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7946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7:02
一种动力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采集单元(1),比较判断单元(2),突变评估单元(3)以及控制响应单元(4)。温度采集单元(1)采集动力电池上多个不同地点的温度,然后实时的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比较判断单元(2),在比较判断单元(2)中,针对每个温度采集点,计算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并实时的将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当其中某个温升速率大于基准值时,启动突变评估单元(3),当温升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值时,不采取任何措施。该装置是在预测到热失控的时候就采取措施,而不是发现热失控后才采取措施,所以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这样就不会使得电池经受任何损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动カ电池热稳定的控制装置,更特别地说,是指ー种采用突变模型对动カ电池进行热稳定控制的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全球性的石油资源持续 紧缺与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作为消费全世界总能源10%的汽车行业,电动汽车的研究与发展,被认为是目前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而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动カ电池。但动カ电池在高温、振动或挤压等情况下,电池内部会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若热量来不及散失而在电池内部积累,电池可能会燃烧或爆炸。为了可靠、安全的使用电池,要及时、正确地评价电池的热稳定性。但是,现行电池热管理模块实现对电池组的加热或是制冷都只是以温度或温升速率为判断依据,当电池组温度或温升速率高于某ー对应值吋,开始对电池组进行冷却。针对电池的预测研究多为预测电池的寿命或是电池的容量、荷电状态、剰余电量等,没有对电池热稳定性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测,使得现有电池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或是前瞻性的采取相应的反馈措施。因此,为确保动カ电池的安全运行,须建立ー种更安全的电动汽车热稳定性的评估系统,从而实现对电池温度以及温升速率进行实时的监控、评估、预测和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了ー种采用突变模型对动カ电池进行热稳定控制的装置与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电池温度以及温升速率进行实时监控、评估、预测和控制,从而有效安全的实现电池的热管理。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是法国数学家Thom于1972年创立的,主要用来描述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现象。它是在拓扑学、群论、奇点理论、分叉理论、微分流形等数学分支上发展起来的。通常,系统存在着很多稳定状态,并沿着很多路径在各状态间转变,突变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突变形式可以根据系统的控制时间和状态空间的维数进行分类。通常,可以有七种基本突变形式,分别是折叠、尖点、燕尾、蝴蝶、双曲脐点、椭圆脐点、抛物脐点。尖点突变模型是比较简单的突变类型,且是应用最广泛的ー种模型,为此,本文采用这种模型,建立了动カ电池热稳定性评估装置。该装置具有的优点如下I)本装置首次把突变理论应用到了电池的热稳定性的监控、评估和预测的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该装置可提前预测电池的热失控状态,并通过控制模块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由于该装置能提前预测到动カ电池的热状态变化,而不是在热状态发生变化后才感知到变化的发生,该装置是在预测到热失控的时候就采取措施,而不是发现热失控后才采取措施,所以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这样就不会使得电池经受任何损失。3)该系统易于普及。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中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中电池上热电偶布置示意图;图3是正则尖点突变模型图;图4是对偶尖点突变模型图;图5表示实验中突变量Λ X随时间的变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ー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动カ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包括温度采集单元1,比较判断単元2,突变评估単元3,控制响应单元4。温度采集单元I采集动力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的温度,其采集使用热电偶,其中热电偶的分布可如图2所示,单体电池上端布置两个热电偶,中部和下部各布置ー个热电偶。其中的数据采集频率可根据需要自由掌握,采集频率越高监控效果越好,优选每隔Is或5s或IOs采集一次。温度采集单元实时的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比较判断単元2,在该单元中,针对每个热电偶布置点(也即每个温度采集点),计算相邻2个采集时刻之间的温度斜率(即温升速率),并将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当其中某个温升速率大于基准值时,启动突变评估単元,当温升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值时,不采取任何措施。其中基准值优选为 I. 50C /S。在突变评估単元3中,首先对动カ电池的一段时间内的温升速率进行累积,也即是将所计算得到的温升速率进行叠加,得到关于温升速率的一个累积函数,此处选择累积温升速率作为动カ电池热稳定性突变模型的判断參数的原因在干动カ电池的温升速率能时刻反应电池内部热量的累积程度,并且在电池温度持续上升的过程中,温升速率的累积结果又具有单调递增的规律。然后对累积温升速率函数进行Taylor公式展开,并且截取前五项,可得V (t) = a0+a1t+a2t2+a3t3++a4t4 (I)其中V(t)表示累积温升速率,t表示累积时间,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系数%,3-1 · · · & 4 ^ + 2 +α计算如,χ34α42 4α4 Γ 24/4 |α4 I突变评估单元3将计算出的Δ X值送入到控制响应单元4内。控制响应单元4将突变评估单元3传送来的Δ X值进行判断,如果Δ X > O时,则表明动カ电池将会发生热失控,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Λχ < 0,则不采取任何措施。如果判断出Λχ > 0,则需要进ー步进行判断Λ X值的大小,并根据该数值的大小来采取不同级别的相应措施,其中不同级别的相应措施优选如下当Λ X < O. 5开启散热措施;当O. 5彡Λ X < 3开启散热和告警措施;Δχ > 3采取关断措施。下面来解释为何将Λ X值作为动カ电池热稳定性的评估參数的原因累积温升速率进行Taylor公式展开的结果如上面所示,也即为V (t) = a0+a1t+a2t2+a3t3+a4t4 (I)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系数aQ,a1; . . . , a4令t = z-p,式中'=石厂Bit# V = b4z4+b2z2+b1z+b0 (2)式中b0 = p4a4-p3a3+p2a2~pa1+a0b1 = -4p3a4+3p2a3-2pa2+a1b2 = 6p2a4-3pa3+a2b4 = a4再令:z= VK(い0),^ = x\—rrx V-4 (い0),代入式⑴,则有当b4 > O 吋,ニ — X H—fix + VX + w式中,M = = w = Idci对突变分析无意义,舍弃。式(3)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势函数,称为正则尖点突变,其平衡曲面M和分叉集6如图3所示。当b4<0时,则有:ニ--X H—fix + VX + w式中,M =w = N对突变分析无意义,舍弃。式(4)为对偶尖点突变的势函数的标准式,其平衡曲面M和分叉集6如图4所示。对于b4 > O和b4 < O的两种情况来说,都满足17 =。上述突变模型的平衡曲面方程为①正则尖点突变x3+ux+v = O ;②对偶尖点突变-x3+ux+v = O。如图4和5所示,平衡曲面M在(x,v,u)空间中的图形为一具有褶皱的光曲面,当点(X,v,u)经过褶皱边缘时就会产生跳跃,发生突变。因此,所有在平衡曲面上有竖直切线的点就构成了状态的分叉集方程①正则尖点突变Λ = 4u3+27v2 ;②对偶尖点突变Λ = 4u3+27v2。因此,可得动カ电池热稳定性突变模型的实时判据依据①若Λ > 0,电池的热稳定性处于稳定状态若Λ < 0,且3x2+u < 0,电池的热稳定性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会发生热失控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采集单元(1),比较判断单元(2),突变评估单元(3)以及控制响应单元(4);温度采集单元(1)采集动力电池上多个不同地点的温度,然后实时的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比较判断单元(2),在比较判断单元(2)中,针对每个温度采集点,计算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并实时的将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当其中某个温升速率大于1.5℃/s时,启动突变评估单元(3),当温升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值时,不采取任何措施;在突变评估单元(3)中,首先对一段时间内的温升速率进行累积,然后对得到的累积温升速率函数进行Taylor公式展开,并且截取前五项,可得:V(t)=a0+a1t+a2t2+a3t3+a4t4(1)其中V(t)表示累积温升速率函数,t表示累积时间,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系数a0,a1,...,a4,计算:Δx=3×-a334a42+2a3a24a4+a124|a4|43值,突变评估单元(3)将计算出的Δx值送入到控制响应单元(4)内;控制响应单元(4)将突变评估单元(3)传送来的Δx值进行判断,如果Δx>0时,则表明动力电池将会发生热失控,则进一步判断Δx值的大小,并根据Δx值的大小采取不同的响应措施,如果Δx≤0,则不采取任何措施;所述不同的响应措施如下:当Δx<0.5时,开启散热措施;当0.5≤Δx<3时,开启散热和告警措施;Δx>3时,采取关断措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カ电池热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包括温度采集单元(I),比较判断単元(2),突变评估単元(3)以及控制响应单元⑷; 温度采集单元(I)采集动カ电池上多个不同地点的温度,然后实时的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比较判断単元(2),在比较判断単元(2)中,针对每个温度采集点,计算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并实时的将每个温度采集点的温升速率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当其中某个温升速率大于I. 50C /s时,启动突变评估単元(3),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伟肖海清邓爽刘军于红梅付艳玲王超施亚申谢海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