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此结构包含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至少一楼层、电梯通道以及下通风单元。底部楼层空间包含至少一通风道,通风道包含通风口,且于通风口设置第一风门,第一风门能够开启或关闭;楼层设置于底部楼层空间的上方;在电梯通道设置升降梯,并通过通风道与底部楼层空间连通;下通风单元连接于电梯通道的底部,包含有换气口,且在换气口设置第二风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气体交换结构及方法;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通过电梯升降所产生风压来交换室内外气体的。
技术介绍
一般的气体交换装置通常是利用主动装置如风扇、抽风扇等电器,供给电源产生风压,进而交换室内外的气体。在实际情况中,地下楼层、地下停车场或其他底部楼层空间为不易流通空气的空间。举例而言,地下停车场通常具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废气。如图I所示,图I是绘示已知建筑物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建筑物结构包含有至少一楼层20及地下 停车场7。请参照图I,地下停车场7包含有气孔70、通风道100及风扇700,其中地下停车场7的废气通过气孔70流动至通风道100,并以风扇700进行废气的排放。然而,现有技术是使用主动装置(像是风扇700)排出废气,并输送户外空气至地下停车场,以达到气体的交换。近年来,由于政府推行节能减碳,如何利用被动装置来进行气体交换就变成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需说明的是,被动装置泛指用以其他用途的装置,其中其他用途不包含排放气体。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改善并解决上述缺点,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以被动方式交换室内外的气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通过电梯升降时所产生风压来交换室内外气体。本专利技术的一范畴在于提供一种。在一实施例中,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包含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至少一楼层、电梯通道以及下通风单元。底部楼层空间包含至少一通风道,通风道包含通风口,且在通风口设置第一风门,第一风门能够开启或关闭;至少一楼层设置于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的上方;在电梯通道设置升降梯,并通过通风道与底部楼层空间连通;下通风单元连接于电梯通道的底部,包含有换气口,且在换气口设置第二风门。在实际应用中,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进一步包含有机台。机台用以控制升降梯的上升或下降,并依据升降梯的移动方向以决定第一风门及第二风门的开关。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只需通过被动装置就能进行户内外气体的交换,故能够以被动装置进行气体交换,进而达到节能省碳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仅通过电梯的升降就能将户外新鲜空气输送至底部楼层空间,对于属于不易流通空气的底部楼层空间具实质效益。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是绘示已知建筑物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4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5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方法中排气的流程图;以及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方法中进气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建筑物交换结构7:地下停车场2:地面70 :气孔10 :底部楼层空间700 :风扇20 :楼层30:电梯通道40 :下通风单元50 :机台60 :顶部空间100 :通风道101:通风口110:气孔120:气阀121 :排气阀122:进气阀300 :升降梯400:换气口600:换气口Dl :第一风门D2:第二风门Pl :第一弹性垫P2 :第二弹性垫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为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在此实施例中,该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能够进行户内外气体的交换。请参照图2,图2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I可以是家用住宅、别墅、宿舍、饭店、旅馆、民宿、商用大楼、厂房建筑、医院病房、车站、机场或其他类型的复合式建筑。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I包含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10、至少一楼层20、电梯通道30以及下通风单元40。底部楼层空间10包含有至少一通风道100,通风道100包含通风口 101,且第一风门Dl设置于通风口 101,第一风门Dl能够开启或关闭。此外,楼层20设置于底部楼层空间10的上方。如图2所示,下通风单元40为地下空间排气口,其一端连接于电梯通道30底部并往上延伸,使得另一端露出地面2并形成有换气口 400,且第二风门D2设置于换气口 400。在其他实施例(图未示)中,下通风单元可以完全设置于地面上。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I进一步包含顶部空间60,顶部空间60设置于电梯通道30的上方,包含换气口 600,用以排风或进风。电梯通道30利用下通风单元40及顶部空间60与户外的空间连通,使得电梯通道30与户外空间的气体得以进行交换。在其他实施例(图未示)中,可以选择不设置顶部空间,而使用其他通风装置或方式以促进与户外的气体交换。 此外,电梯通道30通过通风道100与底部楼层空间10连通。在电梯通道30设置升降梯300,升降梯300在电梯通道30中升降往返。为了增加升降梯300升降时所产生的风压,因此升降梯300的底面积设计成略小于电梯通道30截面积,因此当升降梯300上升或下降时,升降梯300与电梯通道30的交互作用,类似于活塞运动,进而产生一定风压。在此实施例中,升降梯300的底面积与电梯通道30截面积的比值范围较佳为O. 97 O. 85之间,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比值范围亦可为O. 90 O. 72,0. 83 O. 55,0. 81 O. 47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I进一步包含机台50,并设置于顶部空间60。机台50用以控制升降梯300的上升或下降,并依据升降梯300的移动方向以决定第一风门Dl及第二风门D2的开关。通过第一风门Dl及第二风门D2的开关,使得气体能于通风道100、电梯通道30及户外进行交换。在其他实施例(图未示)中,机台可以选择不设置于顶部空间,并不以此例为限。在此实施例中,通风道100包含至少一气孔110,且至少一气阀120设置于气孔110。气阀120包含排气阀121及进气阀122。排气阀121包含第一弹性垫P1,第一弹性垫Pl设置于通风道100侧壁内侧,并可开阖地覆盖气孔110。进气阀122包含第二弹性垫P2,第二弹性垫P2设置于通风道100侧壁外侧,并可开阖地覆盖气孔110。由于升降梯300所产生的风压可影响第一弹性垫Pl及第二弹性垫P2的开启或闭合,因此是一种利用升降梯300升降的被动气体交换方式。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垫Pl及第二弹性垫P2的面积与气孔110截面积的比值范围较佳为I. 2 3. O之间。然而在其他实施例(图未示)中,两者的比值范围亦可为2. 4 5. O、I. 8 2. 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弹性垫Pl及第二弹性垫P2可开阖地覆盖气孔110,第一弹性垫Pl及第二弹性垫P2的材质可选自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等材料,以利风压驱动其开启或闭合。在其他实施例(图未示)中,第一弹性垫及第二弹性垫的材质可选择使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并不以此例为限。请参照图2,当升降梯300朝向远离下通风单元40的方向移动时,机台50控制第一风门Dl开启及第二风门D2关闭,使得升降梯300所产生的风压可影响第一弹性垫Pl开启及第二弹性垫P2闭合。因此,底部楼层空间10中的气体能经由排气阀121进入通风道100,并经由第一风门Dl进入电梯通道30。如图3所示,当升降梯300朝向下通风单元40的方向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包含: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该底部楼层空间包含至少一通风道,该通风道包含一通风口,且一第一风门设置于该通风口,该第一风门能够开启或关闭;至少一楼层,设置于该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的上方;一电梯通道,设置一升降梯于该电梯通道,并通过该通风道与该底部楼层空间连通;以及一下通风单元,连接于该电梯通道的底部,包含一换气口,且一第二风门设置于该换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4.15 TW 1001131241.一种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包含 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该底部楼层空间包含至少一通风道,该通风道包含一通风口,且一第一风门设置于该通风口,该第一风门能够开启或关闭; 至少一楼层,设置于该至少一底部楼层空间的上方; 一电梯通道,设置一升降梯于该电梯通道,并通过该通风道与该底部楼层空间连通;以及 一下通风单元,连接于该电梯通道的底部,包含一换气口,且一第二风门设置于该换气□。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进一步包含 一机台,用以控制该升降梯的上升或下降,并依据该升降梯的移动方向以决定该第一风门及该第二风门的开关。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更进一步包含 一顶部空间,设置于该电梯通道的上方,包含一换气口,用以排风或进风。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气体交换结构,其中该通风道包含至少一气孔,且至少一气阀设置于该气孔,该气阀包含 一排气阀,包含一第一弹性垫,该第一弹性垫设置于该通风道侧壁内侧,并可开阖地覆盖该气孔;以及 一进气阀,包含一第二弹性垫,该第二弹性垫设置于该通风道侧壁外侧,并可开阖地覆盖该气孔。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气体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衍樑,
申请(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