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芝英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6357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4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外层、结合层和内层;其中内层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600~8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5~1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1~2重量份的硅灰石,1~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4~9重量份的丁腈胶,3~6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9~13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10~3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5~25重量份的2,4,6-三叔丁基苯酚;外层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呈透明状;结合层为粘胶层,并加入着色剂,且结合层上喷涂有标注管材信息的标识。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较高强度的埋地式管材、同时具有稳定且清晰标识的埋地式管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尤其涉及具有透明层内标识的埋地式管材。
技术介绍
在非开挖埋地式应用中,要求非开挖埋地式管材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目前聚乙烯管材在非开挖埋地式应用中有所采用。但是,现有技术聚乙烯管材也存在韧性差(特别是缺口冲击强度低)、高温强度刚度不足、耐热等级不高等缺点,无法很好满足非开挖埋地式的苛刻应用。现有技术中,管道产品由于需要记录型号、类型、材质等信息,通常需要在管道外层喷涂相应标识,然而在管道生产、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标识的被减弱或磨损,另外标识长期暴露在外层,也容易被氧化缺失,当埋地式管道使用一段时间后标识经常缺失而无法辨别,这样在维护更换时难以识别该管道的相关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第一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较高强度的埋地式管材;第二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同时具有稳定且清晰标识的埋地式管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外层、结合层和内层; 其中内层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60(Γ8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5 1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Γ2重量份的硅灰石,Γ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4、重量份的丁腈胶,3飞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扩13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1(Γ3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5 25重量份的2,4,6-三叔丁基苯酚; 外层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呈透明状; 结合层为粘胶层,并加入着色剂,且结合层上喷涂有标注管材信息的标识。进一步地,着色剂为铝银浆等不透光的材料。进一步地,铝银浆在粘胶层混有重量百分比为O. I % 6 %。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内层以高密度聚乙烯为主要原料,添加无机物的复合物为主增强剂,通过对增强剂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并利用橡胶类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对无机物进行适当包裹处理,改善其在高分子基体中的分散性,并与基体形成适当的界面作用,解决目前无机改性剂增强高分子通常所面临的强度提高幅度大而其它性能如冲击、外观、加工性能提高幅度不大甚至大幅降低等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无机改性剂大幅增强的同时不致劣化其它性能。而同时采用少量超细粉状纳米材料,使得聚乙烯的结晶实现异相成核的效果,可以大大提高聚乙烯的结晶度。由于纳米级材料与聚乙烯聚合物的界面粘接程度高,可以很好地改善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和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并且加入交联剂使得上述成分更容易交联相容,抗氧剂使得材料不易被氧化,稳定性大大增强。经过大量实验,采用上述成分及配比可以实现较高的韧性和较高强度的平衡。此夕卜,将管材标记喷墨在内层外层,并通过透明的外层管保护,解决管材标记在生产,使用及存储中产生变淡、缺失等问题,美观实用,且柔性复合管标记工艺调整简单,不增加设备及生产成本,实用性强,可实施性高。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分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内层2、结合层3和外层I。内层2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60(Γ8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5 1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Γ2重量份的硅灰石,Γ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4、重量份的丁腈胶,3飞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9 13 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10^3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5 25重量份的2,4,6-三叔丁基苯酚,将这些组分混合后通过常规方法挤出。结合层3位于内层2外围,用于粘合内外层,在结合层3上具有油墨喷印的管材标记4,结合层3可混有着色剂,如铝银浆等不透光的材料或红、蓝等色母,铝银浆在胶层20混有重量百分比为O. I % 6%,具有较好的避光效果。外层管I是一透明且阻氧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对管材标记4起到保护的作用。增强剂的选择,可以使用玻璃纤维、硅灰石、蒙脱土、钛酸钾、氧化锌的混合物。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可以使用三元乙丙胶、丁腈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纳米材料,可以使用纳米碳管和超细碳酸钙。交联剂,可以使用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抗氧剂,可以使用2,4,6-三叔丁基苯酚。本专利技术的内层实现无机改性剂大幅增强的同时不致劣化其它性能。很好地改善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和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管材标记4位于内层2与外层管I之间,透明的外层管I既能显示管材标记4,又能对管材标记4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管材高温交联时,标记墨迹变淡及使用中磨损缺失。本色硅烷交联聚乙烯管呈现偏白的透明色,也可加入极少量的色母,不影响观察管材标记4的清晰度,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实施例I 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内层2、结合层3和外层I。内层2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6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I重量份的硅灰石,I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4重量份的丁腈胶,3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9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1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5重量份的2,4,6-三叔丁基苯酚,将这些组分混合后通过常规方法挤出。结合层3位于内层2外围,用于粘合内外层,在结合层3上具有油墨喷印的管材标记4,结合层3可混有着色剂,如铝银浆等不透光的材料或红、蓝等色母,铝银浆在胶层20混有重量百分比为O. I%,具有较好的避光效果。外层管I是一透明且阻氧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对管材标记4起到保护的作用。 实施例2 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内层2、结合层3和外层I。内层2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8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1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2重量份的硅灰石,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9重量份的丁腈胶,6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13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3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25重量份的2,4,6-三叔丁基苯酚,将这些组分混合后通过常规方法挤出。结合层3位于内层2外围,用于粘合内外层,在结合层3上具有油墨喷印的管材标记4,结合层3可混有着色剂,如铝银浆等不透光的材料或红、蓝等色母,铝银浆在胶层20混有重量百分比为6%,具有较好的避光效果。外层管I是一透明且阻氧的乙烯-乙 烯醇共聚物层,对管材标记4起到保护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标识的埋地式管材,包括外层、结合层和内层; 其中内层包含以下比例的组分60(T800重量份的高密度聚乙烯,5 15重量份的玻璃纤维,r2重量份的硅灰石,re重量份的三元乙丙胶,4、重量份的丁腈胶,3飞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扩13重量份的超细碳酸钙,1(T30重量份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15 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刘芝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