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56207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17:07
左右离合器活塞(55、63)的推压力施加于将输入轴(20)的驱动力分配给左右输出轴(23、24)的左右离合器(29、30)的共同的离合器外组件(42)的左右盘部(42b、42d),由于所述左右离合器活塞(55、63)的推压力以从离合器外组件(42)的凸部(42a)经由推力轴承(53、52、48;41、27)而最终被传递到侧壳(12)的方式被支撑,因此左右离合器(29、30)能够无障碍地接合。即使由于离合器活塞(55、63)的推压力而使离合器外组件(42)的左右盘部(42b、42d)弯曲,也可利用在它们之间形成的间隙(α)而使其中的一个离合器(29、30)的推压力不会传递到另一个离合器(29、30),从而可防止左右离合器(29、30)的动作彼此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为了将输入轴的旋转独立地分配给左右输出轴而背靠背地配置两个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后部差速齿轮具备共有离合器外组件(clutch outer)的左右一对离合器,所述后部差速齿轮将从发动机经传动轴而输入的驱动力分配给左右后轮,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滑环固定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的内周花键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在该滑环的左右分别配置摩擦接合部件,利用左离合器活塞向所述滑环推压左摩擦接合部件而使左离合器接合,利用右离合器活塞向所述滑环推压右摩 擦接合部件而使右离合器接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28944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当利用左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向右方向推压左摩擦接合部件时,滑环向右方向弯曲而使右离合器的右摩擦接合部件相互接触,相反地,当利用右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向左方向推压右摩擦接合部件时,滑环向左方向弯曲而使左离合器的左摩擦接合部件相互接触,因此左右离合器的动作相互干扰而使接合力的控制精度降低。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背靠背地配置,使共有离合器外组件的左右离合器的动作不相互干扰。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左右离合器具备左右输出轴,它们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外壳;输入轴,其能够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于所述左右输出轴中的一方的外周;离合器外组件,其与所述输入轴结合;左右离合器内组件,它们分别与所述左右输出轴结合;多个左摩擦接合部件,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与所述左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多个右摩擦接合部件,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与所述右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左离合器活塞,其朝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推压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以及右离合器活塞,其朝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推压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第I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外组件具备凸部,其通过推力轴承而沿轴向被 定位在所述左右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左右盘部,它们从所述凸部分支成两股,以便支撑经由 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传递的所述左右离合器活塞的推压力;以及左右鼓部,它们从所述左右盘部向轴向延伸,以便引导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的外周部,在所述左右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I特征以外,其第2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油泵,该油泵构成为将支撑于所述输入轴的泵转子收纳于泵壳的内部,利用设置于所述输 入轴的阶梯部和将所述输入轴支撑于所述外壳的轴承来限制所述油泵在轴向的移动,并且通过使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环状的肋与突出地设置在所述泵壳的外表面的环状的肋嵌合,来进行所述油泵的径向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2特征以外,其第3特征在于,通过使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前后的肋分别与所述泵壳的相对于所述输入轴偏心的前后表面抵接,来进行所述泵壳绕所述输入轴的定位。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I至第3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以外,其第4特征在于,使所述油泵排出的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内部而供给到所述左右离合器作为润滑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4特征以外,其第5特征在于,将油压供给到所述左右离合器的电动油泵收纳在泵室中,该泵室被限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被油充满,将所述电动油泵的泵轴连接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来进行驱动,在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泵室之间限定了被空气充满的空气室。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5特征以外,其第6特征在于,用于检测所述电动马达的转速的转子被固定于贯穿所述空气室的所述旋转轴。再者,实施方式中的中央外壳11、侧外壳12以及侧盖13与本专利技术中的外壳对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套筒20与本专利技术中的输入轴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圆锥滚子轴承21与本专利技术中的轴承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左右油泵31、32与本专利技术中的电动油泵对应,实施方式中的润滑用油泵34与本专利技术中的油泵对应,实施方式中的转子室87与本专利技术中的空气室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内转子105与本专利技术中的泵转子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特征,当驱动左离合器活塞时,左摩擦接合部件被推压向离合器外组件的左盘部而彼此紧密接触,输入轴的旋转从离合器外组件的左鼓部经左摩擦接合部件和左离合器内组件而被传递至左输出轴,当驱动右离合器活塞时,右摩擦接合部件被推压向离合器外组件的右盘部而彼此紧密接触,输入轴的旋转从离合器外组件的右鼓部经右摩擦接合部件和右离合器内组件而被传递至右输出轴。由于施加于左右盘部的推压力以从凸部经推力轴承而被传递到外壳的方式被支撑,因此左右离合器能够无障碍地接合。即使由于左右离合器活塞的推压力而使离合器外组件的左右盘部弯曲,也可利用在它们之间形成的间隙而使其中的一个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的推压力不会传递到另一个离合器,从而可防止左右离合器的动作彼此干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利用设置于输入轴的阶梯部和将输入轴支撑于外壳的轴承来限制油泵在轴向的移动,该油泵构成为将支撑于输入轴的泵转子收纳于泵壳的内部,并且通过使突出地设置在外壳的内表面的环状的肋与突出地设置在泵壳的外表面的环状的肋嵌合,从而限制油泵在径向的移动,因此不采用螺栓那样的特别的固定部件就能够在轴向和径向上对油泵进行定位。由此,不需要前后或者上下地将外壳分割成两部分,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使尺寸小型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使突出地设置在外壳的内表面的前后的肋分别与泵壳的相对于输入轴偏心的前后表面抵接,因此不采用螺栓那样的特别的固定部件就能够进行泵壳绕输入轴的定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使油泵排出的油通过输入轴的内部而供给到左右离合器作为润滑油,因此能够从油泵以最短的路径将润滑油供给到左右离合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将油压供给到左右离合器的电动油泵收纳在泵室中,该泵室被限定在外壳的内部且被油充满,在固定于外壳的外部的电动马达与泵室之间限定了被空气充满的空气室,因此即使油或油中所含的水分从泵室中漏出,也可以通过由空气室来挡住而防止直接浸入到电动马达内,能够防止电动马达的损坏及耐久性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由于将用来检测电动马达的转速的转子固定于贯穿空气室的电动马达的旋转轴,因此能够去除在将转子配置在泵室中的情况下产生的油的搅拌阻力,从而节减电动马达的消耗电力。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四轮驱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是后部差速齿轮的纵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图2中的“3”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图2中的“4”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图2中的“5”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图6是图2中的6-6线方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7是图I中的“7”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8是示出左右油压离合器的油压电路的图。(第一实施方式)标号说明11 :中央外壳(外壳);lla :肋;llb :肋;llc :肋;12 :侧外壳(外壳);13 :侧盖(夕卜壳);20 :第一套筒(输入轴);20c :阶梯部;21 :圆锥滚子轴承(轴承);23 :左输出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1.25 JP 2010-012991;2010.01.25 JP 2010-012991.ー种动カ传递装置,其中,左右离合器(29、30)具备 左右输出轴(23、24),它们同轴且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外壳(11、12、13); 输入轴(20),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于所述左右输出轴(23、24)中的一方的外周; 离合器外组件(42),其与所述输入轴(20)结合; 左右离合器内组件(50、61),它们分别与所述左右输出轴(23、24)结合; 多个左摩擦接合部件(54),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42)与所述左离合器内组件(50)之间; 多个右摩擦接合部件(62),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42)与所述右离合器内组件(61)之间; 左离合器活塞(55 ),其朝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62 )推压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54 );以及 右离合器活塞(63 ),其朝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54 )推压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62 ), 该动カ传递装置的特征在干, 所述离合器外组件(42)具备 凸部(42a),其通过推力轴承(41、53)而沿轴向被定位在所述左右离合器内组件(50、61)之间; 左右盘部(42b、42d),它们从所述凸部(42a)分支成两股,以支撑经由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54、62)传递的所述左右离合器活塞(55、63)的推压カ;以及 左右鼓部(42c、42e),它们从所述左右盘部(42b、42d)向轴向延伸,以引导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54、62)的外周部, 在所述左右盘部(42b、42d)之间形成有间隙(α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叶良雄吉田武史今村正广铃木隆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