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举升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9094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2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举升门结构,其中,举升门(1)的内板(2)包括:外框形成部(11),具有包含左右1对柱部(19)的1对侧缘框部(18)、及与该侧缘框部(18)一体形成的下端框部(17);内框形成部(12),在车窗开口部(5a)的下缘部与外框形成部(11)连接;面板部(14),封堵由外框形成部(11)及内框形成部(12)所包围的部分;其中,面板部(14)包括:外侧面板部(31),抵接于所述外板(3);内侧面板部(32),以与外侧面板部(31)连接的方式与该外侧面板部一体形成且相对于所述外侧面板部向车室侧突出而且连接于所述外框形成部或所述内框形成部。由此,可使举升门轻量化并且提高其刚性及商品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开闭车辆后部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举升门结构,尤其涉及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内板与外板的车辆用举升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将掀背型乘用车等的形成在车辆后部上的开口部能够开闭地予以覆盖的举升门通过将由钢板形成的内板与外板的外缘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由于车身的重量对车辆的燃耗性能影响较大,因此,为了减轻车身重量,举升门的合成树脂化被积极地推进。通过使举升门的内板与外板合成树脂化,与钢板制的举升门相比可大幅减轻车身重量。而且通过使上述外板合成树脂化可使扰流板等外装部件与举升门一体成形,通过使内板合成树脂化可使装饰件等内装部件一体成形,因此可削减车辆的部件数目,还可降低制造成本。 举升门与车辆的侧门或行李箱盖等相比为较大的车身结构部件,在进行举升门的开闭操作时,由于以固定在后顶梁上的铰链为旋转中心而大幅度地进行旋转动作,因此为了承受伴随该开闭操作而产生的弯曲应力或扭转应力而要求举升门具有高的刚性。因此,在使举升门合成树脂化的情况下,对于伴随开闭操作而产生的弯曲应力或扭转应力集中的部位另行设置多个加强件等以提高举升门的刚性。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7360号中记载的车辆用举升门结构中,合成树脂制的外板分为上侧部和下侧部这两部分而成形,其中,上侧部包括扰流板部和透明的窗部,下侧部包括车号牌安装部,该外板的外缘端部与合成树脂制内板的外缘端部利用粘合剂而接合。由此,以合成树脂形成窗部来代替后车窗玻璃,并且简化后车窗玻璃的安装部结构,从而可实现举升门的轻量化。上述公报所公开的举升门结构中,将合成树脂制的后车窗一体成形在外板上,因此可简化举升门结构从而减轻举升门的重量。然而,从乘员的舒适性或车辆的外观性等观点考虑而将举升门的车窗开口部设计为比较大的开口的情形也不少。若将与如此大型的开口部对应的后车窗玻璃取代为具有上述透明的合成树脂,合成树脂虽然与玻璃相比重量轻但刚性较低,因此存在无法获得作为后车窗所要求的刚性及部件精度的担忧。为此,也可考虑在合成树脂制的举升门上安装玻璃制的后车窗,但此时,在举升门上除了伴随开闭操作而产生的弯曲负荷或扭转负荷之外,还作用有后车窗玻璃的重量,从而需要用于支撑这些负荷及重量的刚性。因此,需要增大内板或外板的板厚,或者另行设置用于增大刚性的加强件。另一方面,由于外板的外侧表面形成外观的造型面,因此与安装车辆装备品等的内板相比,其具有凹凸较少的较大面积的板面部分。在该板面部分产生因车身振动所引起的膜振动、或因开闭操作举升门时的推压所引起的凹陷的可能性较高,造型面的这样的膜振动或凹陷的产生会对举升门的商品价值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在使外板合成树脂化时,由于与相同板厚的钢板制外板相比膜振动或凹陷的产生变得显著,从而存在商品价值进一步恶化的担忧。因此,为提高外板的板面刚性而需要增大外板的板厚或在板面部分的背面另行设置加强肋或者加强件。如上所述,为提高举升门的刚性而增大板厚或追加加强件等会导致举升门的重量增加。即,尽管通过使内板或外板合成树脂化来实现举升门的轻量化,但为解决刚性不足而另行增大各面板的板厚或追加加强件会导致重量增加,其结果,有可能将举升门的合成树脂化所带来的车身重量减轻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举升门轻量化并且提高其刚性及商品价值的车辆用举升门结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用举升门结构,能够开闭车辆后部上形成的开口部,其包括车窗玻璃;合成树脂制的内板,形成有安装所述车窗玻璃的车窗开口部;合成树脂制的外板,接合在所述内板的车辆外侧;其中,所述内板包括外框形成部,具有包含左右I对柱部的I对侧缘框部、及与该侧缘框部一体形成的下端框部,而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 “ ”状;内框形成部,在所述车窗开口部的下缘部与所述外框形成部连接,而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状;面板部,封堵由所述外框形成部与所述内框形成部所包围的部分;其中,所述面板部上设有外侧面板部及内侧面板部,所述外侧面板部抵接或接近所述外板,所述内侧面板部以与所述外侧面板部连接的方式与该外侧面板部一体形成且相对于所述外侧面板部向车室侧突出而且连接于所述外框形成部及所述内框形成部的至少一者。在该车辆用举升门结构中,由于内板的外框形成部具有包含左右I对柱部的I对侧缘框部及与该侧缘框部一体形成的下端框部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 - ”状,因此可在从一侧的柱部的上端部经由下端框部至另一侧的柱部的上端部的范围形成连续的剖面“ - ”状部,从而可牢固地支撑被输入举升门的弯曲负荷。而且,由于内板的内框形成部与外框形成部连接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状,因此可将内板的形状形成为格子形状,从而可提高各侧缘框部的扭转刚性。另外,由于在内板的面板部上设置有外侧面板部以及与该外侧面板部连续而一体成形的内侧面板部,因此可由内板整体支撑并吸收被输入外框形成部与内框形成部的弯曲负荷和扭转负荷。而且,在使设置在内板的面板部上的外侧面板部与外板抵接的情况下,可利用内板提高外板的板面刚性,从而可抑制外板的膜振动或凹陷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使上述外侧面板部以接近外板的方式进行设置的情况下,可通过伴随膜振动或凹陷而变形的外板与外侧面板部相抵接来抑制比此更大的膜振动或凹陷的发生。因此,无需增大内板或外板的板厚或者增设用于增大刚性的加强件等,而通过改善内板的结构,便可在实现合成树脂制举升门的轻量化的情况下增大其刚性,并且提高其商品价值。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板还包括1对纵壁部,在车宽方向中途位置与所述内框形成部连接且分别将所述外框形成部与设置在所述举升门结构上的机构设置部之间左右分隔;其中,所述I对纵壁部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状,所述外侧面板部与所述纵壁部、所述内框形成部、所述侧缘框部及所述下端框部中的至少相邻的两者连续。采用如此使内板的外侧面板部与所述纵壁部、所述内框形成部、所述侧缘框部及所述下端框部中的至少相邻的两者连接的结构时,可进一步提高内板的刚性和外板的板面刚性。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侧面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与所述纵壁部、所述内框形成部及所述侧缘框部连续。根据该结构,可由内板整体效率良好地支撑被输入内板的纵壁部、内框形成部及下端框部的弯曲负荷和扭转负荷,并且可在车宽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进一步提高外板的板面刚性。 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板还包括横壁部,连结所述左右I对纵壁部的上端部;所述车辆用举升门结构还包括装饰部件,从车室侧覆盖由所述横壁部、所述I对纵壁部及所述外框形成部的下端框部所包围的部分。根据该结构,可由较少个数的装饰部件效率良好地覆盖设置在上述左右纵壁部21之间的机构设置部,因此可使举升门充分地轻量化,并且提高其外观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商品价值。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纵壁部和所述横壁部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状。根据该结构,无需增大纵壁部及横壁部的板厚即可充分确保其刚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闻举升门的刚性。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侧面板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外框形成部及所述内框形成部连接的剖面“〕”状的加强部。如此在内侧面板部上形成与外框形成部及内框形成部连接的剖面“ 口 ”状的加强部时,可由内板整体支撑并吸收被输入内板的外框形成部与内框形成部的弯曲负荷和扭转负荷。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举升门结构,能够开闭车辆后部上形成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窗玻璃;合成树脂制的内板,形成有安装所述车窗玻璃的车窗开口部;合成树脂制的外板,接合在所述内板的车辆外侧;其中,所述内板包括:外框形成部,具有包含左右1对柱部的1对侧缘框部、及与该侧缘框部一体形成的下端框部,而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コ”状;内框形成部,在所述车窗开口部的下缘部与所述外框形成部连接,而且形成为向车辆外侧敞开的剖面“コ”状;面板部,封堵由所述外框形成部与所述内框形成部所包围的部分;其中,所述面板部上设有外侧面板部及内侧面板部,所述外侧面板部抵接或接近所述外板,所述内侧面板部以与所述外侧面板部连接的方式与该外侧面板部一体形成且相对于所述外侧面板部向车室侧突出而且连接于所述外框形成部及所述内框形成部的至少一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筑山那月松本浩一播摩一成池水直行居藏毅山下纯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