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管,包括:换热管本体(21);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轴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本体(21)外壁上的传热片(22)和若干传热棒组,所述传热棒组包括若干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周向分布的传热棒(2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换热管,与现有的膜式换热管相比,很显然,传热棒(23)较周向传热片能够更有效的增加换热流体的扰流,进而加快了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同时,传热棒(23)较周向传热片能够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该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管的换热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烟气换热的换热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换热管。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烟气换热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燃煤锅炉等烟气换热行业中。烟气换热器通常采用膜式换热结构,即采用膜式换热管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如图I所示,即在换热管本体11之间设置传热片13,增加膜式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膜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闻I旲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大多在换热管本体11的圆周壁上设置周向传热片12,即周向传热片12沿换热管本体11的周向延伸,如图I所示,一般周向传热片12沿换热管本体11的轴向以一定的间隔分布,通过增加换热面 积来提高膜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虽然上述结构的膜式换热管较普通的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有所提高,但是上述结构的膜式换热管基于其本身的结构,该膜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还不够理想,即该膜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还比较低,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有效的能源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换热流体或者换热介质的使用,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另外,现有的膜式换热管,因为换热管本体11之间设置有传热片13,传热片13 —般呈水平放置,使用一段时间后,传热片13上会沉积灰尘,降低了传热片13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膜式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最终降低了膜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换热管,以提闻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管,提闻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闻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换热管,包括换热管本体;沿所述换热管本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本体外壁上的传热片和若干传热棒组,所述传热棒组包括若干沿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周向分布的传热棒。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片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传热片在同一平面内。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棒组沿所述换热管本体的轴向均匀分布。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棒和所述传热片均沿所述换热管本体的周向均匀分布。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棒组包括四个所述传热棒、六个所述传热棒或者八个所述传热棒。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棒为传热销钉。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传热片为钢板,所述传热棒为圆钢。优选的,上述换热管中,所述换热管为蛇形管。基于上述提供的换热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相连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优选的,上述换热器中,所述传热片位于竖直平面内。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包括换热管和设置于该换热管外壁上的传热片和传热棒组,传热棒组包括若干传热棒,传热棒组沿换热管的周向分布,传热片和传热棒组沿换热管的轴向分布,使得换热管的轴向和周向均设置有换热部件,与现有的膜式换热管相比,很显然,传热棒较周向传热片能够更有效的增加换热流体的扰流,进而加快了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而且传热棒较周向传热片能够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该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可效利用的能源,减少了换热介质或者换热流体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膜式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上图I-图4中换热管本体11、周向传热片12、传热片13、换热管本体21、传热片22、传热棒23。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管,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附图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包括换热管本体21 ;沿换热管本体21的轴向设置于换热管本体21外壁上的传热片22和若干传热棒组,该传热棒组包括若干沿换热管本体21的周向分布的传热棒23。上述换热管的换热过程为具有一定温度的换热流体经过换热管的外表面,换热介质(如汽机冷凝水或者锅炉给水)以一定的压力从换热管内部通过,此时换热流体通过换热管本体21、传热片22、传热棒23与换热介质发生热交换,换热流体的温度得以降低,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或者换热流体的温度得以升高,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换热的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可用于烟气换热,烟气通过换热管的外侧。当然,该换热管还可以用于其他换热流体的换热,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中,传热片22和传热棒组沿换热管21的轴向分布,传热棒组包括沿换热管21的周向分布的传热棒23,与现有的膜式换热管相比,很显然,传热棒23较周向传热片能够更有效的增加换热流体的扰流,进而加快了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而且传热棒23较周向传热片能够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该换热管的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可效利用的能源,减少了换热介质或者换热流体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中,传热片22可为任意个,但是为了有效的提供换热管的换热系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中,传热片22的数目优选为两个,这样可设置较多的传热棒23,提高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本技术对两个传热片22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地限定。为了保证换热管本体21受力均衡,优先选择两个传热片2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使得换热管本体21受力均衡,便于换热管的安装。为了有效提高换热管的换热系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中,传热棒组沿换热管本体21的轴向均匀分布,使得换热管整体的换热系数较高,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相邻的传热组棒之间的间隙可根据换热管本体21的长度和所需的换热系数来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只要能够提高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即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中,在换热管的同一周向上,存在传热片22和传热棒23,为了有效地提高换热管的换热系数,优先选择传热棒23和传热片22均沿换热管本体21的周向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这样,可有效增大换热流体的扰流,加快换热流体的换热,进而提供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同时,可使换热管本体21受力均匀,便于换热管的制造和安装,也使换热管的外观更加均称,美观。考虑换热管本体21的直径的大小和换热管本体21之间的间隙,上述实施例提供换热管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本体(21);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轴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本体(21)外壁上的传热片(22)和若干传热棒组,所述传热棒组包括若干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周向分布的传热棒(23)。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片(22)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传热片(22)在同一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棒组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轴向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棒(23)和所述传热片(22)均沿所述换热管本体(21)的周向均匀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增安,黄举福,钟志良,谢庆亮,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