15。在当车门关闭时闩锁8与撞针S配合的完全闩上位置(如图5中的实线所示),位于棘轮10端部的配合部102与闩锁8的掣爪82配合以将闩锁8保持在完全闩上位置。在当车门打开时闩锁8与撞针S脱离的待机位置8A,棘轮10的配合部102抵靠闩锁8的外周缘而不与掣爪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冈智治村上雄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