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丽珍专利>正文

导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0874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3:23
一种导光装置,包含:一条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一个光纤中心的光纤主体、三条或四条埋在该光纤主体内并沿着该长度方向设置的反光条,以及一个将该光纤主体包覆其中的折射层,所述反光条都未与该光纤主体的一个外表面接触,并等角度地围绕该光纤主体的光纤中心。通过在该光纤主体内部埋设三条或四条反光条,并使所述反光条以等角度方式围绕该光纤主体的光纤中心,可以利用所述反光条的反射区域来弥补彼此因阻挡所产生的昏暗区域的亮度,以达到光线全面均匀投射的目的,同时提高导光装置运用时的方便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反射元件来提高光的亮度及均匀度的导光装置。
技术介绍
光纤是一种具有可挠性及可塑性的导光元件,故经常被运用在广告看板、逃生设备等等的照明设备上。但是以往光纤在使用时,当光线由一端射入后,虽然可以因为折射逐渐往另一端传送,但其亮度在传送过程会逐渐递减,造成光均匀度不佳。为了克服前述缺失,申请人曾经申请图1、2所示的其专利证书号为第M374579号的台湾技术专利(相应美国专利第2010/0329606 Al号),其公开一种侧导光纤1,该侧导光纤I包含一个长条形且透明实体的光纤主体11、一个将该光纤主体11包覆其中的折射层12,以及一个长条形并被该折射层12所包覆的反光条13,该反光条13是不透明实 体,其设在该光纤主体11及该折射层12靠接的位置,也就是说,该反光条13相对于该光纤主体11是偏心设置,并包括一个与该光纤主体11贴合的反射面131,以及一个与该折射层12贴合的贴合面132,而该折射层12包括一段对应该反光条13的贴合面132的昏暗区域121,以及一段对应该反光条13的反射面131的发光区域122。当光线由该侧导光纤I的一端进入时,除了会受到该光纤主体11的折射逐渐往另一端传送外,受到该反光条13的阻挡及反射,光线也会集中由该折射层12的发光区域122透射出来,也就是说,由于该反射条13的贴合面132与该折射层12的内表面贴合,故该折射层12上对应该反射条13的贴合面132的昏暗区域121会显得昏暗无光。这种结构的侧导光纤I虽然可以加强光的均匀度及亮度,但该侧导光纤I有部分区域缺乏光线,故不适合运用在需要全方位提供亮度的场合,特别是该侧导光纤I是具有可挠性及可塑性的细长带状,因此,在安装时也需要注意方向性,无形中增加运用的困难度。参阅图3,是US 6,278,827 BI专利技术专利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一种光导管(light transmission tube) 9,该光导管 9 包含一个芯部(core section) 91、一个包覆该芯部91的透明管壳(transparent tubular clad)92,以及三个间隔设置的反射层(reflecting layer) 93a、93b、93c,所述反射层93a、93b、93c都具有一个朝向该芯部91的反射面931,以及一个与该透明管壳92贴合的贴合面932,又该反射层93b及该反射层93c相差90度,而该反射层93a与该反射层93c及该反射层93b都间隔135度,也就是所述反射层93a、93b、93c是以非等角度方式围绕该芯部91的中心。前述专利技术专利所公开的光导管9具有较多数量的反射结构,但由于所述反射层93a.93b.93c都和该透明管壳92贴合,因此,无论光线如何折射及反射,都无法穿透设置所述反射层93a、93b、93c的区域,再加上所述反射层93a、93b、93c以非等角度方式排列,因此,整个光导管9会产生三个光线被阻挡的昏暗区域,故其光线的分布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更佳均匀度,以提高运用方便性的导光装置。本技术的导光装置包含一条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一个光纤中心的光纤主体、三条或四条埋在该光纤主体内并沿着该长度方向设置的反光条,以及一个将该光纤主体包覆其中的折射层,所述反光条都未与该光纤主体的一个外表面接触,并等角度地围绕该光纤主体的光纤中心。本技术的导光装置,所述反光条都具有一个中心点,上述反光条的中心点的连线是正二角形。本技术的导光装置,所述反光条的截面是圆形或者矩形。本技术的导光装置,该光纤主体的截面是圆形。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在该光纤主体内部埋设三条或四条反光条,并使所述反光条以等角度方式围绕该光纤主体的光纤中心,可以利用所述反光条的反射区域来弥补彼此因阻挡所产生的昏暗区域的亮度,以达到光线全面均匀投射的目的,同时提高导光装置运用时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I是证书号为第M374579号的台湾技术专利(相应美国专利为2010/0329606 Al)的一个纵向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I的技术的一个横向剖视图;图3是US 6,278,827 BI专利技术专利的一个横向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横向剖视图;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光线反射示意图,图示该导光装置的一个第一反光条在反射光线时的情况;图7是一个类似图6的光线反射示意图,图示该导光装置的一个第二反光条在反射光线时的情况;图8是一类似图6的光线反射示意图,图示该导光装置的一个第三反光条在反射光线时的情况;图9是一个类似图5的横向剖视图,图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图10是一类似图5的横向剖视图,图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图11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光线反射示意图,图示该导光装置的第一反光条在反射光线时的情况;图12是一个类似图11的光线反射示意图,图示该导光装置的第三反光条在反射光线时的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从下述实施方式所体现的精神来理解本技术,各技术术、语可以基于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来作最宽泛的理解。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参阅图4、5,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装置2可导引一个发光件3的光线,并包含一个光纤主体21、埋在该光纤主体21内的一条第一反光条22、一条第二反光条23、一条第三反光条24,以及一个将该光纤主体21包覆其中的折射层26。本实施例的光纤主体21为透明实心且截面为圆形的塑胶条,其可选择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PS)、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等等塑胶材料来成型,该光纤主体21具有一个围绕一个光纤中心210的外表面211。而该第一反光条22、该第二反光条23及该第三反光条24都是不透明的实心塑胶条,在本实施例选用不透明的PMMA制成,该第一反光条22、该第二反光条23及该第三反光条24是围绕该光纤主体21的光纤中心210,并等角度设置。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反光条22的截面是圆形,并具有一个中心点220,而该第二反光条23的截面也是圆形,并具有一个中心点230,该第三反光条24的截面也是圆形,并具有一个中心点240,该第一反光条22、该第二反光条23及该第三反光条24的直径相同,且所述中心点220、230、240的连线 是正三角形。又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反光条22、该第二反光条23及该第三反光条24都未和该光纤主体21的外表面211接触。本实施例的反射层26是围绕并包覆该光纤主体21,其具有折射光线的功能,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选用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来制造,该反射层26具有一个发光面261。本实施例的导光装置2在使用时,该发光件3的光线是由该导光装置2的一端往另一端传送,并且在传送的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装置,包含:一个光纤主体、三条反光条及一个折射层,该光纤主体沿着一个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一个光纤中心,其包括一个外表面,所述反光条埋在该光纤主体内,并沿着该长度方向设置,而该折射层将该光纤主体包覆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条都未和该光纤主体的外表面接触,并等角度地围绕该光纤主体的光纤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珍
申请(专利权)人:王丽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