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反馈减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86589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6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压力反馈减压阀,包括阀体、阀盖部件、上盖、膜片、膜片压板、阀杆、阀盘、调节螺母、活塞、调压弹簧等部件,其阀体内部具有上、下腔和连通上、下腔的截流阀孔,上腔为介质出口,下腔为介质进口;在阀体上开设有一与上腔连通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在上盖上开设有一阀后反馈压力进口;阀后反馈压力出口与阀后反馈压力进口之间通过一阀后反馈压力管连通,在阀后压力反馈管上串接一截止阀;阀盘由下而下盖在截流阀口上,用以控制所述截流阀孔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开启大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阀前压力作用于截流阀孔的有效面积变小,且截流阀孔开启度的大小依靠阀后压力进行调节,因而阀后压力受阀前压力影响小,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介质为空气、蒸汽、滑油、淡水的减压阀,特别涉及一种压力反馈减压阀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现有的减压阀均为弹簧膜片式结构,其结构特点是截流口为板状阀瓣密封形式,进出介质方式是上腔为介质进口下腔为介质出口,这种结构的减压阀有很多突出的缺点,其一。密封件阀板是平面形状的,接触面积大,且直接受阀前压力的作用。因而阀后的压力就相应受其影响,使其不稳定;其二,因受加工精度影响,零件装配后,阀瓣与阀座之间的间隙即不可调节,这样,对于同一型号的减压阀,其每个阀口的流量特性都不都一致,一个阀一个样,给测试带来极大的不便;其三,减压阀需要有较大的流量和较高的稳定性,为达到此要求,则需加大板状阀瓣密封和膜片的有效面积才行,因此就相应地加大了减 压阀的重量,整个减压阀就成了一个体积大、重量大的笨家伙。如DN100型的减压阀,重量达125公斤以上,这样大的重量和体积给安装和维修带来了不便,甚至在某些场合根本无法安装;其四,现有的加压阀的调压弹簧安装在阀体内,维修时需要打开阀体,极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减压阀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压力反馈减压阀,该压力反馈加压阀打破了国内现有的自力式压力调节阀的常规结构模式,减压范围广、结构简便的优点。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压力反馈减压阀,包括一阀体,所述阀体内部具有一上腔和一下腔以及用以连通所述上腔和下腔的截流阀孔,在所述阀体上设置有阀盖孔和分别位于阀盖孔一侧的放泄孔,所述阀盖孔放泄孔与所述上腔相通,在所述放泄孔上旋接有放泄螺塞;—通过紧固件和填料座安装在所述阀盖孔上的阀盖部件,所述阀盖部件分为下部的阀盖和上部的膜片座以及用以连接阀盖和膜片座的支撑部分,在所述支撑部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调节螺母安装平台,所述调节螺母安装平台上旋有一个调节螺母;在所述膜片座的中心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活塞孔,活塞孔内放置一活塞;一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膜片座上的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膜片座共同界定出一调压腔;一通过所述上盖压在膜片座上的膜片,所述膜片将所述调压腔分成上、下调压腔;一位于所述上调压腔内且压在所述膜片上的膜片压板;一中间穿过所述调节螺母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依次穿过阀盖后连接一阀盘,所述阀杆的上端依次穿过所述活塞和膜片后与所述膜片压板连接;套在所述阀杆上的调压弹簧和弹簧垫,所述弹簧垫位于所述调压螺母的上方且接触所述调节螺母;弹簧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所述活塞和弹簧垫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上开设有一位于阀盖孔另一侧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所述阀后反馈压力出口与所述上腔连通;在上盖上开设有一阀后反馈压力进口 ;所述阀后反馈压力出口与阀后反馈压力进口之间通过一阀后反馈压力管连通,在所述阀后压力反馈管上串接一截止阀;所述阀体内的上腔为介质出口,下腔为介质进口,所述阀盘由下而下盖在所述截流阀口上,用以控制所述截流阀孔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开启大小。在所述阀盖的中心开设有一轴向的填料孔,在所述填料孔内通过填料压紧螺母放置有柔性石墨填料筒;所述阀杆的下端穿过所述填料压紧螺母和柔性石墨填料筒后连接阀盘。所述阀盖部件的支撑部分为敞开式结构。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使得阀前压力作用于截流阀孔的有效面积变小,且截流阀孔开启度的大小依靠阀后压力进行调节,因而阀后压力受阀前压力影响小,提高了它的稳定性。同时使得同一口径的阀具有流量特性一致性好的优点,减压范围扩大。另由于阀盖部件的支撑部分为敞开式结构,调压弹簧损坏时维修方便。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参见图I和图2,图中所示的压力反馈减压阀,包括一个阀体100,该阀体100内部具有一上腔Iio和一个下腔120,上腔110用作介质出口,下腔120用作介质进口,在阀体100内还具有一截流阀孔130,截流阀孔130连通上腔110和下腔120。下腔120内的介质通过截流阀孔130流入上腔120内。在阀体100上设置有阀盖孔140和分别位于阀盖孔140两侧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150、放泄孔160,阀盖孔140、阀后反馈压力出口 150和放泄孔160与上腔110相通;在放泄孔160上旋有放泄螺塞170。该压力反馈减压阀还包括一阀盖部件200,该阀盖部件200分为下部的阀盖210和上部的膜片座220以及用以连接阀盖210和膜片座220的支撑部分230,阀盖210通过双头螺栓211和螺母212安装在阀体100上,阀盖210盖住阀盖孔140,在阀盖210与阀体100之间设置有填料座310。另为了更好地密封,在阀盖210的中心开设有一轴向的填料孔213,填料孔213内通过填料压紧螺母320放置有柔性石墨填料筒330。支撑部分230为敞开式结构。在膜片座220的中心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活塞孔221,活塞孔221内放置一活塞340,活塞340的中心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阀杆孔341。在支撑部分23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调压螺母安装平台240,螺母安装平台240上开设有一轴向螺纹孔241,轴向螺纹孔241内旋有一调压螺母350。该压力反馈减压阀的上盖360通过双头螺栓361和螺母362安装在膜片座220上,上盖360与膜片座220共同界定出一调压腔;上盖360上开设有一阀后反馈压力进口 363。该压力反馈减压阀的膜片370通过上盖360压在膜片座220上,膜片370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371且该膜片370将调压腔分成上、下调压腔381、382。在上调压腔381内设置有一膜片压板390,膜片压板390压在膜片370上。该压力反馈减压阀的阀杆400的中间穿过调压螺母350,其下端依次穿过填料压紧螺母320和柔性石墨填料筒220后通过压紧螺母410、控制垫420连接一阀盘430,阀盘430由上而下盖在截流阀孔130上,以控制截流阀孔130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开启大小;阀 杆400的上端依次穿过活塞340上的阀杆孔341和膜片370的中心孔371后通过弹簧垫圈391、螺母392与膜片压板390连接。在阀杆400上套有一弹簧垫440和调压弹簧450,弹簧垫440和调压弹簧450位于调压螺母安装平台240上方,弹簧垫440的底部接触到调压螺母350。调压弹簧450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活塞340和弹簧垫440接触。该压力反馈减压阀的阀后压力反馈管500的下端通过管接头510与阀体100上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 150连接,上端通过管接头520与上盖360上的阀后反馈压力进口 363连接,在压力反馈管500上串接一截止阀530。设置截止阀530的目的是方便该压力反馈减压阀的维修。本技术的压力反馈减压阀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旋转调压螺母350,通过调压弹簧450并配合活塞340、膜片370,带动阀杆400和阀盘430以控制控制截流阀孔130的开启度,来控制下腔120流入上腔110内介质的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阀后压力的目的。当不使用介质时,即阀后介质不流出时,上腔110内的压力增大,上腔110内的压力由阀体100上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 150、阀后压力反馈管500、上盖360上的阀后反馈压力进口 361反馈到膜片370上,顶着膜片370下降,而膜片37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压力反馈减压阀,包括:一阀体,所述阀体内部具有一上腔和一下腔以及用以连通所述上腔和下腔的截流阀孔,在所述阀体上设置有阀盖孔和分别位于阀盖孔一侧的放泄孔,所述阀盖孔放泄孔与所述上腔相通,在所述放泄孔上旋接有放泄螺塞;一通过紧固件和填料座安装在所述阀盖孔上的阀盖部件,所述阀盖部件分为下部的阀盖和上部的膜片座以及用以连接阀盖和膜片座的支撑部分,在所述支撑部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调节螺母安装平台,所述调节螺母安装平台上旋有一个调节螺母;在所述膜片座的中心开设有一上下贯通的活塞孔,活塞孔内放置一活塞;一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膜片座上的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膜片座共同界定出一调压腔;一通过所述上盖压在膜片座上的膜片,所述膜片将所述调压腔分成上、下调压腔;一位于所述上调压腔内且压在所述膜片上的膜片压板;一中间穿过所述调节螺母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依次穿过阀盖后连接一阀盘,所述阀杆的上端依次穿过所述活塞和膜片后与所述膜片压板连接;套在所述阀杆上的调压弹簧和弹簧垫,所述弹簧垫位于所述调压螺母的上方且接触所述调节螺母;弹簧的上、下端面分别与所述活塞和弹簧垫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上开设有一位于阀盖孔另一侧的阀后反馈压力出口,所述阀后反馈压力出口与所述上腔连通;在上盖上开设有一阀后反馈压力进口;所述阀后反馈压力出口与阀后反馈压力进口之间通过一阀后反馈压力管连通,在所述阀后压力反馈管上串接一截止阀;所述阀体内的上腔为介质出口,下腔为介质进口,所述阀盘由下而下盖在所述截流阀口上,用以控制所述截流阀孔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开启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井和海船用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