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90230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DCH)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对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E-DCH资源;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小区中的公共E-DCH资源既可以用于短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也可以用于长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既确保了覆盖又能够满足用户高速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UplinkPacketAccess)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UplinkPacketAccess)技术通过快速调度、以及物理层快速重传合并等技术手段来改善上行链路分组数据的性能。HSUPA技术引入一种新的传输信道,即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DCH,EnhancedDedicatedTransportChannel),用于承载用户数据,且为单上行方向。承载E-DCH的物理信道是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终端的两个基本操作模式是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其中,连接模式可以进一步分成不同的状态:通用移动通讯系统无线接入网注册区域寻呼信道(URA_PCH,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RadioAccessnetworkRegisterareaPagingChannel)状态、小区寻呼信道(CELL_PCH,CELLPagingChannel)状态、小区前向接入信道(CELL_FACH,CELLForwardAccessChannel)状态、小区专用信道状态(CELL_DCH,CELLDedicatedChannel),这些状态定义了终端可以使用的物理信道以及传输信道的种类。CELL_FACH状态上行可用HSUPA技术,通过E-DCH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有两种,一种是2毫秒的传输时间间隔,即以2毫秒的间隔周期进行E-DCH的调度来发送E-DCH数据,这种2毫秒的传输时间间隔称为短传输时间间隔;另一种是10毫秒的传输时间间隔,即以10毫秒的间隔周期进行E-DCH的调度来发送E-DCH数据,这种10毫秒的传输时间间隔称为长传输时间间隔。类似“永远在线”类型的业务,如电子邮件的推送(PushEmail)、虚拟连接等等,需要在终端和服务器之间频繁发送/接收小包数据,在网络部署时,可以采用常驻CELL_FACH状态来实现,以避免频繁到CELL_DCH的状态迁移。此外,智能手机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中大量运用,需要根据现网状况来着力提升上行链路的使用效率,特别是E-DCH的使用效率。在现有技术中,所有的公共E-DCH资源只能够配置为短传输时间间隔,或者只能够配置为长传输时间间隔。考虑了确保较大的随机接入信道覆盖范围的这个主要约束,网络通常会趋向性选择配置为长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周期。这样,就使得那些具备较大功率余量的终端被迫使用较低速率来传输数据,并使得短传输时间间隔的快速调度所带来的增益不可用;同时,那些具备较小功率余量的终端,也无法从长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周期带来的更大小区边缘覆盖范围中受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和系统,以使得小区中的公共E-DCH资源既可以用于短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也可以用于长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对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DCH)资源;所述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终端以自身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发送E-DCH数据;所述节点B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接收E-DCH数据。所述终端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E-DCH资源,具体为:所述终端接收驻留小区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从中获得如下信息: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的第一扰码集合和第二扰码集合、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所述终端根据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和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测量,并根据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进行判断,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所述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以下其中之一:准则一、依据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进行判断,以及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准则二、依据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进行判断,以及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准则三、依据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进行判断,以及路径损耗门限。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一,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一次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大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二,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大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三,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与路径损耗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小于或等于路径损耗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具体为:如果终端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为短传输时间间隔,则终端在所述第一扰码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扰码对PRACH的前导部分进行加扰,构建PRACH前导编码;如果终端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为长传输时间间隔,则终端在所述第二扰码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扰码对PRACH的前导部分进行加扰,构建PRACH前导编码;所述终端向节点B发送所述PRACH前导编码。所述节点B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接收E-DCH数据,具体为:所述节点B接收RNC发送的节点B应用部分(NBAP)信令,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对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DCH)资源;所述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对驻留小区的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DCH)资源;所述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来使用E-DCH资源,具体为:所述终端接收驻留小区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从中获得如下信息: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的第一扰码集合和第二扰码集合、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所述终端根据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和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测量,并根据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进行判断,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或长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终端通过为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加扰不同的扰码,向节点B通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信息,具体为:如果终端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为短传输时间间隔,则终端在所述第一扰码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扰码对PRACH的前导部分进行加扰,构建PRACH前导编码;如果终端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为长传输时间间隔,则终端在所述第二扰码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扰码对PRACH的前导部分进行加扰,构建PRACH前导编码;所述终端向节点B发送所述PRACH前导编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终端以自身选择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发送E-DCH数据;所述节点B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接收E-DCH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以下其中之一:准则一、依据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进行判断,以及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准则二、依据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进行判断,以及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准则三、依据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进行判断,以及路径损耗门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一,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一次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大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二,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大于主公共导频信道的每码片接收功率与带内功率密度比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RNC发送的RRC信令中的E-DCH的传输时间间隔的判断准则为所述准则三,则终端每隔一个小区前向接入信道状态的测量周期进行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的测量,并将每一次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与路径损耗门限进行比较;如果测量到的驻留小区的路径损耗小于或等于路径损耗门限,则终端选择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否则,终端选择使用长传输时间间隔。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处理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B以终端所选的传输时间间隔进行E-DCH的调度,来接收E-DCH数据,具体为:所述节点B接收RNC发送的节点B应用部分(NBAP)信令,其中包括:在指定小区中,专用于短传输时间间隔的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的第一扰码集合,专用于长传输时间间隔的承载E-DCH的PRACH的前导部分的第二扰码集合;节点B在指定小区中接收到终端发起的PRACH前导,对所接收的PRACH前导进行解扰,如果节点B使用第一扰码集合中的扰码对此PRACH前导成功进行解扰,那么节点B记录所述终端使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如果节点B使用第二扰码集合中的扰码对此PRACH前导成功进行解扰,那么节点B记录所述终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雅珠程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